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第一大墩 金塔烽火台
日期:2016/12/14 18:44: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金塔縣鼎新鎮黑河西岸的高山頂上,矗立著一座漢朝烽火台,同時代的烽火台早在歷史的煙雲中變成一堆黃土,唯它歷經兩千年仍屹立不倒,從我省境內現遺存的烽火台情況看,大墩門大墩無論是它的規模還是保存程度,都是罕見的,堪稱“甘肅第一大墩”。
規模和保存程度罕見堪稱“甘肅第一大墩”
金塔縣鼎新鎮大茨灣村南約7公裡的黑河西岸的高山頂上,矗立著一座烽火台,這就是大墩門大墩,它與大墩門水庫隔河相望。烽火台底徑19.5米,高約11米,整體呈圓丘狀。烽火台內層為夯土板築,外層用0.18×0.30×0.07米的土坯一平兩豎砌築,表皮進行粉刷。烽火台整體保存較好,東側有上下攀登的痕跡。周圍散見繩紋灰陶片、黑釉瓷片及白瓷片等物。從我省境內現遺存的烽火台情況看,大墩門大墩無論是它的規模還是保存程度,都是罕見的,堪稱“甘肅第一大墩”。
甘肅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歷代統治者苦心經營,在戰國、秦、漢、明等朝代,統治者為了鞏固邊防,抵御外敵入侵,維護自己政權與領地的安全,在甘肅境內大肆修築長城的同時,在長城沿線及關口要隘修築了數以千計的烽火台,由於其建築年代、建築材料、建築技術、建築方法的不同,烽火台形制多樣,高矮大小千差萬別,有的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巍然屹立,非常壯觀。
由於金塔縣境內有漢、明代修建的百余座烽火台,大墩門大墩究竟修建於何時呢?據史料記載,漢朝初年,為了防止匈奴進犯,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強驽都尉路博德,從高台縣境內的鎮夷峽口起向北沿黑河至居延地區修築了居延塞,並在沿線修築了關城、烽燧、堡等設施,置官開渠,移民屯墾。從大墩門大墩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它高踞山頭,位於居延塞沿線,向南與石板墩、兔兒墩相望,向北與大茨灣墩、雙樹子墩等烽火台遙相呼應,墩墩相連,直至居延。毫無疑問,大墩門大墩應該是居延塞防線上一座重要的烽燧。
漢朝初修建歷經兩千年不倒
烽火台,又名烽燧、烽堠、墩台、亭、煙墩等,是邊塞體系中最基層的哨所,亦是邊防候望系統的核心,地位十分重要。烽火台的主要作用是舉火報警,傳遞消息,以防備敵兵的騷擾和入侵。
漢時,規模較大的烽燧稱為“亭”,“亭”是台和台上方屋的合稱。漢代具亭一級水准的烽燧,上有兩個建築物:一個是方屋;另一個是台旁延伸出去的橹。橹是用木板從台旁“挑出”(即延伸出去)的觀察處。挑出木板上三面都圍上木板,上無頂蓋。方屋的四面牆上有孔,可以觀察敵情與烽火,也可射擊。在台的南面下方有“塢”,分為內塢與外塢,內外塢之間設小門,有專門的兵卒管理。內塢是守邊士卒的居處,塢與烽台以階梯相連,烽台和塢內屋以馬糞塗地,以草或白土塗壁。大墩門烽燧從其規模和遺存的遺跡看,正是亭一級的烽燧。
既然大墩門大墩是漢朝初年修建的,歷經兩千余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絕不可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加之它現有的形制也與漢代烽燧形制不相吻合,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據史料記載,在唐、宋、元時期,金塔縣境內先後被土蕃、回鹘、黨項、蒙古等少數民族割據占領,由於戰火紛飛,加之年久失修,到了元朝末年,大墩門大墩已破敗不堪。明朝初年,統治者為了防止北方的少數民族進犯,又一次在邊地大規模修築長城防線。明代修築的長城從金塔南側的夾山中穿過,金塔成了邊牆外的邊外地。為了保住酒泉,統治者在金塔境內對前朝遺留的許多烽燧進行了加固維修,並增築了許多煙墩(明朝時將烽燧又稱為煙墩),形成了長城防線外的腹外接火墩,也是長城的外圍防線,起到向內地州、縣傳遞情報、瞭望報警的作用。由於大墩門大墩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此時也得到了加固維修。並在大墩門大墩西北約3公裡處修建了一座長寬約17米的小城,可能是當時駐兵的營房,當地人叫“茨灣營營城堡”。明代的烽火台,形式上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石砌高台,台身為圓形或方形,台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煙火的柴草,報警的號炮、硫磺、硝石,台下有用圍牆圈成的守軍住房、羊馬圈、倉房。烽台外壁直立,設有台階,使用繩梯上下。從大墩門大墩的遺存情況看,明代維修的痕跡很明顯,烽火台的形制與明代烽火台的形制也相吻合。
傳說——大墩直通酒泉城
大墩門大墩,戰略位置相當重要。黑河是西北軍事的天然防線,大墩門大墩恰好地處黑河要塞,雄踞高山之上,正符合據水為險,依水設關的地域特點。大墩門大墩作為酒泉以北長城防線的要塞和據點,在抵御外敵入侵、鞏固西北邊防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於大墩門大墩,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大墩門大墩通酒泉”。傳說在西漢年間,匈奴騎兵數百人圍困大墩門大墩,燧長一面指揮守燧士兵與敵人周旋,一面安排士兵悄悄從烽燧下挖地道借以逃生。也許有神靈在暗中相助,當挖到第七天黃昏的時候,地下出現了一條隧道,燧長帶領守燧士兵順隧道連夜逃到了酒泉。第二天當匈奴人還在墩下圍困時,燧長從酒泉搬來的救兵從天而降,一舉消滅了敵人。後來當地人想進洞查看究竟,結果進去走了一段後就無法走了。一位老者從家中拉來了一條狗放了進去,結果等到下午也沒見狗出來。過了幾天,有人卻在酒泉城裡看到了這條狗。當地老百姓就堅信了這個傳說,所以就有了“大墩門大墩通酒泉”的說法。
推薦閱讀:
歷經風雨滄桑的田州古塔
福州琴南書院
澳門鄭家大屋
福建都城隍廟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