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寧廠古鎮保護迫在眉睫
日期:2016/12/13 20:03:11   編輯:古建築紀錄寧廠古鎮保護迫在眉睫
對寧廠古鎮的保護,寧可使其“帶病延年”,也不能“返老還童”,更不能搞新一輪造假
文/金磊
早聽說,重慶市巫溪縣東部的大寧河畔,有一個三峽工程建成後保存完整的古鎮,它不僅有豐富的吊腳樓民居群,還有保存完好的千年造鹽作坊遺址。今年7月3日,中國建築文化遺產考察組一行驅車500公裡,自重慶市區造訪此地。
這個距巫溪縣城僅6公裡的寧廠古鎮果然名不虛傳。古鎮建築群看上去足有3.5公裡長,南北高山橫亘,東西峽谷透穿,街道偏窄,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巖,吊腳樓臨河而建,或呈單一狀,或多組在一起,很有特色。細觀卻發現,吊腳樓內及街巷上的人已稀少,絕大多數(至少有百十間房屋)已無人居住,仍可見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議論。見到我們一行,大家紛紛迎過來,攀談時才知:寧廠古鎮鎮政府正與外界合作,以打造古鎮新景區為名,拆掉沿河古建築,欲蓋起仿古建築群,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令人吃驚。
重慶巫溪始建於漢建安十五年,有“巫鹹古國,上古鹽都”之謂,其歷史文化與生態文化得天獨厚,有三峽生態明珠及巫巴文化故鄉的美譽。沿大寧河這條“百裡畫廊”,不僅可見秀水、幽峽、奇峰、怪石、懸棺、棧道等景致,更有寧廠古鎮、蔡倫式造紙作坊等人文古風濃郁的景觀。寧廠古鎮系巫溪縣北部重鎮,是我國歷史上的早期制鹽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寧廠古鎮地處大巴山東段渝陝鄂三省市結合處,在大寧河支流後溪河畔,鎮上建築古色古香,多為石木結構,路鋪青條石,古老而淳樸,是國內少見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2010年12月被評為中國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清代王尚杉有詩曰:“沿江斷續四五裡,翁巖築屋居人稠。”大約五千年前,在這塊土地上發現了鹽,清澈的大寧河水,伴隨著純白的寧廠鹽泉,養育著世代寧廠人。事實上,以長江三峽為軸心的整個川陝鄂地區,皆仰食得天獨厚的巫溪鹽泉。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後鹽廠還有99眼灶,但到1988年,北岸上段和南岸下段的灶逐步被廢除,1992年後,寧廠鹽灶均停止生產。寧廠古鎮的發展歷史可被形容為“因鹽而盛、因鹽而衰”,但“因鹽而衰”不能成為拆除寧廠古鎮古建築群的理由。
談到古鎮正被拆毀的現狀,幾位村民的話令我們很感動:“鎮政府要逐戶給十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讓我們搬出老房子,但我們不願意,我們認為這些看上去破舊的房屋最有歷史感,只要加以修繕,只要在保持原狀外觀的情況下,對內部加以改造,這樣的老宅會吸引更多的游人。但如果將它們徹底毀掉重建,那就沒有了歷史,游人絕不會喜歡這些假古董的。我們這些祖輩在此生棲的村民,寧要老屋,也不願用它換錢!”當談到制鹽技術與工藝的保護和傳承時,他們泛出自豪與驕傲的目光:“應該恢復鹽廠技藝,不讓鹽史失傳,哪一位來訪的游客不願了解古代流傳至今的制鹽技術呀!同時,看著引鹵方式及熬鹽過程,游客還會帶回幾袋原始工藝制作的鹽。因此,我們呼吁萬不可將制鹽工廠改作他用。”
面對青山作證的寧廠古鎮、正在被拆除的老房,以及幾乎倒塌的鹽廠廠房,面對村民們迫切要挽回古宅命運的迫切目光,我不禁想到:北京有幾處“明清一條街”,但多是假古董;昆明的三條歷史街區都拆除了,仿建的牌坊用上了鋼筋混凝土,這個“名城”的帽子該摘了;至今,全國還有2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未編制保護規劃,而現有的保護規劃也存在脫離實際的問題,有的是簡單地套用上海新天地模式,造成巨大的文脈破壞;同樣,已獲殊榮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寧廠古鎮,為了所謂的吸引游客,竟然也拆真古董、造假古董,以這樣的方式施行“保護”,中國的古城、古鎮、古村落是保不住的,說到底,這依然是對自己的文化不尊重、不自信。據此,我對寧廠古鎮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三點建議:
其一,立即停止拆除寧廠古鎮古建築的做法,要真正認識到“拆真造假”是在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中,國家嚴厲杜絕的行為。寧廠古鎮既然是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確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當地政府就有責任依法保護,真正做到“挖掘歷史遺跡、保護文化遺產、延續傳統文脈、永續合理利用”;
其二,寧廠古鎮保護需要整體規劃。在寧廠古鎮古建築群的保護上,建築的外立面不可任意改變,應該保留必要的原住民及生活方式等;在鹽文化保護與利用上,應該考慮在鹽加工廠建立“鹽文化博物館”,不僅展示鹽業發展史,還要傳承鹽制作工藝。對寧廠古鎮的保護,寧可使其“帶病延年”,也不能“返老還童”,更不能搞新一輪造假;
其三,國家要明確必要的文化保護政策。對珍貴的寧廠古鎮及鹽廠,重在如何使之“起死回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通過修改《文物保護法》的決定,我們呼吁要將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鎮的保護,以及工業遺產、農業遺產、20世紀遺產、建築遺產等保護門類納入其中,各級政府應承擔起保護和傳承的重任,切不可讓歷史再留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