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一座正被侵蝕的三峽古橋

一座正被侵蝕的三峽古橋

日期:2016/12/13 20:02: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三峽蓄水中惟一幸運的古橋
    2003年6月,三峽庫區開始試驗性蓄水到135米位置,以後逐步達到正常蓄水位175米。雲陽縣級重點保護文物述先橋處於水位線162至173米之間,將全部沉入水中,計劃整體搬遷後,復建於新縣城的濱江公園。


護橋堤已部份坍塌,引橋的石坎已沉降變形。


    雲陽縣述先橋為圓弧石拱橋,是一座整體保護得較好的古橋,位於川江一級支流湯溪河與二級支流長洪河交匯處的南溪鎮鹽渠場,原名興隆橋,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後因橋基不牢,又年久失修而垮塌。民國十五年(1926年)重建,剛完工就時發現橋裂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再重建,根據承先、勝先之意,改名述先橋。該橋由主橋和引橋組成,全長75.26米,寬7.33米,單孔淨跨26.5米,孔高14米。橋的兩端各有登橋石梯,一邊29步,一邊30步,橋欄上刻有猴、獅、象石雕6座。橋拱合攏時,在內拱頂的中央懸掛了一把利劍,名“斬龍劍”,意為斬住飛龍,為民帶來好運。


橋身已出現裂縫


    雖然述先橋在三峽庫區蓄水時將全部沉入水中,但這只是在川江的枯水季節,汛期開閘放水時,它和周圍的溪河、山體一起又全部顯現出來。針對這種情況,經文物保護部門與專家反復論證,最終確定就地加固、防水防蝕、修繕入水的保護方案。
    現在的述先橋,隨著三峽工程枯季蓄水、汛期開閘放水而時隱時現,與三峽湖水“親密相處”,成為惟一一座原地保護的原汁原味的三峽古橋,是三峽庫區蓄水線以下最幸運的古橋。
    一座正被侵蝕的三峽古橋
    2013年2月10日,農歷的大年初一,我饒有興致地驅車來到雲陽縣南溪鎮鹽渠場,親眼目睹這座古橋身影。
    還沒走近它,停車眺望,一下子被美景所吸引:如鏡的碧綠的水面上,古樸的述先橋像一個正在沐浴的古代美女,因為害羞,只露出了頭,把整個誘人的身子靜靜地隱藏在碧綠的水中,不讓人偷窺。我情不自禁地在心裡暗自贊歎:文物專家的保護方案真是太英明了!


其中一邊的橋護欄已完全垮掉


    走近述先橋,慢慢地仔細打量這座已有80歲高齡的古橋,心裡不免有些遺憾,橋身多處地方已出現裂縫,特別是其中一邊的橋護欄已完全垮掉了,護欄條石擺在橋面,與枯草、垢泥相伴,整座橋顯得有些衰落。我在心裡自我安慰:也許開閘放水後,文物管理保護部門會修復好的。


引橋上面還種上了莊稼


    帶著這個“遺憾”和“也許”,告別述先橋:我會再來的。
    2013年4月30日,三峽大壩已經開閘放水,我再見了這座古橋。
    它已從水中完全顯現出來,我原以為“也許”會修復好的述先橋,更顯破敗:顯露出來的橋身裂縫更多,內外護橋堤已部份坍塌,引橋的石坎不僅破裂、外傾,而且上面還種上了莊稼,橋梯、橋面雜草叢生。述先橋完全感覺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隨時都可能倒下,我頓時心疼起來。
    據我觀察的狀況分析,這座古橋的侵蝕並不是這一二年才開始出現的,於是詢問當地的船工和居民,有沒有對它進行過維修?他們有些不滿地回答:前幾年有人在兩邊引橋頭砌了一堵牆後,再沒見過什麼人來維修它。
    經了解,砌這兩堵牆是防止行人過橋,以免出現安全隱患。目前這兩堵牆也部份垮裂。
    正在被破壞的古橋周圍環境
    述先橋建在川江支流湯溪河與長洪河的交匯處,《重慶橋梁志》中多次提及此橋,其建橋技術和橋與場鎮文化相結合的特點,還作為范例予以介紹:該橋北頭與民居緊連,和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是渝東地區橋頭建築不可多得的佳構。
    這正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畫面。
    可我眼前卻是另一番景象:離述先橋一二百米的范圍內,大量的場坪土石方傾倒進長洪河,之中的巨石有1立方米左右,重達千斤。還有,新建青石板路時,施工單位將原來的路面混凝土棄渣,也隨意傾入長洪河,格外刺眼。
    離古橋不過百米的另一處縣級保護文物——為祭祀劉邦而續建於乾隆年間的漢高祖廟,是一個四合框式大院,面積近1000平方米,中間為天井,主建築大戲台高約30余米,它周圍有兩層樓台,四周牆垛的檐下有彩繪和雕塑,每一組系一古代故事。在它的大門口,堆著高高的河沙,成了露天的建築材料交易場地。
    我們一方面在保護文物,另一面又做著有損文物保護的愚蠢之事,這種矛與盾的故事還要上演多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