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訪道——中國古建華嚴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5 1:20: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 華嚴寺的歷史
先說說華嚴寺的簡單歷史,圈子裡的大俠都知道,這裡啰嗦一下,因為這可能有助於理解今天耿知府的華嚴寺重建行動。華嚴寺,位於遼西京大同府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內,是遼金西京地區主要的華嚴宗寺院,按《遼史》的記載,是道宗皇帝建造了西京華嚴寺,並且於寺內“奉安諸帝石像、銅像”(《遼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也就是說在寺內安放了遼代先帝的雕像、使該寺具備了皇家祖廟的性質。這也就是我們在媒體上稱其為“遼皇祖廟”的出處。
喜歡讀金庸武俠的朋友可能記得《天龍八部》裡蕭大哥有位拜把皇帝兄弟——遼朝皇帝耶律洪基,就是這位遼道宗。當然,金先生筆下的道宗是荒淫了點,小說嗎!不必太認真……遼道宗皇帝還於1062年十二月巡幸了西京及華嚴寺,足見該寺的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這位皇帝可是精通華嚴宗學說的大學者,親自寫了《御制華嚴經贊》、《華嚴經五頌》等佛學著作。結合史實來分析,道宗建造華嚴寺是出於自身對華嚴學的偏好。
不過,大家熟知的下寺薄伽教藏殿實際上在此前二十多年已經建好了。(薄伽教藏殿建於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年),難道是先有下寺後有華嚴寺?實際上,華嚴寺早已存在,道宗皇帝只是將此寺作為華嚴宗的寺院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
後來的歷史就比較暗淡了,金兵打下西京後,把華嚴寺燒了大半,金朝重建華嚴寺的規模也比不上遼。不過,上寺大殿就是金朝重建時留下來的,而且今天知府的重建行動主要依據的也是這次重建留下的格局。到了朱元璋打天下,金朝建的華嚴寺又燒了大半,以至於明初不得不縮小規模,分為上下寺。清初多爾衮屠大同,華嚴寺基本就剩那兩個大殿了。建國後,尤其是八十年代後大同城內遍地水泥盒子的泛濫,把華嚴寺壓迫的幾近無法喘息……
當然,2008年,情況不同了,耿彥波來同主政後大拆華嚴寺等古跡周圍的水泥盒子(知府稱之為“垃圾建築”,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說,我深表贊同),重建配殿、山門、寶塔等建築……在修復的過程中,國家文物局專家曾經頗不贊同這種大規模的重建,提出要將新建的殿宇全部拆掉,在他們看來,殘缺中也包含著歷史文化。的確,明清以後形成的上下寺格局的確是大同城市史演變的歷史見證。平心而論,拆除不協調的現代建築確實是好事,但大規模的復建,似乎也有糾枉過正之嫌,尤其的個別建築確實有違古制,所以作為旁觀一小民的我,欣喜又遺憾~~~~
(二)華嚴寺的格局
這裡依舊是幾句啰嗦,那暫且看圖片。現在雖然重建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但這次修復的歷史依據何在?那便是保存在下寺薄伽教藏殿內的金代重修碑記《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大家以後去下寺千萬別只看微笑的菩薩,這碑也是寶貝了!
碑文記載,在遼末“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而灰之”,兵火將大半個華嚴寺燒成了灰,“唯齋堂、廚庫、寶塔、《經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存焉”,據梁公思成等人考證,這裡的“經藏”就是下寺的薄伽教藏殿,而“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就是解放前塌毀的海會殿(梁思成觀點),而且當時寺內還有寶塔(知府在薄伽教藏殿後造那座三級方形木塔出處在這裡)。而現在新建的彌陀、藥師二殿就是按照海會殿的樣式重建的。之所以能重建,要感謝梁思成上世紀三十年代留下的海會殿實測圖。(此外,他還繪制了大同東西南三門城樓的實測圖,這使得今天重建東城門樓成為可能),這也要感謝梁先生!
