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溪沉香塔和普照寺的千年之迷
日期:2016/12/15 15:25:2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著名歷史文化名鎮莒溪,山青水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人傑地靈,古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境內有峽幽瀑美的莒溪大峽谷,革命之旅、紅色老區的石岘景觀,景況清幽,倏然塵外的岘山石洞等四季風光景致,美不勝收;千古人豪誠意伯劉基廟、世外桃園,神仙傳說蔚文橋、遇仙橋、天官墓等名勝古跡和古遺址名聞遐迩。清乾隆庠生、工詩、曾編撰《南雁蕩山全志》的劉眉錫(1749-1823)、《文匯報》原一版主編劉文峰(1934-1998)、著名書畫家林劍丹(1942-)均是莒溪人,現任中紀委副書記劉錫榮也是在莒溪石岘出生;尤其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並稱莒溪“二寶”的普照寺和鐵塔,以及“一門三進士”、“九胎十八子”等逸聞典故千百年來一直流傳民間之中。 近年,莒溪鎮頻頻掀起民間集資營造地方文化熱潮,繼2004年耗資500余萬的蛇山公園及20多萬元的牌坊豎建工程之後,2005年底,又民間集資300多萬元,成立建塔委員會,動工興建民國年間石砌塔基依存、解放初期遭人為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建鎮被盡毀的千年鐵塔———沉香塔。
2005年10月30日上午八時,沉香塔重建工程奠基開工儀式在莒溪龜山山頂隆重舉行。縣領導、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外莒溪籍人士、知名企業家代表出席奠基典禮,四近百姓、各地來賓前來觀禮。 關於普照寺和沉香鐵塔史書語焉不詳,記載甚少,與民間說法各異,一直讓人撲朔迷離。在當前莒溪重建這座歷史名塔時,對寶塔的來龍去脈作些了解,澄清歷史事實,確實有著重大意義。
千年沉香古塔(鐵塔)究意建於何時?系何人建造?與千古名剎——莒溪普照寺有何關聯?其來龍去脈,即歷史真實又如何?本文擬就此千古之迷,作一考證,以便請教於有關歷史專家及有識之士!
要解開這千古不解之迷,撥開千百年塵封的歷史,需從沉香塔大體修建時間段的吳越國說起。
讓我們撥開迷霧,進入歷史長河,來一次千年之行吧。
五代十國時,莒溪地屬吳越國東府溫州平陽縣歸仁鄉。 吳越國的創建者是錢镠(852-932),谥號武肅王,生於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浙江臨安一世以田漁為業的家庭,自幼好武後又喜文。19歲因家境貧困,以販私鹽為生。21歲參軍,因機智多謀、勇敢善戰、屢屢得勝而因功累升。唐僖宗光啟三年(886)被政府任命為左衛大將軍、杭州刺史,昌越州觀察使。唐昭宗景福二年(893)被任命為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乾寧三年(896),因討伐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兩浙安撫使,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彭城郡王等,賜鐵券,恕九死。有精兵3萬,占據杭、越等13州,形成割據勢力,逐漸坐大,俨然成當地“土皇帝”。天復二年(902)唐廷封錢镠為越王。唐哀帝天佑元年(904)錢镠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乃更封吳王。
907年,唐王禅位於梁,梁王朱全忠改元開平即後梁太祖,封錢镠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吳越正式建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是我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之一,也是杭州作為帝王之都的開始。三月,錢鏐命子元瓘攻溫州,斬盧佶。橫陽亦遭戰亂。五月,梁太祖賜錢镠玉帶一匣、打球御馬十匹。是年橫陽縣,屬吳越國東府溫州管轄,今蒼南地屬橫陽。設鹽(炎)亭所征收鹽稅。十二月,吳越王錢镠命子元瓘築溫州城。梁太祖開平二年(908)錢镠加守中書令,開平三年加守太保,乾化元年(911)加守尚書令、兼淮南、宣潤等道四面行營都統。乾化二年(912),梁郢王友珪立,冊尊錢镠尚父。後梁末帝貞明三年,加授天下兵馬都元帥,開府置官屬等。
後梁乾化四年(914),吳越王錢鏐平朱褒兄弟割據二十二年之亂。九月,以橫陽之亂既平,遂改縣名為平陽縣,屬吳越國東府溫州,並在現蒼南縣錢庫鎮所在地設庫司,征收糧、棉、鹽等稅。
自錢镠王吳越,終身無鄰國侵擾,享年八十有一而終,谥曰武肅。傳子元瓘,元瓘傳子佐,佐傳弟倧,倧禅位於俶。宋太祖陳橋受禅後,錢俶來朝。宋太宗嗣位(978)後,錢俶納土歸朝降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春,徙封鄧王。是年八月二十四日,錢俶生辰大會親戚,張樂陳宴,慶祝壽誕。會朝廷遣使賜生辰器幣,並金樽御酒,有诏,令使者以御酒勸錢俶立飲三樽,表朝廷尊禮元老之意,宴飲至幕。有大流星墮正寢前,光燭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宋史·世家三·吳越錢氏》載:“俶以天成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生,至是八月二十四日卒,復與父元瓘卒日同,人皆異之。上為廢朝七日,追封秦國王,谥忠懿。”錢氏政權獨霸吳越歷三世五傳,凡九十八年,其間生產發達,經濟繁榮,百姓富庶。吳越亡,吳越(其疆域包括今浙江、江蘇、福建)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盡歸大宋統一版圖。東南一帶,從此平定。 忠懿王錢俶(929-988),文穆王錢元瓘第九子,原名弘俶,因避宋太祖父弘殷偏諱,改名為俶。10余歲時即任內衙諸軍指揮使、檢校司空。後晉開運(944-947)中,為台州刺史。
錢俶任台州刺史時,曾與願齊同去參拜法眼宗钜子德韶禅師。德韶勸錢俶:“此地非君為治之所,當速歸,不然不利。”又說:“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錢俶聽從德韶禅師的話,馬上要求歸國。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初二,忠獻王錢弘佐卒。遺令以弟丞相錢弘倧繼之。十三日,錢弘倧即位,八月,將其弟弘俶從台州招回錢塘,任同參相府事。是年十二月三十日,內衙統軍使胡進思發動兵變,軟禁弘倧(忠遜王)促弘俶即位。後漢乾祐元年(948)正月弘俶正式即位,赦境內租稅,襲封吳越國王,授東南面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杭越等州大都督,賜金印、玉冊。
