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藍毗尼各國寺院 中華寺唯一紅牆黃瓦

藍毗尼各國寺院 中華寺唯一紅牆黃瓦

日期:2016/12/14 17:29:22      編輯:古建築紀錄

  

                                        佛誕地之行 
    2010年冬,我在訪印散記之一“心儀神往”寫到,我想有機會時參加印度及尼泊爾的佛教“朝聖”(文化尋根)之旅,拜谒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花園(Lumbini)、悟道成佛的菩提伽耶、初次宣講佛法的鹿野苑以及他的涅槃之地拘屍那羅四大佛教聖地。心誠福至吧,翻過年我就得到了赴尼泊爾藍毗尼花園的機會:中國佛教協會於2011年3月29日,在尼泊爾藍毗尼舉辦印順大和尚接任中華寺方丈升座典禮,中佛協會長傳印長老、國家宗教局官員、中國駐尼泊爾大使、尼泊爾副總統及諸國佛教界的高僧出席了盛大典禮;我作為獲邀觀禮的媒體人員之一得以隨喜。 
    人所共知,佛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63年誕生於藍毗尼花園的一株娑羅雙樹(一名無憂樹)下。藍毗尼在尼泊爾南部魯潘德希縣,距首都加德滿都三百多公裡,離印度只有二十多公裡。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國晉代高僧法顯就曾到此地朝觐;唐代玄奘法師在他的《大唐西域記》第六卷裡記載了他在此地的見聞。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的官員克哈德卡和德國著名考古學家費約赫爾發現了阿育王石柱,並根據《大唐西域記》的所載發掘證實了藍毗尼的具體地點。1967年聯合國秘書長吳丹考察藍毗尼並提出開發藍毗尼的建議,使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發展、進行國際文化交流之中心。1970年聯合國開發署和尼泊爾政府一起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世界佛教聯誼會號召其所屬七十余分會(包括中國佛協)向“藍開委”捐資建寺。


                                   著名的阿育王石柱
    尼泊爾中華寺就是中國響應“藍開委”和“世佛聯”的邀請而興建的,是中佛協迄今在國外建立的唯一一座“國家級”寺院。於1996年12月1日(發現阿育王石柱一百周年紀念日)奠基,2000年5月隆重舉行寺院(一期工程)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法會。“中華寺”名乃趙樸初提議並書寫。首任方丈懷善法師,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1970年代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工程師;1985年5月出家,為規劃和建設中華寺做了很大的貢獻,如今年事已高……經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中佛協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70後”的印順法師便被選任中華寺第二任方丈。

    我們與印順法師3月26日從香港出發,航行5個小時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28日上午乘尼泊爾國內航班半小時就到了藍毗尼。至31日下午3點離開此地,總共逗留了三天多。

