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人過慣了一種精心雕琢過的生活,一如古梁上雕刻精美、寓意曼妙的雀替、牛腿,亦如千工拔步床上妙韻生動、情趣盎然的欄板、花結。在西塘人眼中,木雕之美,是花窗上的一稜花姿卓然,是古門上的一襲祥雲飄渺,亦是幾案上的一角燕語低喃。西塘以悠悠古韻訴說著關於雕刻的歷史臻言,在精工巧藝的木刻中,寄寓著中國民居文化的深邃意蘊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冀情懷。
一段或平凡或名貴的木材,經過木雕藝人的精心構思,剔地、線刻,再加上镂空雕刻,變幻成為一個個飽含情感哲思,韻味悠長的精美之作。喜鵲、梅枝組成“喜上眉(梅)梢”、蝙蝠、桃子合上兩個銅錢組成“福(蝠)壽雙全(錢)”、“漁樵耕讀”象征隱逸、安寧,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舊時西塘的居家宅院和生活器具,在講求居住實用的同時,總不忘精心裝置、修飾一番,雕刻運用的多少,雕刻題材的取捨,代表了家境的殷實富貴、宅主的身份地位。而生活困苦的木雕藝人,在靠手藝為生的同時,也把生活的艱辛融進了每一次娴熟的雕琢裡。
追溯西塘的民間木雕工藝,上承漢唐,盛於明清,高超的刻技,多樣的形式,樸茂清新,俗中見雅,素享盛名。那些清麗典雅的西塘民居建築,那些秀美古雅、絢麗多姿的建築雕刻構件,在每一處雕花木門裡,演繹著舊時民居生活的精致與細膩,也诠釋著明清木雕藝術的絕然風采。
明代,施雕簡潔凝練,雕刻多見花草、裝飾圖案,構圖規正,對稱嚴謹,講究雕件與整體構架的和諧自然。清代中期,江南地區民生安寧,經濟繁榮,魚米之鄉富甲天下,雕刻風格趨於華麗繁復。至中後期,其刻技日趨完臻,人物形象作品大量湧現,內容涉及一些古典名著、歷史傳奇、地方風情和戲文等,花鳥蟲獸、樓台山水,寫實性增強,注重立體視覺效果,並引進一些西方表現手法,層次分明,主題鮮活,耐人尋味。
縱觀西塘民間木雕藝術,無論是抽象虛幻,或是寫實古樸;是附於梁架和物件表層,還是具有獨立觀賞價值,都婉約自如地記載著千年古鎮的幽幽古韻。它們依附於建築和物品本身之外的點、線、面,精雕細镂的畫面,恰到好處的裝點,與粉牆黛瓦的建築外觀、幽深的廳堂庭院、古樸的室內陳設,有機地融會一體,而達到一種傳統古典之美的極致。
西塘木雕藝術,融天地之美,雕萬物之神,將別具一格的雕藝之美以畫韻般的情致展現而出。它是中國木雕藝術之奇葩,亦是中式裝修領域中的靈感思源。人們借鑒西塘木雕之神韻,創造著屬於中國人審美的建築風物,讓中國文化得以傳承發揚,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