《宋史吳越世家》說吳越王錢俶“崇信釋氏,前後造寺數百,歸朝,又以愛子為僧。”史料記載,後周顯德元年(954)道潛禅師得吳越王錢俶的允許,遷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於淨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吳越王錢俶效彷印度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的歷史,於顯德二年(955),開始敕造八萬四千金塗塔,每塔高六寸三分,重三十六兩,塔身四面,每面繪有梵吏故事。內部安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頒布吳越國各地,部分寶塔遠傳至日本等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重建靈隱寺,立石塔四。965年建西湖寶塔寺經幢二。杭州除六和塔外,975年吳越王錢俶還重建了另一座名塔——雷峰塔。雷峰塔原名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是為慶祝愛妃黃氏喜得貴子而建。後來,黃妃塔的原名逐漸被人淡忘了,但廣為流傳的《白蛇傳》讓人們記住了雷峰塔。
錢氏三世好佛,錢俶更是畢生崇信佛教。掌權近百年間,在境內廣種福田,建造寺院和佛塔無數,對僧徒大開綠燈,是平陽佛教最鼎盛的時期。據乾隆《平陽縣志》統計,五代至宋的64所寺院中,有25所建於這段時間,這與名僧願齊有很大關系。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六·雁蕩願齊》載:溫州雁蕩山願齊禅師。錢塘(今杭州)人也。姓江氏。少依水心寺紹巖禅師。出家受具。初習智者教,精研止觀圓融行門。後參天台國師,發明玄奧(玄奧包括風水、推命、占星)。乃住雁蕩山。開寶五年(972)。吳越王長子。於西關建光慶寺。請師開法住持。仍於城下諸禅眾中訪求名行。三百人同入新寺。師上堂,有僧問:“夜月舒光,為什麼碧潭無影。”師曰:“作家弄影漢。”其僧從東過西立。”師曰:“不唯弄影,兼乃怖頭。”師居之未幾,固辭入山。太平興國中示滅。
僧願齊是天台宗第十五代祖義寂門下弟子之一,雲居韶德禅師(寺在天台)處。與錢俶是同學,又是同鄉。錢俶任台州刺史時,經常聽天台德韶禅師說禅。
錢俶繼位後,就派遣使者迎請天台僧人德韶至杭州,禮為國師,行弟子禮;遣使攜寶東渡新羅、日本求經。民國《平陽縣志·卷三·輿地志三》載:“吳越錢王與僧願齊同參韶國師於天台,願齊還永嘉(溫州),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蕩山杖錫,尋訪遂結茅其間。”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僧願齊在平陽江南一帶化齋。
後漢乾祐元年(948),僧願齊獨自雲游至溫州龍興寺,瞻禮了唐代名僧玄覺的真身後,聞說平陽有明王峰,峰頂有雁蕩,天晴時隱約可聽到鐘罄梵呗之聲,就發心前往探訪,至峰頂大喜道:此山水盡處,龍雁所居,豈非西域書所謂諾矩羅震旦雁蕩龍湫者耶。《方輿勝覽》亦載:五代高僧願齊“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蕩,天晴則鐘梵相聞”,遂“杖錫尋訪,結茅其間”,並作《南雁山》詩:“雲作輕帏水作簾,結廬高處莫纖纖。玄猿不到鶴無語,一枕煙霞夢覺恬。”為南雁開山祖。
願齊獨居明王峰頂十年,時或下山化齋,雖過著苦行僧修行生活,卻也自得其樂。
被擁上王位後的錢俶並沒有忘記自己那位同學和老鄉,到處打聽到願齊下落後,於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親臨平陽南雁為願齊在穹嶺建普照道場,分建18所寺庵,以處其300僧徒,其中一處,就是寺址在莒溪坳下隔的普照寺。並盡以平陽江南(今蒼南縣錢庫、宜山、金鄉等地)一邑的棉、絹、茶、鹽等賦稅賜之,今蒼南縣之炎亭、棉坳、錢庫因而得名。政權與財力遂使佛教普及民間,但也促成平陽(蒼南)佛教的普及和南雁風景區的開發。
在吳越王支持下願齊自958年至968年,經10年努力,基本建成南雁普照院和周圍分寺院18處。有據可查或後來重建的還有平陽羅垟的棲真寺(951-953)、瑞安周湖的觀音寺(954-960)、平陽溪心的石筠寺(960-962)、淨明寺(964-968)、寶興寺(964-968)平陽錢倉的寶勝寺(965)、湧泉寺(968)、嶺門證真寺(968)、應化寺(969)、鶴湖寺(969)、管奧崇慧寺(977)、平陽聯山的旸山寺、平陽山門的龍井寺和西峰寺、南雁的慈雲古剎、鬧村雲隱寺、南湖寶山寺、永福寺,及南雁的崇教庵、石柱庵、石門庵、施州庵、翠峰庵、清涼庵、彌陀庵等。
普照院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農歷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出家日,傳說,觀音菩薩出家後尋聲救苦、普渡眾生。因此都定於這天舉行佛像開光大典暨祈福平安法會,也多次邀請錢俶為觀音聖像開光。
莒溪普照寺,當地俗稱“和尚堂”,有內外二寺,內寺在莒溪坳下隔內,始建於958年,當時十分簡陋,是莒溪最早的普照寺,外寺在現莒溪鎮府旁寺後街“周厝”、蛇山公園山下,這兩寺早廢了。寺是早廢了,卻有一個傳說久遠流傳:說是莒溪蛇山埋藏有九聯缸的寶藏,有誰有緣取得這些寶藏,八缸寶藏來重修“和尚堂”,一缸作為自己的酬勞。傳說開啟寶藏的鑰匙是一首詩,此詩被斷成上下兩段,分處莒溪天井銀洞坑和垟尾金坑某一崖壁上。有誰能找全這兩塊斷碑,拼全詩句,蛇山裡埋藏的寶藏就自然能夠開啟,莒溪和尚堂(普照寺)就能重現當年輝煌。九聯缸的寶藏其值幾何?誰都無法說清,以八缸寶藏重修一座寺院,也足以說明當年普照寺的鼎盛了。
歲月悠悠,不知多少年過去,其中不乏尋寶之人。據說早年也曾有砍柴人在銀洞坑的一處布滿青苔和茅草的峻崖峭壁上隱隱看到一些字痕,但從沒有人能尋得到詩句。倒是有在銀洞坑及其周邊地區開采銀和鐵礦的記載:明侯一元撰《隆慶平陽縣志》:“邑有銀礦三:……天井洋(今莒溪天井銀洞坑)……永樂中采,今皆封禁”;劉紹寬等纂《民國平陽縣志》卷十四《食貨志三·商稅》:“……崇政鄉之天井陽山俱(永樂)七年開采……”《民國平陽縣志·食貨志》:“考平陽鐵礦所在多有,堆莒溪之礦縱橫方積約五十裡(橫五裡、縱十裡)。開於清康熙年間,歲產約五萬斤,約值銀兩千圓。”今天井(古屬崇政鄉)銀洞坑、龍潭干坑爐、爐底坑等一帶采銀、冶鐵、淘洗鐵沙等遺址尚存。
九聯缸的傳說必竟是傳說,史籍是這樣載:“宋開寶年間(968—975),普照院,由平陽南雁蕩山遷建莒溪,元至元[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至正[元順帝至正(1341—1368)]間廢,清僧帝玉重修,今已經廢。”既然968年前莒溪已有普照寺,968年後又何以談“遷”?史書這麼記載又是為何?沒說明原因,也沒說為何。
存在皆合理,凡事有因必有果,佛家尤重因緣。民國《平陽縣志》載:吳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數丈和鐵塔丈余,明清重修現廢。這也是史實所載,說明先有普照寺,引來了吳越夫人到莒溪降香,並建築沉香塔。只是“沉香”塔名僅見於民國《平陽縣志》,莒溪一切傳說中,只有鐵塔之稱,石砌的塔基在原娘娘媽宮、即莒溪小學舊址前溪的對岸,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可見一米高的廢塔基上長著一棵開滿花的紫荊樹,現在塔基處已成街道。
吳越夫人是何許人?是否真來過莒溪?又是何時來的?不見史載。而離此十幾公裡外的橋墩松山“世傳有錢王冢”和“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宴此”的傳說,與吳越夫人建莒溪沉香塔有何關聯?!
