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華嚴——大同市華嚴寺大雄寶殿
日期:2016/12/14 22:12:27   編輯:古代建築史華嚴宗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依華嚴宗經典《華嚴經》建的華嚴寺在國內數目眾多,但名氣最大的當數大同華嚴寺。
因了在大同工作多年的緣故,記者曾多次造訪華嚴寺,專家的引經據典、講解員的談古論今還真聽過不少,因此,對大同華嚴寺靠什麼名頭稱老大,還算知之甚詳。
華嚴寺享有盛名,首先是因遼代道宗皇帝敕建而成,寺內“奉安諸帝石像、銅像”(《遼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第506頁),也就是說寺內供奉先帝塑像,使其具備了遼皇室祖廟的性質;寺中大雄寶殿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佛殿之一;薄伽教藏殿內雕塑盡善盡美,尤其以一尊婀娜多姿、莞爾而笑、口露香齒的脅侍菩薩為最,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再者,殿內藏經櫃與天宮樓閣,因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海內孤品”。
華嚴寺始建於遼,後雖經金、明、清多次毀、建,但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為主的規制基本上沒有改變。明初,寺院分成上下寺,各開山門,分別以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為主殿。2008年,大同市對其大規模修建時,復又相通,歸於一體。
【契丹痕跡】坐西朝東的特別朝向
8月15日傍晚,記者再次踏訪華嚴寺。落日的余晖中,坐西朝東的整個寺院形成一幅巨大的剪影。縱觀我國歷代宮殿、廟宇、民居等建築,多數都是坐北朝南,偶有例外的朝向,也是因地理位置的限制。而華嚴寺的例外卻讓人不解,它處於平坦街面,絕無地形、山勢影響。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例外?
這要追溯到當時建造的年代。遼之契丹,族人將神秘高遠的太陽當作神靈,作為民族的圖騰。在契丹人眼裡,生活中的一切都和太陽有關,因此,每天早晨出了帳篷的第一件事就是朝拜太陽,一些宗教禮拜活動也必須朝著太陽。他們修建的寺廟、宮殿統統門窗朝東,以接受太陽光芒的沐浴,華嚴寺的修建自然不能例外。隨著政權的更迭、民族的變遷,這種烙刻著契丹痕跡的不能例外,反而成了如今的例外。
從山門進入,寬闊的前院幾無人影。抬頭左望,四米高台之上的大雄寶殿飛檐突翹處,竟有一處尖頂上的大大十字架與之輝映,那是毗鄰華嚴寺的另一種宗教——天主教教堂的標志。恰在此時,不遠處的草坪上,一只灰色的鴿子正與一只喜鵲追逐嬉戲。兩種別有意味的相近圖景,引得不多的幾名游人連歎“和諧”。
轉入後院,蒼松滴翠,佛宇生輝,配得上名剎精捨的氣質。這裡正有一場隆重的法事,這也是前院寂寥的原因。在誦經聲與佛樂中,眾多僧侶與各方游客摩肩接踵,秩序繁雜,卻不喧囂。
【大雄寶殿】現存遼金時期最大佛殿
大雄寶殿創建於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於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舊址上重建。整座佛殿1559平方米,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佛殿。
穿越過殿,站在院裡仰望大雄寶殿,其形體堂皇,其筋骨雄壯,遼金的彪悍之風撲面而來,於是拾十數台階而上,直奔大殿。
這殿確實大。除了那個顯示其面積大小的已近千年不變的數字外,還能從一處遺構感知其大小。古代建築中,經常在屋脊兩側放置鸱吻,寓降水滅火之意。資料顯示:華嚴寺大雄寶殿上的琉璃鸱吻竟然高達4.5米。這個數字,相當於兩個姚明加起來的高度。一個鸱吻尚且如此之巨,其主體建築可想而知。
此外,記者還特意掐了秒表,緊繞大殿四周勻速前行,一圈下來的時間是3分5秒。這個時間,完全可以用完一頓簡單的早餐。