    藍毗尼花園,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


                     相傳是摩耶夫人沐浴和太子幼年洗澡的地方

    藍毗尼花園

    28日下午,我們急切地去拜谒佛陀降生之地——大概念藍毗尼地區最神聖的所在、有圍牆的藍毗尼開發區(公園)最核心的名勝古跡——占地數公頃的“藍毗尼花園”。

    其主體,當然是紀念佛祖生母的摩耶夫人祠(MAYADEVITEMPLE,也叫瑪雅黛維女神廟),一座兩層的白色樓宇。像我國安陽殷墟博物館與成都的金沙博物館一樣,裡面主要是些土坑和牆基,也就是考古發掘遺址的現場。室內最重要的聖物,應是用玻璃鋼櫃保護的青苔石板,標示的文字意為“佛陀誕生地”;另有一堵為朝聖者砌的一人多高的磚牆,上嵌一塊描繪佛母高舉右手緊抓樹枝產子圖景的黑巖雕刻(我買了一扎佛誕地的明信片,首張就是這個圖案),香客們排隊以頭額觸牆以示禮敬。 
    佛誕地,有一株古老的菩提樹,數人才能合抱,一些和尚與居士就在樹下結趺打坐。相傳公元前563年(南傳佛教對此另有說法),尼歷正月的望日,北天竺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妻子摩耶夫人,按風俗歸寧娘家待產,在她母親藍毗尼夫人的花園,一時動了胎氣,就在這樹下,誕下了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即後來的釋迦牟尼佛。“藍毗尼花園”整個園區繁花似錦,綠樹婆娑,相比之下,這棵有不少枯枝黃葉的巨樹頗為蒼老。據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所載,當時那無憂樹“已枯悴”,而這株菩提樹,當是後人補種的——佛教在當地早已衰落,前人肯種善根,為後人積了福田。 
    神廟旁,有一口數十米的方形水池,相傳是摩耶夫人沐浴和太子幼年洗澡的地方。神廟的另一側,是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公元前249年,統治北天竺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崇信佛教,巡視至此,禮佛後立下一個約6米高的圓柱形石碑,上刻文字,意為“無憂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佛祖在此誕生。並特谕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 
    這是一個沁人心脾、滌人肺腑的地方,朝聖者與游客都很多。我們在這裡盤桓到夕陽西下。 
    29日下午,中國來的護法居士和信眾,在印順大和尚的帶領下,又步行前往藍毗尼花園,在佛陀降生地的樹下念佛號,誦《三皈依》,做開示宣講的法會;當晚還在那裡舉行了供佛傳燈儀式。 
    遠眺中華寺是故宮建築群的仿制品,黃色的琉璃瓦,深紅廊柱,赭色圍牆。 


       中華寺與升座儀式

    29日早晨我們來到中華寺,等候見證9點開始的印順大和尚接任中華寺方丈的晉院升座儀典。這是我們媒體人員和信眾此行的目的和主要節目。

    先看這“中華寺”。藍毗尼開發區由佛誕聖地花園、寺院區和綠化區組成,它在大乘(包括漢傳和藏傳,統稱北傳)佛教集中的西寺院區。遠眺中華寺是故宮建築群的仿制品,黃色的琉璃瓦,深紅廊柱,赭色圍牆。山門進去迎面是大肚彌勒佛,不過,臉形較正常,不像國內的那麼腮寬肉肥;兩壁是四大天王;彌勒佛背面是韋陀,卻沒有國內常見的觀世音菩薩(這個中國人心中的“女菩薩”,我在別的寺院也沒有見到,其實,她應該是可以彰顯漢傳佛教特色的呀)。

    甬道前行十數米,就是兩層樓高的大雄寶殿,再往後就是僧捨了。此外,兩廂有兩排房捨,是會客室與講經堂吧。看來,這中華寺一期的規模不算簡陋,卻比國內眾多寺院(比如深圳弘法寺)小很多。

    至於升座典禮的莊嚴隆重,本文不擬細致描述,總之頗有中國特色。我長見識的是,迎新方丈升座儀式,比迎新娘拜天地的儀式有更多的程軌。中華寺監院率儀仗隊出山門遠迎,設香案拈香三拜,長跪合掌,“祈請印順大和尚慈悲晉院”;山門前,代表中國佛教三大支系的大德高僧上前迎接,分別獻哈達,獻缽,送如意、拂塵、錫杖;大和尚卓杖說偈,大喝一聲“進”,山門大開,鐘鼓齊鳴,前任方丈走上前來為其掛珠;然後才是印順大和尚在菩薩像前拈香禮拜,宣說法語……佛門的威儀三千,就這樣呈現了“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

 