民國《平陽縣志》:“據舊志記載,錢王墓在歸仁鄉松山,世傳為錢王冢。”但《平陽縣志》同時小字加注“雍正浙江通志雲,平陽縣志松山注內有:俗傳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宴此,豈錢王即令公耶?但令公墓已載永嘉縣西山,依舊志存疑!”古之歸仁鄉松山,即今之橋墩鎮。
令公是古代對中書令的尊稱。中書令是官名,唐中書令為三省長官。肅宗後,漸以中書令為大將榮銜,並不預政事;宋中書令班在太師之上,只為親王、使相的兼官,無職事。前文講到吳越國王錢氏歷三世五王,凡九十八年,五個吳越王都曾被授中書令,都可稱錢令公,那麼錢王入閩和松山錢王冢當是其中之一。
經考證,由於種種原因,前四王均不可能,在此就不細述,只有錢俶948年即位到978年歸宋,在位31年,生有七子,福州又是吳越國土,最有可能也有條件帶五子入閩。另外,《雍正浙江通志》陵墓篇記載有吳越國五世國王第1世武肅王墓、第2世文穆王墓、第3世忠獻王墓、第4世忠遜王墓、第5世忠懿王妃孫氏墓,獨缺第5世忠懿王錢俶墓,全國的資料也查不到其墓地。
錢俶第一次來平陽是自己即位後頭一個十年(958)為同鄉同學好友願齊在南雁穹嶺建普照道場,這次可以說是報僧恩還佛願;第二次入閩當是在即位後第二個十年,即968年,這兩次都有夫人同行。那麼南雁普照寺遷來(擴建)和莒溪鐵塔的建造准確時間當是在吳越王錢俶入閩的968年間。
錢俶948年即位,其間大興農業、弘揚佛教後人民富裕,國內太平。雖然對外時有戰事,956年至958年跟後周皇帝進攻南唐。960年至962年宋朝剛建立,形勢緊張,他要經常入貢,拉好關系。963年以白金萬兩等珍寶入貢,是冬,郊祀,遣其子惟濬入貢。歷史記載964年至968年空白。那時宋太祖趙匡胤的“平邊策”還是“先攻南唐,取江北而控制南方各國,再取後蜀和幽州”。對吳越國暫時沒有威脅。 《宋史卷四百八十·吳越錢氏》載:錢俶有7子:惟濬、惟治、惟渲、惟演(962-1034)、惟灏(988年已授有官職,應970年前生)、惟溍(975年生)、惟濟(978年生)。臨安吳越國王陵管理處《千年王陵》第24頁,據家譜錢俶九子排列順序:子1惟治(錢俶養子)(949-1014)、2惟浚(955-991)、3惟溍(約959年生)、4惟演(962—1034)、5惟灏(至少965年生)、6惟泚(約967年生)、7惟溍(969年出生)、8惟渲(975年黃妃生造塔)、9惟濟(978)。
968年錢俶40歲正值中年,第五個小兒子5歲左右,也是他即位20年後,事業最高峰,心情最舒暢,最適合外出巡視的時候。至開寶二年(969)10月宋太祖開始削藩形勢又轉緊張,沒心情帶五子游山玩水。976年二月,與妻孫氏、子惟濬奉命入朝。977年正月初五,派兒子溫州刺史錢惟演入朝進貢,祝賀太宗登基。正月十八日,孫氏去世,太宗诏令給事中程羽為吊祭使。據說在孫氏死後,錢俶一邊准備入觐,一邊要願齊在松山動工建陵。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诏俶來朝,三月錢俶舉族歸於京師,五月盡獻其地,國亡後就再沒歸來。
錢俶好友宋僧文瑩《玉壺清話》記載:俶最後入觐,知必不還,離杭之日,遍別先王陵廟,泣拜以辭,詞曰:“嗣孫俶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今去國修觐,還邦未期,萬一不能再掃松槚,願王英德各遂所安,無恤墜緒。”拜訖,恸絕,幾不能起,山川為之慘然。
錢俶將出巡的地點選擇瓯閩一帶,原因有四:
一、可以到平陽南雁重新與闊別又一個十年不見的老朋友僧願齊述舊話別。
二、福州自947年3月經忠獻王錢弘佐手收歸、自己即位後從沒去過,也應該去看望這些將士和子民。
三、北向及周邊,大宋王朝日漸壯大,宋太祖趙匡胤采取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策略,在宋遼邊境采取守勢,集中優勢兵力去統一南方那些經濟富庶但實力較為薄弱的割據政權,963年,首先出兵滅掉了荊南,接著陸續滅掉了後蜀、南漢和南唐。人民在經歷了繁華盛唐後,久亂思治,大一統思想已深入人心,國家分裂狀況也就不可能長久存在,自己這個小小的吳越國遲早都會被大宋吞沒,所謂居安思危。
四、松山西北邊近處九峰山(即南山)錢王冢如確證是錢俶王陵,當是在這一年尋下的風水寶地,這也是他完自己十多年來暗中讓願齊在平陽各地尋找好風水建王陵、不欲讓人知的心願。當時錢俶並未動工建造,而是委托願齊籌措於第二年(969)在松山先建一座九峰院(民國《平陽縣志·神教志》:九峰院,在松山,宋開寶間[969-976]建),在山頂建一座南峰寺(民國《平陽縣志·神教志》:永國寺,舊名南峰寺,在松山巓,宋鹹淳間[1265-1274]僧了悟搬後隆改為永國寺),同年還另建了一座羅漢庵。何故?只因其祖武肅王錢镠907年即位到932年去世,在位26年認為自己國小,處處小心,到去世後才開始建陵墓,死後兩年才下葬,因此錢俶不敢生前就建陵墓(見杭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王建華著《錢镠與西湖》),但更怕突然一天,身死國亡無葬身之地。
開寶元年(968),錢俶攜孫妃、五位王子等一行浩浩蕩蕩南下,先經平陽錢倉去南雁朝聖禮佛,在錢倉廣福寺留宿一夜,該寺至今留有“錢王一宿樓”古跡。為紀念錢王南雁朝聖,南雁中心“石城”之北有巖似人安坐於山峰被稱之為越王巖。朝聖和法會完畢,願齊陪同錢俶一行,在平陽鬧村稍作休息,就向莒溪進發。後願齊弟子法澄在鬧村吳越王駐節處建龍鳳亭。劉基十五世裔孫、以白菊詩著稱的莒溪劉眉錫有詩雲:“地駐錢王節,亭標龍鳳名。江山留勝跡,風土倍生情。曉雨回欄潤,蒼煙古道平。客來游雁蕩,先向此中行。”亭旁近處有石結構龍鳳橋,造型亦別具一格。
莒溪之名由來以久,自古就是連接現平陽、泰順、文成三地必經之道,一些古道至今仍在,路程都比現在的公路裡程近。錢俶一行從鬧村來莒溪,不足一天時間。再從松山自分水關入閩。與所載“宋開寶年間(968—975),普照院,由平陽南雁蕩山遷建莒溪”、“吳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數丈和鐵塔丈余”史實相吻合。而且,“遷建”之事若未得吳越王錢俶首肯,願齊絕不敢也無力這麼辦。要獲得批准,須得一個理由,錢俶得對莒溪地理諸方面有所了解,當然,這當中願齊和尚功不可沒!要知道古人蓋房修墓,特別是僧人建禅寺,選址擇龍、對風水無比看重,所以才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一說。
錢氏三世敬佛,錢俶更是畢生崇信佛教,其夫人自也十分禮敬不疑,一家為建寺造塔不惜花費巨資。975年為祝賀6王子惟溍的出生,耗費巨資人力,十年才畢其功的雷峰塔就是其中有名的例子之一。那麼,與吳越王同行的夫人為祈福在莒溪建數丈沉香塔也就順理成章,具體建塔時間當與普照寺遷來莒溪(吳越王入閩)時間相同。但民國《平陽縣志》載:“吳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數丈和鐵塔丈余”,就有些令人費解,難不成吳越夫人一次建了兩座塔?答案肯定是:不會!