進了殿內,象征東、西、南、北、中的五方佛端坐正面。這五尊塑於明代的塑像,佛面金身,威嚴、慈祥。在五方佛前左右兩側的磚台上,二十諸天肅立,身軀前傾,畢恭畢敬,盡顯虔誠。在佛教傳說中,這二十諸天,有些是屬於異教的首領,有的則是稱霸一方的魔王,後來經過釋迦牟尼的說教,悔過自新,皈依佛門,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殿內四周牆上的壁畫是清代遺作,色彩鮮艷,保存完好,畫面高6.4米,面積887.25平方米,據說是目前國內僅次於芮城永樂宮壁畫的第二大壁畫。壁畫內容,描繪的都是佛傳故事和講經說法圖。
在極樂世界莊嚴的氛圍中,進出的游人無不滿臉虔誠。千百年來,殿內的世界恆久不變,殿外的人世滄桑變遷、時光流轉中,為了前生今世輪回的幸福康安,經久不衰的頂禮膜拜千年持續。
【兩件寶貝】薄伽教藏殿內的奇珍
轉過高低錯落、井然有序的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庑,華嚴寺的另一座著名殿宇薄伽教藏殿就在眼前了。“薄伽”是印度梵文的譯音,是佛的意思,“薄伽”教便是佛教,“薄伽教藏”便是佛教的經藏,而薄伽教藏殿就是專門存放佛經的殿堂。
薄伽教藏殿建於遼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身面寬5間,26.65米,進深4間,20.1米。屋頂為單檐九脊
翼飛式,主次分明,
殿觀古樸,是傳統的木骨結構與斗拱結構相結合的產物。
別看薄伽教藏殿較之大雄寶殿氣勢上弱了不少,但殿內卻有兩件不可小觑的寶貝。一處是一尊脅侍菩薩,合掌露齒,莞爾而笑,光腳立於蓮台之上,在流暢自如的衣飾飄帶陪襯下,盡展婀娜多姿的神韻。在這尊菩薩像前,我國著名藝術史家、學者鄭振铎曾發出如此贊美:那臉部、那眼睛、那耳朵、那雙唇、那手指、那赤裸的雙腳、那婀娜的細腰。幾乎無一處不是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范型。倚立著的姿態,嬌媚無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館的Venus De Melo(米羅斯島的維納斯)有些相同嗎?此後,“東方維納斯”的美譽不胫而走。
關於這尊菩薩的來歷,華嚴寺的講解員會為你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一位老工匠也在其中,為照顧父親,老工匠女兒女扮男裝,混進了工匠隊伍,並頗受大伙歡迎。姑娘的舉動,引起一位年輕工匠的注意。後來,她的身份被人看破,無奈離去時,姑娘朝年輕工匠深情回望,莞爾一笑。這一笑,刻入年輕工匠的心扉。他照她的身態、形體、眼神,特別是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雕成了這尊我們看到的“東方維納斯”。“一部優秀雕塑作品,它確實能給人以真實的生命感。這些塑像,不僅大膽地塑造了人體肌膚的健康與優美,而且也流露著人們的樂觀主義精神。從每一尊塑像的神情、體態上,我們能看到飽滿的情趣、喜悅的感覺,也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和向往。”采訪中,對雕塑頗有研究的大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李麗對薄伽教藏殿的雕塑做如此評價。
另一處寶貝,就是薄伽教藏殿四周內依壁而建的兩層樓閣式藏經櫃和後窗處木制天宮樓閣,樓閣雕工極細,玲珑而富於變化,是國內現有惟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1933年,梁思成考察大同古建後,在與劉敦桢合著的《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稱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庋藏經典之壁藏,與天宮樓閣,系海內孤品,為治營造法式小木作最重要之證物。”
這座被譽為“海內孤品”的天宮樓閣,如今被大膽地復制為戶外建築,讓更多人欣賞——在新建的華嚴寺廣場東段,一座斗拱式的木質建築橫跨半空,這就是按比例放大數十倍復制的天宮樓閣。在游人的仰視中,兩座天宮樓閣東西對望。當居於背隅的天宮樓閣無法接受締造者崇拜的陽光沐浴時,它的替身,卻在千年後的每一天,都會迎來東方的第一縷陽光。
這是一種多麼絕妙的慰藉,當遼金時代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卻依然能夠從他們民族圖騰的光束中,嗅到那段裹挾著融合、革新的歷史氣息。
采寫:本報記者 郭斌 插圖: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