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的胡筆江故居,目前正在進行二期修繕工程,重點對北宅的竹園進行打造。記者昨天從相關部門獲悉,整個修繕工程預計年內完工,並將正式向市民開放。屆時,由胡筆江後人捐贈的珍貴照片,部分遺物等將陳設在此向市民展示。
更換屋架,用原青瓦,修舊如舊
記者在胡筆江故居二期修繕現場看到,胡家宅院的北宅已基本修繕完畢。“北宅約一千多平方米,其屋架幾乎完全損壞,更換屋架後,仍用原先的青瓦鋪頂,力求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據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宅院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是胡筆江在功成名就後回故鄉修建的,可見胡筆江當年顯赫的地位。
據介紹,北宅僅是胡家大宅的其中一部分,宅院總體占地6畝,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由5個相互貫通又自成格局的院落組成,計31間12廂,由主宅和次宅組成,相傳住宅為“九十九間半”,但修繕前,僅保存了四進房屋。自2008年起,有關部門修繕了南宅的門窗格扇、地面、水磨磚細檻牆等,恢復了在“文革”期間被拆除的前進與二進間的東廂房。
“當年胡家大宅的修建極為考究,例如,周圍牆基全部用舊城牆磚築就,城磚上還刻有明代‘洪武’的年號,是胡筆江收集的揚州城牆磚。”據介紹,大宅建好後,胡筆江在其宅西北角建造了五連體的大宅。此建築規整嚴謹,亦有氣度,揚州城內難見,也就成了胡家大宅的獨特一景。
據廣陵區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戴紅兵介紹,目前正在修繕的是北宅後花園的竹園,這塊園子是整個故居的一處精華景觀,園內遍栽郁郁蔥蔥的青竹,漫步其中,竹影婆娑,搖曳生姿,“等園子全部整修完畢,胡筆江故居的修繕工程將正式完工。”戴紅兵說。
胡筆江珍貴遺物暫存上海博物館
去年7月,一批胡筆江生前珍貴遺物,在遠離故土多年後,漂洋過海從美國經由香港轉上海,歷經數月抵達揚州,記者了解到,共計16箱百余件物品系由胡筆江定居美國的嫡孫胡文彬捐出,絕大部分為胡筆江生前穿用過的珍貴衣物,此外還有少量家具及家居用品,為了讓這批捐贈物從上海安全回鄉,並在揚州長期完好保存,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衣物進行了12小時的環氧乙烷滅蟲消毒,以及24小時熏蒸等處理,等待胡筆江故居全部完工後,放置故居內永久展出。
“由於這些文物的保存條件非常高,需要在恆溫、恆濕、防盜、消防等有利條件下保存,不能立刻拆封展示,而當前的條件並不能滿足這一點,我們暫時不具備保管條件。”戴紅兵介紹,為了不讓文物遭致損毀,出於對文物的保護,目前暫且將這批文物運至上海博物館進行保存,待故居全面修繕完工,且具備了保管條件後,再將這批文物運至揚州,回到胡筆江的沙頭老家“葉落歸根”。
胡筆江生前珍貴照片裝裱後將重現
此外,戴紅兵透露,由胡筆江孫女胡盈瑩、孫女婿范季融捐贈的九張胡筆江生前珍貴原版照片,目前由沙頭文化站保管,待故居完工後,將裝裱完好放至故居內展出,屆時,市民可通過這些照片,一睹這位傳奇金融大亨的風采。
據介紹,這組照片主要是中華民國十三年夏四月胡筆江陪同民國時期金城銀行主要創始人之一陳星樓游覽蘇州留園的一系列資料,此外,還有早期胡筆江先生於上海公寓的全家福照片、胡筆江身著前清官服的肖像照片,其中27歲時的胡筆江面容清秀,稚氣未脫;而立之年的胡筆江風度翩翩,嚴謹穩重……通過發黃的老照片,這位金融界巨子生前的社交活動以及其家庭變化脈絡,被一一理清。
工程年內完工後正式向市民開放
胡筆江故居南宅第曾在2007年被列入江蘇省首批10座名人故居、古民居搶救保護工程,2008年3月18日胡筆江故居南宅第修繕竣工,維修後的南宅,已經布置了胡筆江生平事跡展,至今保存完好的照壁更令人驚歎不已。去年,胡筆江故居北宅第又被列入第三批江蘇省名人故居、古民居搶救保護工程,兩次入選,充分說明胡筆江故居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
在此次修繕中,“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成為維修原則,通過搶修排除險情隱患,恢復建築原貌,並完善基礎設施和安全設施。北宅第中的花園將成為最亮的一處景點,最大程度恢復昔日的風貌。
據了解,胡筆江故居整體修繕已初具規模,主體已恢復完工,目前正對故居周邊的荷花塘進行整修,一期二期之間小樓房內部的陳列也將布展,“二期修繕工程預計年內完工,屆時可作為科普教育基地,正式向市民開放。”戴紅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