上文已講過,莒溪普照寺遺址有兩處,莒溪寶塔的遺址也可以有兩處,即吳越夫人建造、高數丈的沉香塔與968年從南雁遷來莒溪的普照寺同時建於坳下隔,後如史書所載於元至元(1264—1294)、至正(1341—1368)間廢。今也已廢的寺後“周厝”普照寺和原娘娘媽宮、即莒溪小學舊址前溪對岸的丈余鐵塔,應該是後來重建(或重修)的,時間當是在南宋至明、清期間。那時莒溪鐵礦礦藏十分豐富,就是今天莒溪境內好幾座高山還盡是冶鐵原料黑鐵沙。史載當時年產鐵在數萬斤,用當地所產鐵來造鐵塔是有可能的。可惜歷史只留給我們一個清僧帝玉的法號,其他就無法知道。
958年建的莒溪普照寺十分簡陋,香火更是蕭條。968年,吳越王一來,將南雁普照寺(院)的規模遷來莒溪,孫妃建造沉香塔後,聲名大振,今非昔比,佛光普照,僧尼俱增,香火鼎盛,頓為一方名剎。民間傳說普照寺原有鎮寺寶物——金香爐一尊,後被無賴子偷盜不成,逃跑時扔進距現在莒溪大峽谷入口處不遠的香爐潭裡,老輩人都說早先潭面時常有金香爐浮出水面。因有寶物在內,香爐潭就有一個傳奇的功效:能預報天氣陰晴。其潭水有多深無人知道,當地傳說與東海相通,先民們就在潭邊建了龍王廟,凡民間求雨、做醮等事,多在龍王廟並來香爐潭請水。
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當地人抓魚多采用一種叫“魚靈精”的藥水來藥魚,整條溪,只要倒入一瓶500毫升裝的“魚靈精”,不一會就白茫茫滿溪都是被藥倒、翻著白肚皮的魚浮在水面,只有香爐潭,不管倒進多少瓶藥水,就是不見有魚浮上來。就是在潭邊垂釣,閒話都不能多說,否則就什麼魚都釣不到。我縣已故著名作家楊奔先生曾為莒溪普照寺、沉香塔遺跡撰有一聯:千秋露冷沉香夢,萬斛泉清普照情。 可惜的是,這個近千年來能預報天氣的香爐潭,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未,被幾個想在大峽谷冰臼(壺穴)奇觀和彩虹瀑附近,以完全破壞生態和永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觀為代價、違規建小水電站修築車路的泥石塊所掩埋。如今,電站雖沒建成,香爐潭依然還在,再不能預報天氣陰晴了!
史書往往太簡短,簡短到將大段大段的歷史真實枯萎成一句話,真要去解讀,就得頗費周章。 莒溪大峽谷壺穴幽瀑、石岘透天洞險峰峻嶺、龍潭九曲十八溪山水風光,大隔山、龍潭干坑爐等處活龍脈,龜山、蛇山深湖口晝分夜合龜蛇相會奇觀。山凝綠,水蕩碧,滿目翠色,喜氣盎然,這柔美到極致的風情裡,有古松咬入巨石的堅韌,峭峰峻嶺登天插雲的挺拔雄偉。神仙美境,風水寶地,如此美的山水,人一融入,便燦爛得忘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莒溪在南雁與松山必經行程之中。
吳越王、孫妃等一行,留連忘返、盤恆幾日後,終於依依不捨乘竹筏從莒溪下玉龍湖入松山。
松山又名五松山,與分水山相連,山腰凹處是分水關。民國《平陽縣志·輿地志三》載:分水山自泰順來,東北跨平陽、東南跨福鼎縣地,與松山相連,泉出隴上,東西分流,以限閩浙,五代吳越戰守於此。其嶺曰分水嶺,水名平水溪。東北流合南港以達錢倉。山腰凹處為關,曰分水關。分水關東為松山,松山高秀,與玉蒼山相亞,一名五公山(舊志作五松山),俗傳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宴此故名。……西北有九峰山(即南山),上有烹茶井,泉水清美,吳越錢弘(亻爾)(應為:俶)嘗以中書令守永嘉移鎮閩中,與僧願齊汲此井以淪茗。其實這時錢俶是與願齊商定龍穴建陵之事。
分水關在錢镠、錢元瓘時是吳越國和閩國邊關,錢弘佐947年占領福州後,分水關雖非兩國邊關,但當時旁邊閩建州(今福建建瓯)為南唐國土,分水關是吳越連接福州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吳越國仍重兵把守。由於分水關地處山腰凹處,不利駐軍,吳越軍隊收取福州後,仍然駐軍在分水關東面松山上。錢王、王妃和五位王子的到來,帶給邊關將士極大鼓舞。錢俶在松山大擺宴席犒勞將士,留下了“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宴此”的千秋史筆。
錢俶此行心情是十分愉悅和滿足:在松山尋到自己萬年龍穴、一塊風水寶地;在莒溪確定普照寺的規模擴建和沉香塔的建造;入閩一路受到軍民的擁戴,多年的心願一一得償,而且這些年得享太平。回錢塘後念念不忘願齊的貢獻,972年讓長子在杭州西關建造一座光慶寺,特邀願齊任住持,並下令在各寺院物色名僧三百來充實這座“禅林”。975年慶賀寵妃黃氏得子祈求平安建雷峰塔,976年入宋朝稱臣建保俶塔祈福消災,976年5月把願齊派回南雁蕩山,按願齊說法是厭倦都城的喧鬧,要求返回,988年納土歸宋後又以愛子為僧,都與這次的南巡不無關系。
人們總是說傳說都是假的,但許多的歷史事實卻又往往都是來源於傳說並通過傳說找到實證。
六年後,即宋太祖開寶七年(974),趙匡胤討伐南唐李煜,矛頭直逼江南,令吳越出兵助戰。南唐後主李煜致書錢俶道:“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勳,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吳越國丞相沈虎子也有南唐是“屏蔽”之說。錢俶拒絕了後主的求援建議,遵從趙匡胤命令,親率五萬精銳攻陷南唐之常州。兩年後南唐國亡,唇亡齒寒,吳越王錢俶不勝自危,無限惶恐,唯恐受禍,一面入宋朝稱臣,上書表示,願做大宋普通百姓;一面又在錢塘江邊建塔祈福消災,塔名保俶即為保佑錢俶之意。對於是否交出吳越國的疆土,心存僥幸。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三月,在宋庭統一全國的政治攻勢下,錢俶第二次赴汴京朝觐,為保一方平安,更是傾國所有珍寶以事貢獻,取悅太宗;四月,割據漳州和泉州的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主動納土,錢俶再一次感受到北宋統一的巨潮不可阻擋;五月,上表獻出所掌甲兵。繼又上表要求罷去所封吳越國王之稱及解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請求回歸吳越,太宗不許。其從臣崔仁冀明白太宗的意圖,勸錢俶說:“朝廷之意甚明,大王如不速納土,恐禍將至矣!”錢俶說:“其他條件均可答應,唯納土一事不可行。”仁冀又厲聲說:“今已在他人手掌中,且去國千裡,除非插翅才能飛去!”錢俶無計可施,最終決定“保族全民”,將“三千裡錦繡山川”和十一萬帶甲將士,悉數獻納給中央政權,自請留居汴京,太宗仍將錢俶留居開封,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一個強盛的割據王國與中央政權的和平統一。
