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容安堂:百年建築訴一地滄桑

容安堂:百年建築訴一地滄桑

日期:2016/12/14 18:47: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容安堂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容安堂

    一片昔日氣派非凡的庭院式建築,在其英姿之年占盡風光,終浮華散盡,在烏傷大地上沉睡了幾百年,歷經滄桑,可謂劫後余生。在一個春雨綿綿的上午,我們走進這片古老的建築,撿拾那一地的歷史滄桑。

    據說,這一片庭院式建築屬古建築群,共擁有前後二進三個院落,而容安堂只是其中之一,後面還有遺安堂、鼎安堂。頗為遺憾的是,鼎安堂在二三十年前毀於一場大火。

    歎為觀止的雕梁畫棟

    雅端村位於赤岸鎮南部,村內林木蔥郁,溪水環村而過。在一幢幢林立的新樓房映襯下,古老的容安堂靜穆地坐落其中,以自己的存在方式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和周遭的變化。

    容安堂中央大門的門楣上雕著“槐蔭庭茂”四個大字,筆法蒼勁有力,旁邊的“嘉慶申桂月”幾個小字則秀麗端莊。進了廳門,穿過有些昏暗的弄堂,眼前頓時豁然開朗。站在昔日寬敞氣派華麗的天井庭院中環顧四周,但覺古色古香,美不勝收。

    大堂正中懸掛著“誠樸可風”四個渾厚而舒展的大字,落款處隱約可見“乾隆貳拾肆年正月”幾個字。除了構造外,容安堂讓人歎為觀止的還有那些無處不在的雕梁畫棟。這裡每個門扇上都雕著精致的圖案,有鯉魚戲水,有荷花綻放,無不栩栩如生、鮮活動人。抬頭正堂,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所有的房梁都是镂空雕花,而房檐都是些極為粗壯的木頭。據說,當初建造該建築時用的最粗大的木頭是由36個人抬進來的。此外,房梁左右兩條大鯉魚不僅做工精美,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兩條鯉魚可以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顏色。

    撲面而來的百年傳說

    一座古建築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回望過往的風風雨雨,總有一段記憶刻骨銘心,總有一些故事被後人傳誦。

    據傳,建成此房的是雅端一陳姓太公,名為繼壽。繼壽的爺爺小時候身單力薄,母親過早離世,繼母視他為眼中釘,把他趕出了家門。後來,他被一對無兒無女的好心夫婦收養,寵愛有加,身體也日益強壯起來。再後來,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發憤圖強,在繼壽出生的時候,家境已經非常殷實。

    繼壽遺傳了父親的聰明能干,在他的精心打理下,陳家家業不斷壯大。一次,繼壽舅舅家新房落成,繼壽趕去慶賀。席間,繼壽當著眾親好友的面誇下海口:要造一座比舅舅家更氣派豪華的房子。第三天,他就把家中的米賣掉,去蘭溪樹行看木料了。賣主看繼壽穿著土布長袍,不像是大買主,卻見他在木料前猶猶豫豫,總是看不中的樣子,便隨便和他開玩笑說:“我在衢州樟樹潭有一批絕好的木料,一般要300元一根,我就算賣給你200元一根,你買得起嗎?”話音剛落,不發一言的繼壽終於開口了,果斷地和賣主立下買賣字據。後來,繼壽就用這些上好的木料,加上附近山上的石料,建起了氣派的容安堂。

    漸行漸遠的溫暖記憶

    百年光陰彈指一瞬間。如今,住在容安堂裡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而且很多人從出生起就一直住在這裡,對容安堂有種特別的眷戀。

    今年70歲的陳佩玑說,他的爺爺、父親也是在這裡出生的,土改時,這裡曾住了13戶人家,那時每戶人家都有好幾個小孩,平日裡大家基本上在一起玩耍,特別熱鬧。“太公很聰明的,你看這個石頭鑿成的洗衣盆設計得多巧妙。”“1958年,這裡成了臨時食堂,整個村的人都到這裡來吃飯。”在他的記憶中,關於容安堂的往事有很多。

    “現在住的人少了,就冷清多了。”他說,原本住在這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大多出去經商或工作,有些還把父母接出去住,當然也有一部分老人不願意離開。“捨不得走,住了幾十年都習慣了。”“這裡冬暖夏涼,串門找人、說話聊天也方便,挺好的。”這是幾位老人的心裡話。在他們心中,無不希望容安堂能完好地世代保存下去。

    據了解,這些年,市委市政府對民間的一些古建築給予了高度重視,幾年前,政府還出資給容安堂進行了“大修”。可喜的是,2011年容安堂被列入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歷史,我們無愧祖先的文化遺產;邁步今朝,但願敢為人先的義烏人能用雙手和智慧創造更璀璨的現代文明。

推薦閱讀:

吊腳樓內感知巴渝民俗

武漢市新洲區顯靈觀重建落成

浙江黃巖廣化禅寺

成都安岳石窟隱秘的佛息之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