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雙江古鎮
日期:2016/12/16 19:15:1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雙江古鎮建於明末清初,距今有400余年。鎮外浮溪、猴溪環繞,鎮內古街石板鋪路。今存有中街、東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興隆街、水巷子、老豬巷9條街道,雙江鎮是中國第一批十大歷史名鎮之一。
雙江鎮位於縣城西北10公裡,地處涪江下游的潼南縣雙江鎮,這裡是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出生地,也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因猴溪、浮溪如玉帶環腰而得名,自古便是西南地區的軍事、商貿要地。
雙江鎮建於清初,是一個集革命傳統、歷史文化、水光山色為一體的古樸小鎮。
古鎮歷史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鎮上現存有楊尚昆和楊闇公舊居、潼南革命斗爭歷史的重要遺址永綏祠、清代巴蜀民居建築群和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田壩大院、興隆街大院、長灘子大院等大型清代建築群20余座。
這些古建築群規模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曾被參加全國第二屆民居學術研討會的全體代表譽為“全國罕見的清代民居群”。
除文物、古跡眾多外,這裡還是革命英烈輩出的地方———楊尚昆、楊闇公、楊白冰、楊劍秋革命英烈均出生於此,廖靜秋、陳錫武等著名科學家、文藝家的故鄉也在此處。瞻仰英烈故裡,探詢古鎮風光,行走在古鎮的街道上,古樸的建築、青石鋪就的老街,無處不透著一股人文的氣息。 古鎮有“禹王宮”、“清代民居”、“興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郵政局大院”(即楊尚昆、楊闇公舊居)、“長灘四知堂”、“惠民宮”等規模大、頗具清代民居建築風格的大型古民居20余座,被專家們譽為“難得的清代民居建築群”。 在長約700米的“清代一條街”上,樓台錯落,庭院深深,古色古韻。尤其是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楊氏民居”(即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出生地“長灘四知堂”和“禹王宮”),在眾多古民居中獨具特色。
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築非常獨特,雖距今有130多年的歷史,仍保存完好。這座位於猴溪上游,依山臨壩而建的四合院,為木結構懸山頂建築,面積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其建築設計采用“步步遞進,層層升高”的傳統習俗,建築布局更獨具匠心。
“四知堂”之名取於楊氏先祖東漢太守楊震“夜拒賄金”的典故。該室以“四知”的“四”字作為建築布局的組合形式,前後廳面闊五間,長27米,深8.4米,之間於東西兩側建廂房,面闊四間,長17米,深5.3米,形成一個大四合院﹔東西廂房外側,又各建一通外廂房,皆面闊八間,長32.5米,深7.4米,內外廂房之間建有天井和信道,甚為壯觀。 占地54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060平方米的“楊氏民居”,布局靈活,不拘一格,建築風格極具變化,層次豐富。外虛內實的建築效果,無不顯現出古鎮特有的歷史風貌和巴渝遺韻。
院中有大小房廳51間共108門,由七間三進組成。每進均有天井、欄桿、回廊、花台,宅後還有花園。建築雖有明顯的中軸線,但並不受中軸線的束縛,而是根據地處的條件富於變化,空間組織靈活緊湊。院落中以抬梁式與穿逗式相結合的手法設計敞廳。宅外的風火磚牆逞駝峰形,線型優美簡潔。宅內各進既獨自成院,又能通過廊道與其余各進相通。建築設計科學,規模宏大,工藝精湛,雕琢精美,栩栩如生。隔扇、漏窗形式多樣,柱礎、斜撐、運托、掛落、垂柱等圖案精美,門窗、隔扇做工考究。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歷史戲劇人物、花卉圖案最為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