端拱元年(988)八月二十四日錢俶生辰宴客,宋太宗遣親信河州團練使王繼恩賜生辰器幣,並金樽御酒,有诏,令使者以御酒勸錢俶立飲三樽,表朝廷尊禮元老之意,宴飲至幕,是夕暴卒,年六十。壽筵剛散就擺哀筵,錢俶家人懷疑與十年前南唐後主李煜一樣被王繼恩毒死,但又不敢宣揚,只得以暴卒上聞。錢俶在東京城心驚膽戰生活了10年,宋太宗最終還是放心不下,用牽機藥毒死了他。一向小心謹慎地討好趙氏兄弟的錢俶,竟和一向郁悶懷舊的南唐後主李煜落得個一樣的下場,這也應了千古帝王:“臥榻之旁既容他人酣睡”的心態。 錢俶之死雖是個悲劇,但其“納土歸宋”、和平統一,卻受到了得以躲過一場戰爭浩劫的吳越百姓的感激,世代流傳的都是錢王興修錢塘江堤等利國利民的事跡,甚至有錢王射退錢塘江潮之類的傳說。直到六百余年後的明代末年,人們仍可看到“吳越之民,追思錢氏,百年如新”的情景。《新五代史》撰者歐陽修指出:“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樂。”北宋時曾任杭州知州的蘇轼同樣盛贊錢氏給吳越居民帶來的福祉:“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明代的朱國祯更鮮明地指出錢氏:“完國歸朝,不殺一人,則其功德大矣”。 錢氏的福祉同樣令後來偏安一隅的南宋趙姓王朝受益,讓他們能夠繼續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淫樂生話。吳越王錢俶《木蘭花》說得好:“帝鄉煙雨鎖春愁,故國山川空淚眼。”
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歷史依舊一頁頁翻過。
大宋王朝從公元960年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至1279年被元朝滅亡,共立國三百一十九年。史家通常將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1127年前為北宋,1127年後為南宋。北宋基本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大業,並處在與遼國、西夏國和金國的對峙時期,而南宋則是偏安衰亡時期。南宋時期,盡管統治者軟弱無能,但由岳飛、文天祥等人演義的“忠烈”之歌卻流芳千古,讓後人明白了“忠”的真切內涵。同時也是繼唐朝之後,中國文化科技發展的又一輝煌時期:繪畫、文學方面等都達到了全新的高度,並與唐代文化共同影響著此後1000年的中國。
歷史上,趙匡胤於960年黃袍加身,結束五代,建立大宋,趙光義於979年一統天下。961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根絕了兵變之源,對百姓實行仁政,修生養息,懷柔以安天下,使百姓渴望的天下太平得以實現,但被遼國占領的幽雲十六州卻始終未能克定,從而留下了隱患。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金朝滅掉遼朝。宣和七年(1125),金兵又南侵北宋,從河北長驅南下,直指開封。宋徽宗匆忙把皇位禅讓給皇太子趙桓,即宋欽宗,自己倉皇南逃避難。荪湖(今蒼南縣望裡鎮)太學生林薿與陳東等聯名伏阙上書:“請誅六賊(蔡京、梁師成、李彥、朱勔、王黼、童貫),以謝天下”。宋史上說,宋朝中期之後的禍端,“章、蔡為首惡。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國右副元帥斡離不統帥金兵南下包圍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因遇宋尚書右丞、兼東京留守李綱的抵抗,擔心孤軍深入,後路被切斷,於同年二月在勒索貢品後率軍離去。斡離不形象長得酷似宋太祖,故宋朝野史上說,斡離不是宋太祖趙匡胤投胎轉世。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攻破汴京,金帝廢徽宗趙佶與子欽宗趙桓為庶人。靖康二年(1127)春,斡離不又率大軍攻破汴京,四月初一,將徽、欽二帝、後妃、宗室,連同朝官,教坊樂工、技藝工匠共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開封的法駕、鹵簿,皇後以下車辂、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珍寶玩物,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畜積等等,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洗劫一空。可憐的徽欽二帝被俘為奴隸,半壁江山落於金國之手,北宋滅亡,歷時167年,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即南宋名將、民族英雄岳飛著名《滿江紅》詞中所言的“靖康恥”。 後徽宗被囚禁9年,終因不堪精神折磨於1135年4月甲子日死於囚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欽宗僅在位2年,國亡被俘後同樣受盡精神折磨,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令趙桓任騎兵小隊長,使之在校場中狂馳不已,最後墜落地上,死於亂蹄之下。死後一年,金太宗將之葬於鞏、洛之原,後金世宗將他墳墓遷到永獻陵(今河南省鞏縣),終年57歲,死後廟號為欽宗。
