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壽寺
日期:2016/12/14 17:28:12   編輯:古建築紀錄
10月21日,秋意正濃。從靈石“王家大院”西行兩公裡,在路邊黃綠斑駁的樹叢中,可以看到在半山坡上有一片紅牆碧瓦掩映在秋色中。順路而走,不知不覺便進入一條長長的、兩邊全是紅磚牆的幽靜甬道,路的盡頭,一座大殿前,七八個年紀不等的小武僧正在練拳……這裡便是千年古剎資壽寺。
資壽寺院依山而建,院分三進,前後15座大殿沿中軸線整齊排列,剛才所走的紅磚牆甬道可直通後院大雄寶殿。中院天王殿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而立,每進院左右有廊房配置,邊院有僧捨、禅堂和藏經樓。整個寺院建築既參差錯落,又渾然一體。
資壽寺始建於唐代,宋、元、明曾多次重修。“資壽”之名,源於“祝帝道以遐昌,資群生於壽域”,修寺意在期盼人人長壽。資壽寺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如今,這座久經風雨的千年古剎與嵩山少林寺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共同建造佛教文化產業園區,資壽寺正以新的風采迎接人們的到來。
三絕:彩塑、壁畫、藻井
資壽寺所在的蘇溪村,傳說蘇東坡曾到此一游,賞過靈石縣古八景之一的“蘇溪夜月”。蘇東坡到底來沒來過蘇溪,雖無法考證,但因蘇溪村座落在綿山腳下,上綿山朝佛的游客,多會往返於資壽寺進香拜佛。人們來資壽寺,除卻與資壽寺的佛緣,還因這資壽寺的三絕確實吸引人。
資壽寺現有140余尊明代彩塑,堪稱我國明代彩塑藝術珍品,個個逼真傳神,繼承了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這些彩塑人物大者逾3米,小者不足半米高,雕塑形式豐富,人物造型獨特。資壽寺三大士殿內的十八羅漢塑像最為人所稱道。仔細看看,的確不凡,十八尊、十八個樣,或老或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身份不同,表情各異,透過無言的泥土,反映出各自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有的合十沉思、有的跏趺靜坐、有的怒不可遏、有的談笑風生……看著看著,就會讓人有呼之欲出、若聞其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