那麼,知府新建的普光明殿、山門、鐘樓、會經樓的歷史依據在哪裡?還在這篇碑文裡,話說華嚴寺被燒後,有幾位高僧頗為惋惜,從而立志重建,他們是通悟大師慈濟(任僧錄,相當於今天的佛協會長),廣達大師通利,通義大師辯慧,妙行大師義普(任首座,相當於今天的主持),他們費盡心力終於重建了大華嚴寺。
據碑文記載:“乃仍其舊址,而特建九間、七間之殿,又構成慈氏、觀音、降魔之閣,及會經、鐘樓、三門、垛殿。不設期日,巍乎有成。其左右洞房、四回廊庑,尚阙如也。其費十千余萬,所給甚易爾”((金)段子卿撰:《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藏教記》)
這裡提到的重建的九間之殿就是今天的大雄寶殿(面闊九間),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佛殿之一,而七間之殿就是今天復建的“普光明殿”(面闊七間,當時並沒這殿名,看來是今天的“專家”重起的),會經、鐘樓就是今天山門邊那兩座樓;三門就是今天的山門,垛殿意為配殿,就是今天的彌陀、藥師殿;當時提到有寺內有慈氏、觀音、降魔三座樓閣,(或者可以理解為叫做慈氏和觀音降魔的兩座樓閣,我贊同這種理解),從名字上看,慈氏閣裡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意為“慈氏”,北京雍和宮裡的大像就是彌勒菩薩),觀音閣大家自然明白供的是誰了。實際上,這兩座樓閣就在今天大雄寶殿的南北兩側,至今南樓閣的夯土地基還保存著,今天在原址都做了復建。不過,現在好像叫文殊和普賢閣,采用了善化寺的模式,好像與古代的制度不同!
應該指出的是,此次修復所依據的實際上是金代的華嚴寺,而非遼代的華嚴寺。由碑文可知,金代華嚴寺是在遼代的基礎上重建的,因此延續了遼代的格局。但從該寺的平面圖來看,華嚴寺是一座有兩條軸線,一主一副的格局。大雄寶殿所在為主軸線,而薄伽教藏及木塔所在為副軸(軸線二)。
這樣寺院布局實際上不平衡,中國古建築講究中軸對稱,除非地形限制,一般大寺院都有一主兩副三條軸線。也就是說,我們的華嚴寺失去了一條副軸線,而從現在的格局來看,這條軸線正好在大同古城的大西街上!依據《遼史》的記載,當時華嚴寺中有遼皇的祖廟,有學者曾提出,祖廟正位於華嚴寺大雄寶殿的東北,與東南的薄伽教藏殿對稱。也就是說,消失在大西街上的那第三條軸線正是祖廟的所在地!
有人肯定要問,遼國人難道把祖廟建在街正中央嗎?怎麼走路?實際上,現在的大西街很可能是明代重建大同城時開辟的,當時徐達“因雲州舊土城之南半”而修建新城。也就是說,當時捨棄了遼金大同城的南半部(據推測可能是南部的四分之一),而利用其北部建造了明代大同府城。因此,有學者認為遼金時代大同城的東西軸線可能是現在的鼓樓東西街而非大西街和大東街。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華嚴寺的第三條軸線消失了,即遼金時期現在的大西街西段為華嚴寺祖廟所在。遼亡後祖廟被毀,金代重修時並未修復祖廟(誰敢為亡國之君修祖廟?),所以第三條軸線從金代開始就已經廢棄,寺院整體格局南移。至明代重建大同,就在這裡新築古城東西主干大路。
這次修復的華嚴寺規模宏大,雖然號稱“遼皇祖廟”,實際上寺中根本沒有祖廟的任何蹤跡,知府不可能將大西街堵了恢復第三條軸線,況且也沒有復原的具體依據。當然,金朝的碑記裡也沒有說寶塔的具體位置。不過薄伽教藏殿後剛好有空地,用來建木塔正合適。
此外,要指出的是,在華嚴寺修復前並沒有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這使得地下的古代寺廟遺跡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有學者推測這裡曾經是北魏平城中的著名寺院永寧寺,據說在施工中也發現了北魏時代的巨大屋瓦,但沒有科學的考古整理,使我們可能永遠無法了解華嚴寺地下曾經埋藏的歷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