1127年5月,21歲的趙構(公元1107-1187年),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當時稱南京)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稱南宋。高宗為遠避金人,將都城遷至揚州。當時也在南遷之列的南宋傑出女詞人青蓮居士李清照賦詩道:“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建炎四年(1130)金兵再度南下,高宗繼續一路南逃,二月初六日,倉皇逃抵溫州,駐跸江心普寂寺(後改名龍翔寺)。10天後移至溫州城裡。李清照《漱玉集》中的一些詞就是完成在逃難途中,據傳那首家喻戶曉的《漁家傲·記夢》就寫於此時:“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否定張浚“權都建康,漸圖恢復”的建議,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東京留守宗澤欲渡河北伐,力勸高宗回汴京坐鎮,高宗置之不理,沉迷於偏安一隅,任用投降派秦桧為宰相。後為徹底向金求和,屈膝妥協,不惜解除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不久,更誣陷、冤殺了岳飛,對外,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和金朝訂立“紹興和議”;對內,全力鎮壓洞庭湖地區鐘相、楊麼農民起義,全力排斥打擊抗戰派,嚴禁朝野對議和不滿的呼聲,大批主戰派官員被貶谪被迫害。可以說南宋政權屈居江左,苟且偷安,君臣驕奢淫逸,沉湎於聲色。朝廷內部,奸佞弄權,迷君誤國。 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軍民的強烈反對,他的統治難以繼續維持,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被迫禅位於太子趙昚,自稱太上皇,退居德奪宮。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病死,終年81歲,葬於永思陵(今浙江紹興縣東南35裡處寶山)。在位36年,死後廟號為高宗。
時間到了1217年,南宋第四世寧宗趙擴嘉定十年丁丑,即高宗倉皇逃抵溫州的87年後,莒溪(今屬莒溪鎮)柳夢周,字正符,考中進士。本科進士第一人即狀元,是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縣)人吳潛(1195-1262)。該科進士523人,其中有一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歷史上最為有名的大宋提刑官——宋慈,他是世界法醫學鼻祖,他寫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領域的權威專著,比西方國家最早的法醫專著、意大利人菲德裡的著作還早350多年。
1250年,宋理宗趙昀淳祐十年庚戌,柳家老二柳昱,字叔明,考中進士。嚴州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方夢魁(逢辰,1221-1291)殿試奪魁,獲本科進士第一人,理宗賜名“逢辰”。 該科進士513人,
1262年,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老三柳培之,字益謙,考中進士。該科狀元方山京(?-?),紹興府(今浙江紹興)人。原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狀元吳潛,歷任太府少卿、沿江制置使兼建康(今南京)府知府、太卿、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浙西制置使、左丞相兼樞密使等職,封許國公,曾獨掌大權多年,任內興水利、開藥局、辦學校、御倭寇,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好事、晚年因得罪賈貴妃之弟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又因反對立趙基為皇太子而被理宗罷職、被貶,這年5月,被賈所派心腹暗中使毒物害死。
柳氏三兄弟就是一直被莒溪人民傳為佳話的“一門三進士”!前塵如夢,柳氏至今早已失傳,當時是否在朝為官、官居何職?已無從得知。民間傳說:“三進士在朝官居六部之職,為官清廉,兢兢業業,為國效勞,忠君保國。誰知朝政墮落腐敗,難支半壁江山,宋末軟弱無能,元兵侵擊南京,三兄弟為國捐軀,全家六十余口死於非命,莒溪西廳家產充入元朝國庫,元朝樹石碑‘至大庚戌’四大字為號,現存西廳山坑作橋板供證。”
有人說柳氏兄弟墓在蒼南縣藻溪鎮,民間傳說其妹墓葬藻溪鎮九堡九鳳山,有碑文見在,這些有待考證。但柳家故居遺址在現莒溪西廳上劉厝、明開國軍師劉基(伯溫)的莒溪後裔供奉先祖牌位的劉氏老厝前。
莒溪建塔委員會經查閱平陽、蒼南新舊縣志,將莒溪坳下隔和寺後“周宅”的內外普照寺和沉香塔(鐵塔)建造時間定為“北宋末年(1126年),金兵入侵,徽、欽二帝被擄,際此兵燹之災,在朝的‘一門三進士’柳培文、培綠、培枝三兄弟,官居六部之職,奏請宋太後南渡避難,駕臨莒溪,前往普照寺進香參拜,並再賜旨建造為‘內外寺’”和“宋太後莅臨期間,賜建莒溪沉香塔(鐵塔)一座。”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整整將柳家老大中進士時間提前了91年,其它事自是不可能了。倒是民間傳說“一門三進士”時間與之相符,但沒講到普照寺與鐵塔之事。
柳氏兄弟中進士和在朝時間正是南宋中未期,趙氏王朝內憂外患,搖搖欲墜,在這段時間裡,有沒有可能為祈求消除國患,安定大宋江山,建立太平盛世,庇護黎民百姓,由他們上本奏請太後駕臨莒溪降香祈福,太後賜建普照寺和沉香塔呢?這又是一個迷。要解開這個迷,就得先知道從柳夢周中進士的寧宗嘉定十年(1217),至帝昺祥興二年(1279)南宋滅亡,滿打滿算也就六帝62年中,是否有太後親政?!中國素以孝治天下,列朝列代的王國,都不乏後宮垂簾聽政、爭寵專權。
元朝脫脫《宋史書·卷243·列傳第二·後妃下》載,寧宗至帝昺年間,確有幾位皇後或太後,她們內中誰是最有可能?!
