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鎮旅游文化產品何以不溫不火?
日期:2016/12/15 23:24:59   編輯:古代建築重點
不久前,記者跟隨由蘭州城鄉建設局、市文物局、市申報辦組成的檢查組來到榆中縣青城鎮,對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文物保護情況進行實地走訪檢查。
沿著黃河,向蘭州百公裡之外榆中縣的最北端進發;一路顛簸之後,眼前忽然豁然開朗,青城到了。一條條青石鋪就的大街彼此相通,街邊明清風格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完整的記錄了這座千年古鎮的興衰與滄桑。
時間退回到幾百年之前……
以山陝客商為代表的各地商人雲集青城,一時間,店鋪林立,街道繁華,馬隊、駝隊、車隊絡繹不絕;皮筏、木筏、渡船鱗次栉比。在這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正上演著一場場送往別離。年輕的妻子望著丈夫遠去的船只,眼神中掠過一絲哀傷……
“古渡跨黃流艇過,數株殘柳老煙波,請君試聽鳴榔曲,猶是前朝欽乃歌。”
如今的青城少了當年的繁華,甚至顯得有些落寞。只是散落在鎮中的祠堂、戲樓、古民居、城隍廟還在靜靜地提醒著人們,它也曾披覆著千年塵埃;還有那些至今仍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街道名,在炫耀著小鎮曾經那些顯赫的軍事戰略地位。
作為中國水煙之鄉,有人說,水煙是青城命脈所系。《本草綱目拾遺》指出:“水煙真者出蘭州”。據史料記載,蘭州水煙興起於明末清初,盛於光緒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至道光年間,青城水煙發展至鼎盛時期。大小煙坊多達200余家,從業人員達上萬人,產品行銷沿海地區及內蒙古、重慶、四川、山西等中國大部分地區。名牌百出,水煙帶動百業興旺。
清末以後,社會動蕩和日本侵華,直接影響並阻滯了水煙的銷路。把青城的水煙也推進了進退維谷的尴尬境地;加上紙煙、卷煙興起,致使水煙銷量大幅度下降,許多煙坊倒閉,使青城這個昔日以水煙業為支柱產業的商貿集散中心失去了原有的風采。
青城,水煙“缭繞”的水旱碼頭
“這是壓煙擔,它是將潮濕的煙葉配料後壓成煙捆,然後拿到推煙房進行推絲,並壓制成煙把,包裝後即為成品水煙。”在青城鎮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羅家大院民俗館內,陳列著一套讓人驚歎不已的水煙生產工具,導游會向每個來此參觀的游客這樣介紹,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水煙。
位於青城後街的羅家大院是青城4大水煙作坊中的1個,如今也是青城鎮鎮政府的辦公地。在羅家大院的民俗館裡,一套水煙生產工具靜靜地陳列在那裡,仿佛講述著當年那些風光無限的日子,盡管如今它只是做為展覽品供游客欣賞。
近年來,對於青城、對於水煙的宣傳一直沒有間斷,可蘭州水煙並沒有像蘭州牛肉面、蘭州百合一樣聞名全國;更不可能再像明清時期那般享譽天下;讓這樣一張名片失去光彩,何嘗不是蘭州的一大損失。
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賈雲集,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跡。但由於接待能力有限、旅游資源開發不完全,致使青城的旅游一直不溫不火。
其實,記者認為,無論去那裡旅游,“特色”都是尤為重要的。要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也要有特色的衍生產品。而青城正是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僅一個蘭州水煙,便可大做文章,讓其如“北京烤鴨”、杭州絲綢等特產一樣成為當地旅游產品的“代名詞”。
蘭州水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特產,也是一個享譽全國的名牌產品。它先進的吸用方法和科學配方形成的無害性保健功能,迎合了現代人們追求健康的潮流;它吸用器具的文化藝術內涵,正遇當今人們喜歡在旅游休閒中欣賞民俗風情的時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將蘭州水煙的制作融入旅游項目中,請有制作手藝的老藝人指導,讓游客親身體驗制作水煙的樂趣,臨走時讓游客帶上幾盒給親人朋友品嘗。另一方面,由於水煙吸用繁瑣、水煙袋體大沉重,攜帶不便,還可開發便於攜帶外出使用的水煙袋,配以各式造型,如動植物、歷史人物等;各種材質如陶瓷、玻璃等的水煙瓶,試想:一個憨態可掬的陶瓷熊貓水煙袋,既實用,又是工藝品,可擺可藏;一個透明的玻璃水煙袋,可直觀的看見煙氣穿水過濾的情景及焦油使水變色的情況。會是什麼樣的市場效果?