    我覺得特有興味的則是,來隨喜的不僅有白人和尚、黑人和尚,手持團扇恍如老年“一休哥”的日本僧人,還有印度教的七八個苦行僧。他們是因為知道有慶典來求布施的,還是中華寺請來的?一個個妝扮超酷,像白虎堂上被掀翻在地而露頂的林沖,頭發打一個結而束挽朝天;臉上身上畫著白色、點著黃色、染著赭紅;據說白色的本該是屍骨粉,以示性命無常,而現在通常用的是替代品。儀式前我看貴賓座椅上貼的標簽有“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大喇嘛”,看來藏傳佛教在這裡是很有地位的。典禮上我聽介紹來賓,不僅有泰國僧王(這很正常),還有泰國憲兵司令(是為僧王伴駕嗎?);而最尊貴的客人,當是尼泊爾副總統賈阿。來了那麼多保衛副總統閣下的士兵(武警?),我不僅飽看了長槍短槍,還欣賞了那麼多高大威猛的帥哥——這是一種欣慰的感覺,因為不論在首都還是在藍毗尼,看到了太多營養不良而長得很瘦小的男孩。

    升座慶典禮畢,是中華寺西院的上客房奠基儀式。這是中華寺二期工程的第一項,按規劃還要建藏經閣、佛塔、戒壇、寮房、齋堂等等。據稱,上客房主要是為中國來朝聖的香客建的,也可以做禅修中心。為辦這次升座慶典,深圳弘法寺來了不少義工,提前一兩個月就來打掃衛生,油漆粉刷寺院建築。中華寺沒地方住,他們就住在一條馬路之隔而門對門的韓國寺。

    韓國寺內的義診

    在臨時帳篷用過自助餐後,我們到韓國寺集合,旅行大巴就停在韓國寺的大院中。韓國寺沒有山門,迎面就可見其主殿。與中華寺相比,“大韓民國”這主殿堪稱高大宏偉。台基甚高,看飛檐翹角只有三層,數樓台房窗是七層(所謂“明三暗七”建築),其氣勢絕對遠勝中華寺。只是,中華寺一期是國家宗教事務局投資興建,韓國寺完全靠信徒自願捐贈,籌到一筆就動工做一項,至今整個寺院都是在建工程,佛殿與客房均呈水泥本色,未來得及搞外裝修。進院左右邊都是客房,那種都市賓館式的設計,主體都是三層。中華寺的義工們就住在左邊的樓房裡。

    我們去時,右邊的樓房一層走道人如潮湧,因為韓國寺設有義診。來的多是婦女、小孩子和老人。人多號少,局面有點亂,叫旁觀的我心裡也有點……能幫一個算一個,義診總是好事吧。後來,我問中國社科院來的宗教研究員黃先生,韓國寺院行醫這是向基督教傳教士學的嗎?他說,中國佛門也有施粥施藥等慈善傳統。我參觀過中國台灣的慈濟會,知道它做得很大,也辦醫院、學校和工廠、農場的……

    精致方便的泰國寺

    30日上午,是中華寺與泰國寺僧侶的聯合法會,共祈世界和平。泰國寺在東寺院區,那裡是上座部(南傳佛教徒,不認同“小乘”之名,故有此稱謂)佛寺聚集的地方。他們用了好幾頭大象來恭迎中華寺方丈印順和別的長老。有的大象套著腳鏈,每個馴象師都手持一桿梭標,那是擔心馴象也可能不馴順而撒野。誦經的儀式我聽了一會兒,只注意到相向而坐的兩國法師坐姿不同:泰國高僧是結伽趺坐(俗話叫盤腿打坐),中華寺長老們則是坐在沙發椅(古謂“胡床”)上,雙足落地。

    我在寺院裡逛。主殿泰式建築特色鮮明,象牙色的屋宇和飛檐精致玲珑,仿佛一塵不染;藍天下,繁花碧草間矗立著,給人一種超塵拔俗的美感。整個寺院顯然比中華寺占地面積大,而且軒敞,因為主殿前是一片廣場,不像我國的寺院如侯門深似海,一進一進又一進的。好幾處都供著一尊童子塑像——未出家且未成年的太子悉達多。佛經上說: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自己走路,步步生蓮花,並用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在中國寺廟沒有留心有無太子像,更沒注意漢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多是入鄉隨俗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的。後來我在斯裡蘭卡的寺院裡,也看到那裡很重視太子像,大概這是南傳佛教的信仰特點。