光宗慈懿李皇後,紹熙五年(1194)宰相趙汝愚謀內禅,迫光宗退位,立寧宗趙擴(1168-1224),重用趙汝愚、韓侂胄二臣,尊後曰太上皇後,慶元六年(1200)崩,年五十六,谥慈懿。寧宗恭淑韓皇後,慶元六年(1200)崩,谥恭淑。
寧宗恭聖仁烈楊皇後,好玩弄權術,少以姿容選入宮,慶元六年受封貴妃,時恭淑皇後崩,中宮空缺,因頗涉書史,知古今,性復機警,被寧宗立為皇後。這時,韓侂胄專擅朝政,寧宗下令禁止道學;定理學為偽學,罷斥朱熹等理學家。史稱“慶元黨禁”。開禧元年(1205)四月,采納韓建議,崇岳貶秦,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桧死後所封的申王,改谥“謬丑”。 同年五月,下诏北伐金朝,史稱“開禧北伐”。後韓侂胄用人不當,戰敗。楊皇後與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趁機殺死韓侂胄,將其首送往金朝。朝政被史彌遠、錢象祖把持,嘉定元年(1208),與金訂定屈辱的“嘉定和議”。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寧宗病死臨安宮福寧殿,史彌遠與楊皇後矯诏廢趙竑為濟王,立趙昀為皇子,即帝位,尊皇後曰皇太後,同聽政。理宗即位後,任由史彌遠專權,自己只顧沉湎酒色,享樂後宮。
理宗皇後謝道清(1210-1283),祖父親謝深甫,曾當過宰相。因父親早逝,家道敗落,幼小時就不得不洗衣作飯干家務。當朝的楊太後為報謝深甫當年保薦之恩,將謝道清召入宮中,紹定三年(1230年)十二月,由楊太後作主,被理宗冊封為皇後。紹定五年(1232)十二月,楊太後崩,壽七十有一,谥恭聖仁烈。
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死,理宗親政。端平元年(1234)正月,南宋聯合蒙古攻滅了金朝。又乘蒙古軍主力北還之際,向蒙古人發起進攻,幾乎沒經戰斗就重新占領了原北宋的西京、東京、南京(今河南洛陽、開封、商丘)。不過很快就被蒙古軍所驅逐,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汗窩闊台決定南下征服宋朝,從此拉開了蒙宋戰爭序幕。
理宗初期任用孟珙、余階等人抗蒙,尚能維持局面。後來,信用丁大全、內侍董宋臣,晚年更是將朝政委托給奸相賈似道,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以致政治黑暗,忠臣受屈,蒙古軍不斷攻逼,境土日蹙,南宋王朝日益衰落。開慶元年(1259),元軍大舉進犯南宋,包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順長江東下,消滅宋王朝之勢。南宋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向理宗建議從臨安遷都到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元軍鋒芒。謝道清堅決反對遷都,對理宗說:“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理宗這才作罷。
淳佑元年(1241)平陽親仁鄉桃湖(今蒼南觀美鎮)出了個以“有才能,有氣節”的文狀元——徐俨夫(1200?-1261?),早年才高學博、善書法,著有《桃渚集》。淳佑九年(1249)以添差通判紹興軍府除校書郎,後歷任秘書郎、著作佐郎,兼靖惠王府教授,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禮部侍郎等職。為官清廉、剛正,不畏權貴,因不滿奸佞閻貴妃、丞相丁大全等在朝廷橫行霸道,直言忤怒被罷免還鄉,遂杜門不出,潛心學問,曾在空窮如洗的家屋親撰一聯:“一任證龜成白鱉,那能拜狗作烏龍。”。後起知撫州,未赴。召為禮部侍郎。未幾,卒於任。
景定五年(1264),理宗病逝,16歲的度宗趙禥繼位,尊謝道清為皇太後。度宗(1240-1274)即位後,孱弱無能、荒淫甚於理宗,整天宴坐後宮,與妃嫔們飲酒作樂。封蟋蟀宰相賈似道為太師,倍加寵信,任由專政。賈似道專橫跋扈,聲色犬馬,目無天子,致朝政更加昏暗。此時北方忽必烈奪得蒙古汗位、穩定內部後,即派兵侵犯南宋四川地區,並沿漢江南下。
鹹淳四年(1268)包圍襄陽,次年又圍攻樊城。襄樊被圍攻三年,形勢十分危急,賈似道都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謝太後眼看南宋氣息奄奄,憂忿於心,卻無能為力。鹹淳九年(1273)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同年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獻城投降。消息傳來,賈似道假裝率軍出征,膽小無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他,不讓出征。
鹹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因酒色過度病逝,遺诏由太子趙顯、年僅3歲的恭帝繼位,尊謝道清為太皇太後。恭帝年幼,由謝道清垂簾聽政,初年實際仍由賈似道專權。時蒙古軍已經占據襄陽,又於十二月攻占鄂州,沿漢水長驅直入,沿途宋將紛紛降元。謝道清命賈似道率軍13萬迎敵。次年二月,賈似道在丁家州(今安徽蕪湖)被元軍擊潰,宋軍主力盡喪,蒙古軍乘勢長驅東下。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宰相陳宜中奏請誅殺賈似道,謝道清沒有答應,只是將賈罷官放逐。在途中,賈似道被監送人鄭虎臣所殺。
賈似道死後,謝道清主持朝政。時丞相王越,陳宜中,留夢炎等,有的老邁多病,有的庸懦無所長,日坐朝堂相爭戾。前線屢告失利,元軍長驅直入,國難當頭,朝庭文武百官往往避匿遁去。謝道清急忙一方面下令緊縮國家開支,減少冗官,以助軍費,一方面下哀痛诏,號召各路軍民起兵勤王。各地文武將官都心存觀望,奉诏起兵勤王的只有文天祥,張世傑兩人。文天祥、張世傑等主張與元軍決一死戰,宰相陳宜中卻要向元納貢求和。
德祐元年(1275)十月,元兵破常州。謝道清遣陸秀夫等往元丞相伯顏營中請和,主動提出稱侄或稱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遭伯顏拒絕,後又請求“奉表求封為小國”,也遭拒絕。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丞相伯顏率領元軍雲集臨安城下。陳宜中請太皇太後逃出臨安,謝道清不同意,陳宜中再三請求後才同意,但到整裝待走時,陳宜中、留夢炎等人又不知去向。謝道清忿怒之極,下了最後一道任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著他與元軍接洽。文天祥前往元營和談時被伯顏扣留。太後無奈,只得向伯顏奉上傳國寶玺和降表,開城投降,並按照伯顏命令下诏要堅守揚州的李庭芝等將領投降,為李庭芝所拒。
同年二月,元軍進入臨安,三月,擄走恭帝等南宋君臣押解大都(今北京市),謝道清正患病在床,由元兵監視,暫留臨安。八月,被元軍從宮中抬出,押送大都,降封為壽眷郡夫人。七年後,即1283年,這位南宋亡國太皇太後,默默病死於異國他鄉,終年74歲,無子,葬處不明。
度宗全皇後,理宗生母慈憲夫人侄孫女,景定二年(1261)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妃。度宗立,鹹淳三年(1267)正月,冊為皇後。後生子早夭,次生瀛國公趙顯。度宗病重時,賈似道反對立楊妃所生度宗長子趙昰繼位,度宗只得按賈似道意思立趙顯為皇太子。鹹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趙顯繼位,冊為皇太後,恭帝在位2年,宋亡,全太後與兒子恭帝等被擄往大都,後為尼正智寺而終。
