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義胡同保護第一套方案效果圖
建議恢復平谷區“仁義胡同”的老地名,並將按照小范圍保護仁義胡同、小規模漸進式對老城區進行整體保護與改善。記者昨天從市規劃委獲悉,平谷區“仁義胡同保護”三套方案出爐。
仁義胡同位於平谷老城內,其地名源於明朝一段典故:相傳明朝時,兩個尚書的親戚住這裡,兩家修牆時各自主動讓出一牆之地,於是形成了這條五尺寬的胡同行走至今,兩家的禮讓行為一直影響鄉裡。傳說反映出北京世代相傳的鄰裡和睦、互謙互讓的品質,也體現了如今提倡的“厚德”的北京精神,其文化內涵受到了專家的肯定。仁義胡同傳說在2007年被納入北京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仁義胡同”這個名稱,從明朝一直沿用到1975年,現用名為“北門街”。“我們在最終方案中建議,將現用的北門街重新改回仁義胡同,讓人對仁義胡同有著更直觀的感受。”在昨天的現場會中,制定方案的平谷區規劃分局提出了這個建議,並得到了在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的首肯。目前,這條長度不足90米的短胡同,正好是兩個村落的分界線。南胡同口兩側分別是快餐店和洗衣房,再往裡走已經有十幾戶人家居住,大多是近幾十年才蓋的磚瓦房。僅在胡同北端有個兩進小院為青石壘砌,後牆上還豎嵌一方石碑,上書“泰山石敢當”五字。
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說,為了保護“仁義胡同”,規劃體系將對周邊建設進行控制,並保護胡同背景環境,進行房屋修繕和環境整治,其中最直觀的就是對這塊老石碑所進行的保護。仁義胡同的具體保護措施將包括三層內涵,即小范圍保護仁義胡同;對老城進行整體保護與改善;按照原肌理改造,改善老城區。
負責此項目的設計師在昨天的會上展示出三套方案,按照方案一,胡同口將添上古色古香的仁義胡同牌匾。胡同兩側平房的山牆上,會依次增添非遺“仁義胡同傳說”的介紹石碑、“讓他一牆又何妨”的詩詞典故以及石刻故事連環畫。目前水泥和磚混合的地面,都會改為舊時的青磚鋪地,兩側參差不齊的山牆也都會被統一為明清風格,並給胡同兩側留出綠地用於排水;方案二中,這些胡同標記,將同樣以石碑來體現;方案三中,將保留原來的老建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室,並單獨做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