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仿青銅器浮雲紋白端硯賞析
日期:2016/12/14 18:14:33   編輯:仿古青銅器浮雲紋白端硯賞析
這方明末清初白端硯,長20、寬13.5、高3.8厘米;長方形造型,四周為適度等寬的陽雕邊框,硯堂因長期使用自然凹陷;圍繞一字形硯池隆起的邊框上,線刻仿青銅器浮雲紋飾。值得一提的是,上端池壁上巧妙地鑿了兩根石柱,富有變化的風格以及它優美的線條和恰到好處的比例關系,使該硯古拙生動,韻味無窮,突顯了硯雕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情趣。全硯雖有深入肌理的大面積墨繡掩蓋和幾百年歷史色澤演變形成的自然包漿,但仍不失它潔白如雪、瑩潤如玉的本來面貌。
白端的開采,據傳始於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兩塊白端石,據文物考古專家介紹說出自於元代。在硯著中考證首見白端石之名,並述白端作朱硯之用。明萬歷時期文房四寶學家屠隆在其《考磐余事》中述“朱硯:……或用白端亦可”,之後明末清代硯學家多有著述。如清干隆時期陳齡的《端石擬》:“七星巖……產石名白端,色白如雪,作朱硯最佳。”朱硯是指專門用於研磨朱砂及彩墨顏料的硯台,因其顯而易見,白端當屬首選。
白端石系碳酸鹽巖,呈白色或淺灰白色,間或伴有紅絲紋或烏絲紋,以產自於七星巖景區玉屏巖之白端堅實細膩,溫潤如玉,潔白無雜者為冠。在當今的古玩市場尤其是地攤上經常能碰到用白色石頭制作的硯台,很多人可能誤判為白端,實則都是用白色大理石或白鞏石冒充白端。還有一種廣西白石粗看雖也潔白,細看則石質粗澀發硬,毫無滋潤感,石中有細小的石英斑晶,有微透明的感覺,而白端細膩溫潤如粉團,呈糯米狀,肉眼基本看不到透明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