恭帝史稱少帝、幼帝,德祐二年(1276)五月擄送大都,元世祖忽必烈降封為瀛國公、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元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被遷居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石別蘇克),度過少年時代。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恭帝18歲,元世祖擔心留之有後患欲除之。恭帝得知消息後請求脫離塵世,永生為僧,以絕世祖疑慮。世祖應允,於同年十二月遣送吐蕃習學佛法。從此,長居西藏薩迦大寺,更名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過著清苦孤寂的廟宇生活,終日以青燈黃卷為伴,潛心學習藏文,研究佛法。多年苦讀,他通曉藏文,貫通佛學,成為佛門學問僧,一度擔任過薩迦大寺總主持。後從事佛經翻譯,有《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經文問世,被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之列。1323年,因詩文遭文字獄之災,被冤殺。終年53歲,葬處不明。藏史學家對他的冤死都深表同情。
楊淑妃,度宗鹹淳三年(1267),進封淑妃。生建國公昰。德祐二年(1276)元軍進逼臨安時,楊淑妃帶領趙昰、趙昺,由驸馬都尉楊鎮等護衛,暗暗出城。二月,逃到溫州,不敢停留,立即下平陽,後面追兵來得緊,又不敢走大路從分水關入閩,正走投無路時,楊妃突然想起前幾年陪太皇太後來莒溪普照寺進香的情景,想起柳氏三兄弟的忠誠,心中立即有了主意:抄小路直奔莒溪!這一路果然安全,終於拋開了元兵的追殺。 在莒溪受到柳家的熱情款待,住了幾日,分別往普照內、外寺行香禮佛,祈求保佑。後來風聲太緊,驸馬都尉楊鎮又與福建方面取得聯系,在楊鎮的堅決懇請下,由柳氏家人陪同離開莒溪從坳下隔普照寺降香拜佛後,經天井山路入福建,又開始逃亡。(2006年農歷正月十三,在莒溪早已失傳的一門三進士柳氏後人自福建福安的賽嶼經多方找尋,終於找到莒溪尋根問祖來了)
欲對宋室斬草除根的伯顏派兵一路追殺,未果而還。三月,楊妃、趙昰等人到達福州,得知臨安滄陷,恭帝被擄往北方。五月,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擁立年僅8歲的趙昰(1268-1278)為帝,即端宗,改年號為“景炎”。冊楊妃為太後;封弟昺衛王。趙昺,修容俞氏所生。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緊緊追擊下,只得由大將張世傑護衛端宗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左丞相陳宜中對大局絕望,遠走占城(今越南境內)。
景炎二年(1277),元軍圍昰於海上。三年(1278)四月,在元軍追擊中端宗受驚而死,在位3年,終年11歲,葬於永福陵(今廣東省新會縣南)。端宗死後趙昺(1271-1279)被陸秀夫、張世傑擁立為帝,即帝昺,五月改年號為“祥興”。祥興二年(1279)二月,在元軍多次追擊下,知大勢已去,又擔心被擄受辱,由左丞相陸秀夫背負投海而亡,終年9歲。墓在今廣東深圳赤灣村。其他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楊淑妃聞之大恸,曰:“我艱關忍死者,正為趙氏祭祀尚有可望爾,今天命至此,夫復何言!”遂赴海死。張世傑將其葬之海濱,自己也墮身入海。
與此同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被元軍統帥張弘范的弟弟張弘正所俘,其統領的督軍府從此瓦解。祥興二年(1279),南宋滅亡,有學者認為南宋滅亡時間應為公元1276年。
綜上所述,幾位太後,唯獨只有理宗朝皇後、度宗朝皇太後、恭帝朝太皇太後——謝道清有可能來莒溪禮佛祈福,具體時間約在紹定五年(1232)十二月,楊太後崩、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死,理宗親政後至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丞相伯顏兵臨安城下,太皇太後奉上傳國寶玺和降表開城投降這43年間。
這43年間正是“官居六部之職,為官清廉,忠君保國”的柳氏三進士在朝為官時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上本奏請身體不大好的謝太後鳳駕莒溪療養,到普照寺進香參拜。太後賜旨對坳下隔內原吳越王建造的普照寺進行修繕,在蛇山邊(現寺後周厝)再建一座普照寺。這就是後人所謂的“內外寺”:春夏天熱在內寺,環境優美,百花盛開,氣候涼爽,誦經念佛;秋冬天寒在外寺,寺院寬廣,市井繁榮,風和日麗,修身禮佛。宋史書載:度宗崩,瀛國公即位,尊為太皇太後。太後年老且疾,大臣屢請垂簾同聽政,強之乃許。
當地為恭迎謝太後銮駕,特在龜山下的平地建造行宮一座,即現已被拆、解放後改作莒溪中心小學校的娘娘媽宮。因為皇太後的緣故,謝太後駐節的行宮,後來一直被莒溪百姓敬為神殿,四時八節燒香禮拜。太後莅臨期間,許願為永葆趙氏皇家基業,安定大宋江山,庇護黎民百姓,重建太平盛世,節度後宮開支,調撥銀兩(宋史書載:太後以兵興費繁,痛自裁節,汰慈元殿提舉已下官,省泛索錢缗月萬),在行宮——娘娘宮——前溪對岸,修建鐵塔一座,賜名“沉香”。
這也應了謝太後當時眼看宋室氣息奄奄,宋帝懦弱無能,憂忿於心,無能為力時,可喜還有如柳氏三兄弟這樣忠心報國的臣子,那種既慰藉又悲傷的心態。沉香塔鐵殼磚心,八角七層,上鑄立佛,飛檐斗拱,工藝精湛,造型美觀,與內、外普照寺同為莒溪不可缺少的勝跡,因雷電、大風襲擊,年代久遠,欠管失修,與普照寺俱為廢墟,後只剩兩處寺基、一個“塔墩”遺跡,至今也已無存,無人不怅惜。
如果要進一步推斷謝太後駕幸莒溪和“周厝”普照寺、宮前鐵塔修建的更准確時間,應該在景定五年(1264),宋理宗病逝,16歲的度宗繼位,謝道清為皇太後至鹹淳十年(1274),度宗駕崩,年僅3歲的恭帝繼位,謝道清為太皇太後垂簾聽政的這十年間。
至此,可以得出結論:莒溪普照寺遺址有兩處,莒溪寶塔遺址也有兩處:958年始建、968年吳越王擴建的普照寺和968年吳越夫人建造、高數丈的沉香塔遺址在坳下隔內,曾經鼎盛一時。宋景定五年(1264)至鹹淳十年(1274)間謝太後撥銀再作修繕,同時又在“周厝”新建普照“外寺”、在龜山下娘娘媽宮前溪對岸修建丈余鐵塔一座,這兩外的寺與塔都在元至元(1264—1294)、至正(1341—1368)間廢。
明、清期間重建的就只是“周厝”普照寺和原娘娘媽宮前溪對岸的丈余鐵塔了,那吳越時的寺、塔遺跡早被萋萋芳草掩沒了,歷史給後人留下的只剩清僧帝玉一個法號。“沉香塔”也因塔外殼、塔檐是由莒溪本地產鐵所造,民間一直以“鐵塔”傳稱,“沉香”二字就逐漸從口頭消失。解放初期,還有一米多高鵝卵石(本地稱“蠻石”)砌的“塔墩”遺跡,墩中一棵開花的紫荊樹。坳下隔內的普照寺址或許今日還可尋,“周厝”普照寺址建寺後街時被夷平蓋了新樓。
算算,普照寺(958年)和沉香塔(968年)建造時間有1048年了。時逢太平盛世,莒溪民間自發集資重建沉香寶塔,重現歷史古跡,為多彩莒溪、詩畫山水增色,為莒溪大峽谷自然風景名勝恢復一人文景觀,不失為一件美事,更是一件盛事,故此深得民心,許多莒溪人無償獻工獻地,雖也有一、二個莒溪不肖子搞手段,妄想阻撓這千年沉香古塔的重建,無疑做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