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文化劫難:我國每天消亡一座古村
日期:2016/12/15 16:30:17   編輯:古代建築核心提示:據統計,2005年,我國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古村落尚有約5000座,到2012年已銳減至2000多座——差不多每天消亡一座。這些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的根、大量文化遺產的載體。
村民忍痛拆古屋,誰之過?
目前,天寶古村的140余棟古屋中,保護較好的僅有不到20棟,而且都已破舊不堪。
央視網(記者袁育堃 報道)最近,有1800多年歷史的江西宜豐縣天寶鄉的天寶古村,正在變成一個繁忙的建築工地。
從2009年開始,天寶古村就陸續有相關新聞曝出。4年前,天寶鄉辛聯村的村民在網上發帖稱,他們欲拆建一級危房,辦手續時卻被政府以該村是觀光景點、文化遺址為由拒絕。村民們在網上呼吁:“要保留文化遺址我們支持,但是不應當通過這種方式,不應該以老百姓的安危作為代價。”
4年後,這裡的村民再也不願等待,紛紛拿起錘頭自拆自建。
古村違章建築集中出現
據了解,天寶鄉位於江西西北部的宜豐縣,轄區內辛會村和辛聯村的歷史遺存建築早至明代。兩村規劃後合稱為天寶古村。古村至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宜豐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落。2008年10月14日,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評定天寶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根據國家相關文物保護法規規定,凡在保護范圍內的古建築,未經有關部門批准,不得拆毀或改建,保護區內也不得新建任何建築物。
可近段時間,天寶古村古建築群中陸續出現為數不少的現代化建築物,鋼筋水泥隨處可見,工人和村民們正忙著在空地上建設新房,有的甚至把古建築給拆掉。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村民們都知道在古村裡面不允許建設新房,但周邊鄰居都在拆建,自己也就跟著拆,將祖輩傳下來的幾百年的古宅拆掉,建造新的房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古屋成危房 村民渴望住新房
老李家世世代代都住在天寶古村。前不久,他的二兒子就把自家那座有2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給拆了,在騰出來的空地上建了一棟小樓房。老李告訴記者,他們一大家有近二十口人,之前一直住在被拆掉的老房子裡。大兒子有兩個女兒,一家四口就擠在一間只有20平米的房間裡。“一個原因是沒辦法住,人太多,房間太小;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考慮到安全性,牆體年久失修,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提心吊膽,睡覺都沒法踏實,感覺快要塌了。”老李很無奈。
《宜豐縣天寶古村保護區保護管理試行辦法》2005年頒布以後,按規定,老李一家只能住在這棟古屋裡,既不能拆,也不能私自翻修。然而,他們的實際困難長時間無法解決,也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不少古屋年久失修,已經沒法居住,不少村民曾向政府打報告,要求新建房屋,但都沒有得到答復。有人給他們算了一筆賬:古屋的維修費用最低要花7 萬元左右,而新建一棟的花費也就是9萬元左右。多加兩萬元,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住條件,也不用擔心牆體坍塌、屋頂滲漏、蟲蛀腐爛等安全隱患。於是,改善居住環境的沖動占據上風,天寶古村出現了大批違章建築。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其實當地村民也不願拆掉祖傳幾百年的古建築,當初也很支持政府對古村的保護和開發。但是,漫長的等待過程,讓村民們漸漸失去了信心。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讓人痛心的現象?
