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走活蘇州古城保護一盤棋

走活蘇州古城保護一盤棋

日期:2016/12/13 20:12:57      編輯:古建築紀錄

    10月26日,原滄浪、金阊、平江三區合並,姑蘇區掛牌成立,同時掛牌的是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在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在全國現有的12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設立保護區以整體保護古城風貌,這還是首例。對古城深厚歷史文化資源統一規劃、統籌保護、有序開發正是蘇州此次行政區劃調整的核心動機之一。
  □記者 呂曉華/文蔣世穎/攝
  2500年歷史人文荟萃古城之核在姑蘇
  不起眼的一條小巷,便能演繹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足以勾起你的思古幽情;隨意踏過的一座石橋,其建成的年代便可能追溯至宋元明清,透過它們俨然就在翻閱一部歷時千年的城建史。
  2500年,城址不變,格局猶存,蘇州古城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城垣活的標本。山塘街,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古城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獨特格局,平江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傳統風貌,體現著強烈的蘇州符號。  
  而千年古城的核,便在姑蘇。根據市文廣新局的統計,目前全市范圍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約占全國的1.5%;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8處;市級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23處;此外還有眾多的古村落、控保建築、古構築物。姑蘇區面積雖然只占全市的1%,卻擁有雲巖寺塔(即虎丘塔)、瑞光塔、蘇州文廟及石刻、拙政園、留園、太平天國忠王府、玄妙觀三清殿、網師園、環秀山莊、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跡、耦園、報恩寺塔(即北寺塔)、盤門、獅子林、滄浪亭、藝圃、全晉會館、俞樾舊居(即曲園)等1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此外,姑蘇區范圍內還有36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占全市省級文保單位總量的26.1%;市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2處,占全市同類文保單位總量的17.6%。  
  散落其間的老街巷老宅子,更是數不勝數。  
  風雨侵襲歲月消磨保護刻不容緩  
  歷史塑造了蘇州深厚的文化根底,而歷史的風風雨雨也不斷侵蝕著這些珍貴遺存。失去了就不會再有,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保護好蘇州古城。對此,蘇州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的保護意識也與日俱增。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蘇州便確立了“保護古城、建設新區”的城市發展戰略,把建設重點放在古城之外,通過松動古城,為保護騰出空間。2003年,我市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新一輪修編,劃定了29個歷史地段;還研究制定了《城市規劃若干強制性內容的暫行規定》,對古城的建築高度、色彩、形式、體量進行了規定,以此來保護古城整體風貌。近幾年,就古城古鎮保護、古典園林保護、古建築保護、河道水系保護、昆曲保護、古樹名木保護、古村落保護、地下文物保護等方面,我市又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古城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還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城市紫線管理,把古城保護、文物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之中。 
  古城牆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具有風貌特色和歷史價值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是蘇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是蘇州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在過去二十多年裡,多名專家、學者、政協委員呼吁恢復蘇州古城牆。去年4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專題調研蘇州古城牆保護修復。去年9月,蘇州古城牆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啟動,阊門北碼頭、平門、相門成為三個保護試點區段。經過整一年的保護修繕,三段古城牆於今年9月底竣工,並向游人開放。成為蘇州古城一個靓麗的文化注腳。
  幾乎與古城牆修復同步進行,蘇州這兩年對古建老宅的保護修繕也有序展開。首批試點保護修繕12座老宅子,目前已經竣工一處。今年十月份,第二批保護修繕的40座古建老宅名單也基本擬訂,保護修繕工作提上日程。
  調整打破人為界限統籌形成合力
    東接阊門,西連虎丘,入書《紅樓夢》的古山塘街,是蘇州“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獨特雙棋盤格局的典型代表,這種水鄉景觀,也成為4A級旅游景區七裡山塘的一大看點。然而,今日的山塘景區與阊門城牆並沒有無縫對接,其中的原由,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兩者原來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
  事實上,盡管歷屆黨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受行政區劃體制等因素制約,古城規模化成片保護格局未能充分實現。不同的發展主體間難以形成合力,不利於對歷史街區以及古民居、古城牆、古典園林等歷史遺存和古城風貌加以統籌保護。
  而姑蘇區的成立一舉突破了這中間的藩籬。在擬訂第二批40座古建老宅保護修繕時,市委副書記、姑蘇區區委書記、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黨工委書記陳振一便指出,古建老宅修復要注重從宅到巷,注意成線成片,把單體修繕和整體風貌打造結合起來。這種整體考慮的大手筆,正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才能更好實現。
  未來,七裡山塘與阊門古城間不再會有無形的界線,進而向東延伸至桃花塢、東北街、平江路……文化旅游的整體規劃同樣也能順理成章。
  從保護區正在籌建的組織機構設置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在這方面的用心:古城保護和規劃國土局、歷史街區景區管理局、文化商旅發展局和新城建設發展局。對於古城保護的明天,我們有理由充滿期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