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要讓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存在

要讓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存在

日期:2016/12/14 9:46: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全國政協舉行主題為“深化文體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記者會。在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表示,仿唐一條街、仿宋一條街等,不是我們今天文化建設的方向。他還說,要讓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存在,讓它成為城市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最美麗的地方、最有尊嚴的地方。

現場有記者問到,“中央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會不會在一些地區被曲解為文化的大運動或者是文化產業圈錢的行為?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被過度開發,您可否以故宮為例呢?我們今後將采取什麼比較好的措施來平衡商業利益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之間的關系?”
    單霁翔坦言,這些問題目前很多矛盾都在顯現,關鍵是以什麼樣的文化思考和文化態度來對待文化遺產在今天社會中的突出作用。如果把文化遺產過於經濟、過於功能地考慮,就會使它真實的、永恆的價值受到影響;如果作為對未來時代不可替代的資源來考慮的話,就會更加慎重。單霁翔說,故宮既是有87年歷史的博物館,又是有將近600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不能用短期的行為來衡量,而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
    根據故宮總體規劃大綱,故宮完全修繕後將擴大開放面積30%,也就是2020年要達到開放60%。單霁翔表示,這是經過批准的規劃,但是究竟如何開放還需進行具體的考慮,比如如何消減日益增長的人流的壓力。1949年故宮參觀者100萬,2002年故宮參觀者達到700萬,去年達到了1420萬,2020年將會有多少參觀者?為所有來故宮參觀的觀眾做好服務,和把故宮永恆地一直傳給未來世代,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對於故宮一些空間經過修繕卻沒有開放的原因,單霁翔解釋道,比如三希堂只有七八平米,如果進去七八十人就被踏平了,就沒有未來了。珍稀的文化遺產傳播給社會公眾更多的文化信息,是一個很有前瞻性的思考。故宮把倦勤齋、雨花閣、三希堂做成了數字故宮的一部分,通過大屏幕和觀眾自己點擊,自由游覽這些不能進去的殿堂和場所。
    “當然,更多的像紅牆裡面的辦公室,在2016年將搬到紫禁城紅牆以外的區域,希望能夠把更多的空間讓給觀眾,比如不久後將能實現的乾隆花園、慈寧宮花園、慈寧宮等都將做出預案,在開放和保護中找到平衡點”,單霁翔說。
    針對近些年很多地方在發展文化以及文化設施建設所熱衷的項目,比如仿唐一條街、仿宋一條街等,單霁翔表示,這不是我們今天文化建設的方向。他說,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更多的投入放在真實的、亟待保護的那些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真實文物上。這樣才能使更多的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不能夠把這些文化遺產只看作是被憐憫的保護,而應該把她們看作今天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積極力量。
    最近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良镛教授在2007年有一個鮮明的觀點:積極保護、整體創造。單霁翔表示,國家文物行政部門也提出:要使當今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存在,它應該是城市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最美麗的地方、最有尊嚴的地方。
    第二,文化遺產也要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對這一點原來還沒有太多的信心,但是200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本文化遺產藍皮書上表示,今天國家對文化遺產每投入1產出是8.1,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應該說文化遺產也要通過它的保護成為時代的強者。
    第三,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一定要惠及民眾,要讓廣大民眾特別是當地民眾享受到文化保護對現實生活帶來的好處。只有廣大群眾從文化保護中得到利益才會傾心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也才能給廣大民眾帶來更大的好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