水煙可以成為青城旅游的“北京烤鴨”
時代不同了,如今人們對於旅游的要求也不僅僅停留在觀光看景的層面,更多的則是希望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感受民俗風情。而我們的古鎮旅游,缺乏的正是對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有效發掘,以及旅游市場項目的亮點和特色,也就是缺乏自身的核心吸引物;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並沒有形成古鎮獨一無二的特色,旅游開發的層次也僅僅停留在觀光和門票上。
去年“十一”,記者去烏鎮旅游,感受頗深。在具有6000余年悠久歷史的烏鎮,一條河流貫穿全鎮,它以水為街,以岸為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華燈初上,鎮上的小橋、流水、人家更能讓人變得從容、惬意,將江南水鄉的秀美神韻演繹得淋漓盡致。除了秀美的風光,烏鎮更為吸引人的是,賦有當地歷史文化底蘊的特色旅游項目。乘著烏篷船在槳聲燈影中夜游烏鎮,靜谧、清幽的美感更能讓人細細領略古鎮夜韻;在這裡,游客可以親身感受烏鎮特產——藍印花布是怎樣制作的,臨走時自然不忘帶上一些,而正是這些藍印花布做的折扇、花傘、小褂、布鞋、玩偶等等特色旅游產品為烏鎮的旅游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另一處讓人“過目不忘”的則是一家很有特點的釀酒坊,游客一進去便會被裡面那些古老的釀酒工具吸引,看看白酒是怎麼釀出來的,嘗嘗這現釀的酒是什麼滋味?讓游客在欣賞極具魅力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更能感受當地人文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實,天下古鎮差不多,不是看房子,就是看街道,大同小異,普通游客不會從深層次上細究古鎮的差別,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時間,很難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歷史城鎮的文化特色是該區域傳統文化的集匯,它真實具體地記錄了該區域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過程。因此,對於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和利用,在古鎮旅游的開發中顯得尤為重要。
讓人“過目不忘”的江南古鎮
除了上面談到的榆中縣青城鎮之外,永登縣連城鎮也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特色,鎮中的魯土司衙門是甘、青邊境眾多土司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宮殿式建築群,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4處土司衙門中,魯土司衙門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莊園建築群,它也是蘭州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恰好承載了古鎮連城的歷史與發展。魯土司統治連城達560多年之久,無論是當時,還是今天,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都深深地影響了當地的文化。魯土司的旅游形象可定位為魯土司歷史文化游,讓甘青周邊乃至全國游客來認識魯土司歷史文化游,了解魯土司歷史和體驗魯土司生活,這也是對蘭州周邊旅游的一個擴展。此外,蘭州市轄區內的另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金崖鎮,在旅游市場,更是被人們“忽視”,殊不知,其境內也擁有相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有待開發,不僅有濃厚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綠煙作坊以及大量古建四合院落,而且有隴中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戲樓、古驿站,以及獨具地方特色的“七月官神”廟會,都是具有第一性的、不可再生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關於開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檢查的通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將於5月對我省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工作進行檢查,對檢查中發現已不具備條件的名鎮將其列入瀕危名單撤銷稱號。這次“大考”對於甘肅的這些“名鎮”無疑是一次考驗,同時也不失為一個契機,在梳理名鎮文物保護情況的同時,也是整合甘肅古鎮旅游資源的一個大好時機,只要正確開發,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不斷培養出新的熱點產品,逐年完善、升華,就可以形成興盛的局面。記者 沙莎
甘肅多少“深宅大院”文化待開發
青城,距離蘭州百公裡之外,一座秀美古樸的小鎮;鎮中現存有甘肅省內最集中、最完整的古建群落,2007年被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又被列為“國家級特色旅游鄉鎮”,成為甘肅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村鎮;然而,集如此“榮光”於一身的青城,並沒有像諸如麗江、鳳凰、烏鎮等眾多古鎮一樣,將旅游進行得紅紅火火。
目前,甘肅省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個,這個數字雖不算多,但如果能有效整合和深層開發這7個名鎮的特色旅游資源,對於甘肅旅游業來說,一定會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長久以來,甘肅的古鎮旅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宣傳一直在搞,但收益並不大,我們的古鎮有歷史、有文化、有風光、有特產,可為什麼一提到去古鎮旅游,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麗江、鳳凰、烏鎮等享譽世界的南方古鎮。
對比之後,不難發現,甘肅古鎮旅游的開發欠缺的就是對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有效發掘,以及缺少讓游客眼前一亮,甚至過目不忘的旅游項目和衍生的特色產品。一句話,缺乏市場化的運作,作秀的成分大於做實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