    這泰國寺院裡有好幾棟樓房,應該是客捨和僧房。還有花園,帶有小島和湖心亭的一泓碧水。這在干季的藍毗尼,應該是人工蓄水,湖中的睡蓮很美。

    泰國不愧是佛國,整個寺院讓人感覺很怡情養性。今天這裡的篷帳中,擺攤做起了生意,出售書籍和明信片,有畫著小和尚(太子?)頭像的T恤等工藝品,也有冷熱飲和小吃(而旁邊供休息的帳篷裡也免費供應熱咖啡和茶水)。這也是佛國的傳統嗎?記得我在法國戛納參觀附近地中海的一個島上修道院時,那裡也是既提供修行客房,也經營自產聖像、明信片和葡萄酒等旅游產品的。宗教與世俗就是這樣結合在一起,因為寺院也要生存;經營工商與中國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規”是相通的,也算佛家的開“方便法門”吧?

    中國特色鮮明的越南寺

    此地是諸國佛教博覽會。盡管看過尼(27日我們在加德滿都看的兩處名勝,都是佛教塔寺)、韓、泰國的佛寺,我對其他國家的寺院仍然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佛教在中國就有八宗,禅宗就有五大支派,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就更加豐富多元,由此可窺見人類思想的豐富性,也可長點見識;各國佛教也是該國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這裡何嘗不是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呢?

    安排是31日下午離開藍毗尼,那天上午集體活動是隨印順法師參觀一家尼泊爾義工辦的“希望小學”。不安分的我,與另一記者結伙去看各國寺廟,就從中華寺所在的西寺院區開始轉起。繞到中華寺的東側,首先看到一座三層樓房與左金色、右銀色兩寶塔的一座寺院,與資料圖片上說的在建的奧地利一個基金會捐資的Astria形貌頗相似,近觀門楣上的文字卻是一座什麼什麼的母親之廟(MATHERTEMPLE),可惜要再晚點才能落成開山門。

    再往前走一點點,就是越南寺了。藍毗尼開發區不少路口立有通往越南寺的指路牌,這是別的國家寺院沒有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院門緊閉。我知道,越南北方受中國文化影響,信奉的是漢傳(大乘)佛教,南方則是信南傳(小乘)佛教的。

    這座越南寺簡直比中國寺還中國。像北京的紫禁城一樣,要從一條河上跨過“金水橋”才能接近寺院大門。山門是一座三層牌樓,上面用今天的越南文、漢字、尼泊爾文寫著寺名,居中的漢文是“越南佛國寺林毗尼”(林毗尼同藍毗尼都是音譯)。牌樓左寫著漢字“戒定慧”,右書“悲智勇”。院牆的圖飾是左猛虎,右巨龍。從大門柵欄裡看,正面主殿四層也頗雄偉,花園式的寺院各方的建築都頗有漢文化特點。雖然法國人殖民越南後搞了“去中國化”,中越之間兩千年的文化血脈是割剝不盡的。

    最是豪華德國寺

    再往前是一方大大的人工湖。周邊的各國寺塔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與藍天白雲融為一體,教人仙凡莫辨。遠眺湖正面寺院大門口一叢叢三角梅開得如火如荼,紅的一簇,白的一堆,也有紅白交錯爭艷的。湖左是即將完工的紅色圍牆、角樓和銀光閃閃的大白塔,不知是哪個國家的(可能是新加坡與尼泊爾合建的吧);湖右邊遠遠望見的德國寺,一看就是最豪華的“七寶樓台”。