政府缺經費 古建築修繕無力
據了解,目前天寶古村的140余棟古屋中,保護較好的僅有不到20棟,而且都已破舊不堪,存在很大的風險。天寶鄉鄉長李國祥告訴記者,雖然天寶古村享有“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文化魅力名村”、“中國獨具特色名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稱號,但並沒有相關的專項經費對古建築進行修繕。古村的建築物大部分都是木制結構,一年用於白蟻防治、添置消防設備的費用就需要將近30萬元。修繕一棟古建築的費用,平均需要20萬元。而天寶古村共有140余棟古屋需要修繕和維護,這對宜豐縣財政來說壓力太大。
另外,如果要對古建築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來修繕,還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天寶村能修古建築的木工僅剩幾個老人,到外面請專業土木建築的專家,開支還將更加龐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古建築內居住的安全風險越來越大,村民們改善居住環境的合理訴求隨之日益增強。他們的耐心已被消磨得所剩無幾,違章新房便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相關職能部門雖多次下發停工通知書,但政府不能無視村民的心情,最後只好保持沉默。
也曾有人提出建議,通過旅游開發,一來解決修繕費用問題,二來留住村民。近十年來,縣鄉兩級也成立了古村管理委員會,保護文物,完善古村硬件設施,並制定了保護開發規劃。然而,村民盼了十多年,旅游開發未見絲毫動靜。村民守著厚重的古文化卻過著清貧的生活,久而久之,對保護珍貴古建築的想法逐漸動搖了。
網絡新聞聯播封面報道《一場文化劫難:我國每天消亡一座古村》
No1: 村民忍痛拆古屋,誰之過?
No2: 古村保護囧途:要麼過度開發,要麼人去樓空
No3: 村莊變鬧市背後的文化災難
古村保護囧途:要麼過度開發,要麼人去樓空
渼陂村被分成了新村與舊村兩部分。舊村搞旅游,村民大部分竹子啊新村。伴隨著原住民的流失,世代相傳的古民俗也面臨失傳。
央視網(記者袁育堃 報道)江西目前是中國古村鎮數量最多、類型最多樣、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區之一。該省目前有2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8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覆蓋全省所有設區市和40多個縣(市、區)。2011年完成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江西經國家確認的3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古建築就多達22022處,占總量的2/3。古村鎮成為江西省歷史文化遺產當中分量最重的部分。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被過度開發的古村落數量呈上升趨勢,而絕大部分未開發成功的古村鎮的“空心化”現象十分嚴重。
過度開發引人質疑
“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江西吉安市渼陂村,如今已發展成為廬陵文化第一村。可近年來,該村被分成了新村與舊村兩部分。舊村搞旅游,村民則大部分住在新村。伴隨著原住民的流失,世代相傳的古民俗正在失傳。渼陂村最後一個會跳蚌殼舞的村民梁麒瑞,已經年過花甲。他整日擔憂,因為找不到傳人。
婺源古村是江西旅游的代表景區之一,有“中國茶文化第一村”的美譽。這裡古樸的建築和優美的風光,吸引著中外游客紛沓而至。由於村裡旅游火爆,餐飲和住宿地非常緊俏,住宿費水漲船高但仍然供不應求。因此,不少村民便將自家的古宅翻新改造成了旅館。一時間,大大小小的招牌聳立在古鎮的各個角落。盡管整個村莊看上去煥然一新,但密集的店鋪和違章建築,與古村風貌很不協調。有人擔心,這種鄉村游所傳播的“耕讀傳家”精神將在短時間內消失。
人少聲稀的“空心化”
在江西數量眾多的古村鎮中,具有旅游開發價值且能吸引大量游客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古村鎮人少聲稀。
江西鷹潭市洪湖曾家,上世紀80年代初曾有500多戶居民,現在村裡只剩下十幾戶人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村裡隨處可見閒置破敗的木結構老屋。村裡原本有9座祠堂,閒置後大部分在風吹日曬下倒掉了,目前僅剩的一座也已岌岌可危。據村干部介紹,木結構老屋裡面原本是好幾家住在一起,改革開放後,各家各戶都陸續搬到周圍興建的鋼筋水泥樓房裡。而且,村裡的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到外面打工了。高速公路旁邊的洪湖曾家,現在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 “空心村”。
據悉,2003年以來,江西省先後公布了4批8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但省級財政一直沒有設立相應的專項保護資金。目前只有那些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才有機會享受國家保護專項資金。
古村鎮的大部分古建築都屬於居民所有,由於旅游開發不夠充分或缺乏開發價值,沒有給居民帶來太多的經濟收益,嚴重影響了他們保護古建築的動力以及開展旅游業的積極性。這導致古建築的維修和保護難以為繼。
2012年,中國文聯副主席、古村落保護研究專家馮骥才,在接受采訪時焦急地說:“古村落數量近十年來急劇減少,情況不容樂觀。據統計,2000年我國自然村有360萬個,而到了2010年降至270萬個,十年裡少了90萬個村落,平均一天就有近300個村落消失。”他透露,這些消失的村落當中,有很多古村落。2005年,我國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古村落尚有約5000個,但到2012年已銳減至2000多個。
網絡新聞聯播封面報道《一場文化劫難:我國每天消亡一座古村》
No1: 村民忍痛拆古屋,誰之過?
