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太平古鎮:美麗的紅色街道
日期:2016/12/15 23:40:17   編輯:古代建築太平古鎮遠眺
太平街景
太平古街
紅軍臨時醫院舊址
長征街全景圖
太平古鎮位於赤水河南岸,隸屬四川古蔺縣,幅員104平方公裡,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36000多人。太平古鎮古稱“落洪口”、“鹿平場”,後名“太平渡”,地處川黔交界重地,水陸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古風悠然,被譽為“赤水明珠”。境內房屋依山傍水,山環水抱,層層疊疊,蔚為壯觀,素有“小重慶”之美稱。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太平鎮一帶,四渡赤水,留下了諸多珍貴的紅色遺址。太平鎮於2001年始先後被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納入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同時,太平古鎮還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和四川省紅色旅游“36836”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光輝的革命歷史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川、滇、黔三省邊境地區進行了舉世聞名的“四渡赤水”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其中在古蔺轉戰就達54天。太平是紅軍長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轉戰的地方。
為了傳承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太平古鎮於1958年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館內珍藏陳列了紅軍部隊印鑒、醫書、面盆、馬燈、號譜等珍貴文物700余件。太平古鎮因此成為我國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影視拍攝基地,《長征》、《戰地黃花》、《四渡赤水》等電視劇和電影在此拍攝。
古樸的建築風貌
太平古鎮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最具特色的長征街、紅軍街和順河街結構布局以自然山水為基礎,依山就勢,街道與建築依據地形呈“之”字形蜿蜒水平伸展,有機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山、水、房交相輝映,彰顯了太平鎮山地傳統城鎮的總體布局特色,街巷建築不拘一格,表現出對自然的充分尊重和適應。
古鎮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房屋,采用古代干闌式和吊腳樓等建築構架,呈現“台、吊、錯、挑、梭、靠”特色,房屋山牆內外有富含平安吉祥、幸福萬代等各種寓意的泥塑山花,形成了太平古鎮古樸含蓄、獨特而豐富的建築風格。
多彩的民俗文化
太平古鎮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其文化特征體現了地區與民族特色的大融合。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有苗族歌舞、古蔺花燈、古蔺揚琴、赤水河船工號子等,古蔺花燈已成功申報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古鎮還保留著劃龍船、耍花燈、牛燈、打連廂、唱川劇等傳統文化活動。
輝煌的鹽運文化
太平鎮因鹽而興,明末清初,因川鹽入黔的交通需求,此地設立水路驿站,眾多鹽商湧入太平設號,商賈雲集,貿易繁忙。太平渡口船只胪列,桅樯如林,物暢其流,古鎮
因此而逐漸繁榮。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太平已經成為川黔滇地帶極富盛名的商貿樞紐。鎮內現存大量清代建築和場鎮布局形態是當時商業繁榮的重要體現。
厚重的紅色文化
四渡赤水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立足紅軍長征這一偉大歷史課題,基於對歷史文化信息的整體保護,為深入挖掘太平古鎮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古鎮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建築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太平鎮聘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對古鎮進行保護規劃設計,並開展了一系列保護維修工程。
2006年經省相關部門批准立項,下達投資計劃1420萬元,完成了紀念碑整修,1800㎡紀念場地配套建設,2000㎡紀念館改擴建,3000㎡停車場建設,紅軍街維護整治,3公裡步游道建設,4處旅游公廁建設,紀念館外廣場增設11尊散落式紅軍圓雕和浮雕等建設內容。
2009年,省、市、縣、鎮四級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實施了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地二期工程。二期工程計劃投資3306萬元,分三年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工程於2009年下半年動工,現已基本結束,主要完成了對“紅軍機要室”、“紅軍總政治部”、“總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銀行”重要節點及28000平方米古建築的修繕保護以及歷史場景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