    站在寺院門口,伫望主殿,不禁想起,北朝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此公追記北魏未亡之際,遍布京城表裡的千余寺院,其精麗世無其俦,其辭有雲“金盤炫目,光照雲表,寶铎含風,響出天外”。這寶塔式的德國寺堪當此譽。德國幾時成了佛教大國?資料說這是一座藏傳佛教風格的塔寺。殿內供有一尊釋迦牟尼的主像,下面供著無冠、配鏡而合掌笑著打招呼的達賴喇嘛日常照相,他的兩邊有僧王模樣的兩個人像伴隨。殿內穹頂和四周繪滿精美的壁畫,都是佛教故事,這應該是歐洲教堂的做派。主殿前樹立著一尊太子像——不知是藏傳佛教也重祀太子,還是因藍毗尼乃佛誕地,理應特別禮敬太子?主殿左側的花壇中塑的是太子降世時的佛母像及太子行七步生七朵蓮花,佛祖得道後登天梯為母說法等故事。特別搞笑的是,山門橫梁下懸掛的風鈴,上系一個牌牌,仰頭清晰可見的是繁體“發財”二字,不停地隨風打轉轉作響。而山門兩側的壁畫有一幅明顯似祈長壽的中國道教南極仙翁的坐像,白眉長髯,仙果,鹿呀鶴呀;另一幅畫中部則有一公猴,逼真地挺著它的生殖器,前端特地染成紅色,這應該是印度教的風格。我猜不出,這德國寺的施主是些什麼樣的人呢?它門旁的開放時間告示牌上,英文書的是STUPACOMPLEX(佛塔聯合體)。

    出了德國寺右轉再左轉,是一個花團錦簇的所在,不知是哪國的寺院,可惜大門緊閉。隨後,是正在關門裝修的法國寺,看其規模也不小,建築卻沒有顯出什麼特色。據說這裡也有美國寺,不知是不是華裔華僑建的。


                              日本捐建的“世界和平塔” 

    韓國“108寺紀念碑”與日本捐建的“世界和平塔”

    車夫拉我們來到的所在,是叫“108寺紀念碑”的地方,在藍毗尼聖園中軸線的另一端。這個中軸線那一端叫TheEternalPeaceFlame(永久和平的祭壇,壇中點著永不熄滅的聖火),中軸線主干其實是一大型人工水渠,紅磚鋪砌的兩邊有供人們漫步的地坪,地坪兩側是綠化帶,我在柬埔寨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也見過這樣的和平壇。與聖壇相對這一端“108寺紀念碑”,乃韓國人所建。所謂108寺也就是參與立碑的韓國108寺,碑柱主體文字自然也就是韓文了。旁邊是記錄修建緣起和參與者的石刻攝影圖文,十余米一面牆那麼長。紀念碑與已經建成並開展的尼泊爾藍毗尼博物館隔一方大型荷花池。韓國人有意思,寺院客房先建好,拜佛不妨暫到別處去;寺廟不著急建,先建成了紀念碑。

    站在108寺紀念碑下,可以望見中軸線(的虛擬)延長線上、開發園區大門外、藍毗尼鶴保護區的大白塔。我購的藍毗尼畫冊,封面當然是摩耶夫人廟,封底就是那座大白塔。資料說它叫“世界和平塔”(NipponzanMyohojiWorldPeacePagoda),由日本佛教徒修建,耗資100萬美元,塔基附近有一個日本和尚的墓,他是在修建該塔時被反佛教極端分子殺害的(難怪摩耶夫人神廟花園內仍有崗亭,有軍人持槍警戒)。

