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張靜江故居

張靜江故居

日期:2016/12/14 18:48: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在南浔東大街的張靜江故居,進入“尊德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孫中山先生的這副對聯,字寫得雄健挺拔,氣宇軒昂,一如中山先生的氣質,而那副對聯的內容,卻使人聯想到對聯所贈對象的傳奇色彩。

    張靜江(1877—1950),又名人傑,佛號飲光,別號臥禅,是南浔四象之一張頌賢的孫子,年少時有俠膽義舉,屢為鄉人所道。一九O二年被薦為一級參贊,隨法國公使孫寶琦出國,赴歐途中結識孫中山,向孫中山提供白銀三萬兩,作為反清革命活動的經費,孫中山與他初遇時,就稱他為奇人,後稱他為革命聖人,曾題“丹心俠骨”四字相贈。在孫中山遇到困難時,他總是鼎力相助,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篡權,並陰謀稱帝,張靜江追隨孫中山反袁,進行“二次革命”,全力支持陳英士就任討袁軍總司令,還親自策動攻打上海制造局。“二次革命”失敗後,張靜江被迫流亡日本轉道巴黎,繼續從事芋命聯絡工作,後又到日本協助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擔任財政部長,負責籌劃經費,還在孫中山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時,回到上海與人創辦證券物品交易所,為革命經費開源,孫中山先生對他的所作所為有過很高的評價:“自同盟會成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最勇而多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饷”(周谷城《中國通史》)。

    站在這座一個多世紀前建築的江南古宅中,使人不禁生出世事滄桑的感慨,那些曾經在這古宅中來來往往的身影,如今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人物也都煙消雲散了,唯有這座古宅,成為百年風雲變幻的見證。故宅現在三進,廳堂高大寬敞,廳堂之前又有天井巧築其中,一步三折,以小見大,充分體現出江南的靈秀幽雅,是典型的江南宏門豪宅風格。

    故居陳列著反映主人生平事跡的照片、書札和有關文件,以及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於右任、蔣介石、陳布雷等人的書札,有主人家庭生活的合影、家庭收支的帳本等等。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濃縮在這些文字和圖片的記錄中。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出現了許多吒咤風雲的人物,有些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消隱了、淘汰了,有些人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追隨並引領時代前進。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紛繁復雜,也決定了身處其中的弄潮兒呈現出相當的復雜性,這百年的風雲變幻,把五千年歷史在某種意義上濃縮地再現了一遍,那種人事的更替,觀念的沖突,心靈的搏斗,無不展示出臼日圃一個民族在尋找現代化之路時顯現出來的痛苦、迷惘乃至奮斗的場景,我們有美好的追求和偉大的夢想,但我們承受的痛苦是如此劇烈,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如此巨大,當這沉重的一頁翻過以後,我們能否用理性的思維、寬闊的胸襟、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從而獲得一種新的動力,去實現這個民族夢寐以求的理想。

    實際上,張靜江一直是抱著實業救國的宗旨來從事建設的,早在歐洲和孫中山相遇時,就聽聞了孫中山的建國方略,進而全力以赴地支持孫中山,他曾寫一信介紹孫中山到美國活動時,到紐約通運公司他的妻舅姚淑蘭總經理領取活動經費三萬元,孫中山到紐約後果真兌現,張靜江的俠膽豪舉由此可見一斑,這也增加了他的傳奇色彩。

    張靜江值得記述的是在浙江省政府主席任內修築浙贛鐵路,那時他就采用了不同的融資手段和方法,分別為嘎營、省營及民營解決鐵路建設所需資金,這時已經有了股份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靈活措施,這也是張靜江興建電廠、自來水公司、發展交通、通訊等有效的方法,可以說,張靜江是一個富有經營頭腦的實業家。一九二九年舉辦的西湖博覽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性經貿文化盛會,他采用發行獎券的辦法自籌經費,一時萬商雲集,萬人空巷。一個城市的建設,一個城市的品位,一個城市的旅游業等,通過一個系統的活動整合就得到了提升。不言而喻,這是需要統領全局、細密籌劃的宏觀頭腦的,博覽會的成功經驗,即使在今天,仍能引起人們的深思,並能成為現代大型經貿文化活動的典范,張靜江確是一代理財高手。

    近代浔商中不乏既是理財經營能手,又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儒商,他們生逢歐風東浙的世紀之交,又有著一般傳統商人所沒有的開闊視野、開放心態,勇於吸收新的事物。在近代歷史上,這是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商人群體,南浔也就成了經濟繁榮、思想活躍、文化教育發達的地區,他們中很多人都出國留學或考察過,不僅是日本,還有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同時,又和統治階級上層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可隨時掌握天下大勢的動向,這些人很有宏觀頭腦,這是建立在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上的一種結果。

    在第二進廳堂的板壁上,懸掛著六塊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酒德頌》的板屏,是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的手筆,系用銀杏木镌刻,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從這裡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藝術素養。

    張靜江自幼喜愛書畫,有很長一個時期,潛心書畫,書崇唐代李北海、元代趙孟煩,畫仿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鑒,並自有風貌,故居中陳列著書贈陳立夫的對聯“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另外還有自己畫的山水畫,和贈戴季陶的對聯書法,以及國民黨元老、草書大家於右任的草書對聯。

    故宅原分東、西兩落,宅後有園林“東園”,園中荷花廳稱“綠繞山莊”,荷塘曲池,綠樹成蔭,但大部分毀於30年代戰火,呈現在眼前的只有殘存的一段牆門和一個荒廢的水池。“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只有牆頭青青的野草在訴說那些如煙的往事。荒涼的廢園其實也是一種風景,它使人在自然之外,去領略一幅歷史的畫卷,感受曾經有過的風雨和硝煙。

    現在故居所看到的就是遺留下來的三進廳房及側樓,但仍依稀可見當年的氣象,廳堂的兩座門雕,就雕刻得非常精美,有人物、瑞獸和花卉,實在是優美的畫卷,門楣上行書“有容乃大”和隸書“世守西銘”都出自南浔近代實業家、收藏家周夢坡的手筆,前者舒徐有致,後者嚴謹端莊,和整座門雕渾然一體。

    前廳的“尊德堂”三字是南通籍狀元、近代實業家張謇所書,字圓潤蒼勁,疏朗俊健,深得顏魯公筆意。抱柱聯是清狀元、學者翁同和所題:“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在這樣的建築中漫步,就好象在和一個個歷史人物對話,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故事又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當離開的時候,身後的大門也就悄悄地關上了。

推薦閱讀:

秋瑾故居修復在即 著名書畫家李立題名

不加修飾的美 在這裡發現

市民呼吁維護成都老建築相關單位表示難定奪

古村落:學術研究不可忽略的角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