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文炳在民間踏訪50載,遍尋滿語地名,記錄下每個地名背後的傳說,以此來保護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滿族文化。
已經70歲的石文炳原是吉林一所學校的教師,從小受父親熏陶,對滿語文化十分癡迷。“我是滿族人,我太爺曾任清朝正六品骁騎校。”
“這些滿族地名的含義,以及它有著怎樣的傳說,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能知道了。”為將滿語地名傳說留存,石文炳用了50年的時間遍尋各個村莊,尋訪生活在那裡的滿族老人,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記錄下來。
據統計,自清建朝至中華民國初,留存下來記載滿族文化的資料可裝滿25輛卡車,分別存於北京、承德、長春、大連等地的檔案館。吉林省民俗學家施立學說,如今能翻譯這些資料的人實在太少。中國現有滿族人口1000余萬,但會說滿語又能寫滿文的卻不足百人,且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對於通過挖掘滿語地名來保護滿族文化,施立學認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辦法。他說,吉林省是滿族文化的發源地,60%以上的地名屬滿語地名。
石文炳說,在吉林地區,與漁獵有關的滿族地名很多,例如“五家哨”,滿語發音為“五吉”,意為山狸子。“五家哨是滿語漢化的音轉,屬於丘陵地帶灌木成林,蒿草繁茂,是適合山狸子生息繁衍的地方。”
“這些地名體現了當時的漁獵經濟,對研究一個民族的歷史具有很重要的考證價值。”石文炳告訴記者,他已將這些鮮為人知的傳說整理成冊,共計百萬字,已被收錄到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