No2: 古村保護囧途:要麼過度開發,要麼人去樓空
No3: 村莊變鬧市背後的文化災難
村莊變鬧市背後的文化災難
天寶古村享有“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文化魅力名村”、“中國獨具特色名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多個稱號,但並沒有相關的專項經費對古建築進行修繕。
央視網(記者袁育堃 報道)經濟相對落後的村落,當地政府和村民都無力修繕那些歷經風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而交通便利,率先被開發出來的村落,卻早被人圈起來當作旅游開發的搖錢樹,遭受著超負荷接待游客帶來的各種破壞。
要麼無錢保護,要麼被過度開發,大量古村落就是在這樣的“兩極分化”中走向消亡。
針對目前江西不少古村鎮存在的少數古村鎮遭到過度開發、多數“空心化”等現象,一些專家和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注重文化內涵
江西省住建廳村鎮處處長熊春華表示:“古村鎮能夠得到保護開發,本身是件好事情,保護開發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如果政府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引導,將居民利益和古村鎮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其實,合理開發利用是對古村鎮最好的保護。”他表示,古村鎮保護開發不僅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投入,起到古村鎮保護示范引領作用,還要吸引各方形成合力、積極參與到保護開發工作中來。
有專家指出,大量古村落的消失,其實消失的不僅僅是其本身。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表示,古村落保護不僅是保護老建築,老建築是有形的文化遺產,其實代表的是日漸消失的生活方式。他倡議整理有關古村落的文獻歷史,發掘古村落的文化內涵。他認為,建築形體只是古村落的外在,如果只把目光盯在這些建築身上,進行低層次的旅游開發,而忽略了人文內涵的挖掘,古村落的真正保護將難以為繼。
在商業模式的管理下,不少被開發出來的古村都會有專門的售票點,村內多處祠堂、閣樓被規劃為各種游覽區、展覽館,甚至是商品交易區。在這種氛圍下,當地的村民們“被隱匿”了起來。這一方面削弱了古村的生活氣息,另一方面也讓人擔憂古村民俗文化的傳承。
“耕讀傳家”需繼承
去年,在江西省吉安市舉辦的全國古村落保護現場會暨村落文化論壇上,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就提出,應該將古村落保護和旅游開發結合起來,不能一味地想著開發和旅游,把古村落變成純粹的賺錢工具,而是要懂得合理利用傳統文化的價值。特別是旅游開發方面,不可干擾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維持農村寬松、安靜的人居環境。
在許多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在老百姓中可謂流傳深廣,深入民心。而古村落“空心化”、少數村落的過度開發,帶來的除了古建築的倒塌、違章建築的集中出現外,更可怕的後果可能是中國幾千年來在鄉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生活方式的消失。目前,全國各地在保護古村落方面,采用的普遍辦法就是政府出資,或鼓勵村民出資修繕之後,進行旅游開發。這一做法換來的結果是:寧靜安詳的村子變成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鬧市,村民們個個開起客棧、飯店、特產超市,孩子們則圍在游客身邊兜售紀念品……“以傳統文化體驗為載體的開發”,或許不僅不會破壞原有的鄉土文化,反而有助於避免古村過度開發和“空心化”的兩極分化現象,讓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這裡得到真正的融合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