    我們繞到公園外,來到大白塔的所在。所有的寺院這裡應該是最氣派最肅穆的。蓮花默默地在水池裡開放著,潔白的塔身聳立在烈日下熠熠生輝。佛塔的主體四方都有塑佛,正面是太子像,襯底是日本人書寫的漢字紀念辭。塔的右側有一“叢林”,掩映著一座謙卑的寺廟,走過密枝濃蔭覆蓋下的甬道可見一不高的佛堂,門楣上書“日本山妙法寺”之名。裡面正在念經做功課。兩位居士模樣的人坐在功德箱兩側擊立式大鼓,老和尚正中跪在佛像前擊手鼓,邊擊邊念。這大約是日本僧人與信徒禮佛的方式。牆上就寫著繁體的“諸天擊大鼓”等漢字。我在這裡又瞅見了日本和尚手持的團扇,上面都繞圈寫著“南無妙法蓮華經日本山妙法寺”,鼓上也是這些話。這是日本佛教特色嗎?可我注意到中華寺的大鐘銘文,中間也刻有“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字樣。

    這“日本山妙法寺”小巧玲珑,一望便知是只有僧捨而無客房的。但我們28日晚開記者招待會的LumbiniHotelKasai,分明是日本人投資管理的酒店。我們中國來參加升座慶典的一眾僧俗VIP,都下榻在那裡。花園式的庭院和客房、會議室至少是四星級酒店規格。看來,日本人宗教的歸宗教,市場的歸市場,兩者界線很清晰。日本香客來藍毗尼,既可以過得習慣,也不乏本民族的認同感。這是一種不同於泰國的寺院模式,誰更值得借鑒呢?

    日印共建的印度寺

    離規定的集中時間只剩一個多小時了,我們趕緊往東區看南傳佛教廟。途中忽見一棟上豎若干十字架的樓房,那是一家醫院,可能是基督徒捐建的。到東區,路過已看過的泰國寺,不遠是印度佛寺(MahaBoddhiSocietyofIndia);但看院門牆上的銘牌,上面卻有TOKYOJAPAN(日本東京都)字樣,這寺可能是日本佛教徒和印度人共建。日本人在這裡,在吳哥窟等地,都是作為最多、影響最大的。這與日本先發達起來的國力有關,也與他們要在亞洲樹立和平新形象有關吧。這家寺廟不大,上台階就一個網球場那麼大的廳堂,前壁供著佛像。但這是我見過的人流最多的寺院,超過華麗的德國寺。都是本地婦女,裹五色紗麗,老中青少都有。看來這是本地佛教徒日常禮佛的場所。

    接下來經過的,一望而知是柬埔寨的寺廟,仿吳哥窟的建築,正在建設中。接下來是緬甸佛寺群,我們選看的LokamaniculaPagoda,據說這緬甸南部風格的鍍金大佛塔,設計靈感源於仰光的大金塔(ShwedagonPaya)。緊挨著是一個靜修中心,很精致的庭院樓台鎖著大門。

    斯裡蘭卡寺:佛教大國的縮影

    再往南就到了斯裡蘭卡佛寺。如果正門是建在寺院正中間,那它就只建成了左邊的一半,右邊等待著下一期開發。就已建成的部分講,已經很宏偉。這個印度洋上的島國只有2000多萬人,6.5萬多平方公裡國土,但這裡的寺院建築表明它是當之無愧的佛教大國。我先說看到的黑人和尚,原來是斯裡蘭卡人,這是因為其國近赤道的緣故吧,加上國民本是印度次大陸的原住民泰米爾族。

    斯裡蘭卡寺的建築沒有翹角飛檐,倒有點像巴黎香榭麗捨大道兩邊的房屋風格。所繪的佛本生故事壁畫極華麗,人物都很性感。也許是受現代西洋畫影響,人物造型遠比敦煌壁畫裡的要寫實。我看到一個將軍模樣的人很認真地在那裡欣賞。有意味的是,在藍毗尼三天多,也經過好幾個村莊,只有在這裡,我才見到了一條狗,挺能慰我思鄉之情呢……

    藍毗尼有二十多個國家佛教徒們建的三十多座寺院。不算摩耶夫人神廟,我進門看過的只有九家,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已足以印證文化的核心價值與呈現樣式之多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