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長鎮,一座千年古鎮的傳奇

長鎮,一座千年古鎮的傳奇

日期:2016/12/15 16:23:59      編輯:古代建築
    伴著冬日裡的陽光,一片極具靈性的土地上,淠河水清凌凌地向東流去,在一個叫長鎮的地方靜靜地凝眸片刻,於是一座古鎮在我們記憶中慢慢地浮現開來。

    長鎮,古稱長城鎮,元代曾設巡檢司,明代洪武九年裁撤……循著古老的軌跡,我們蕩漾在千年古鎮的歷史長河之中。

    ■糧油大鄉

    高店鄉屬江淮分水嶺地區,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氣候、水源、土地、環境更適宜於多種蔬菜的種植,且種植蔬菜歷史悠久。主產優質大米、油菜籽、白小麥。

    ■養殖特產

    特產大白鵝、黑鳳雞、三黃雞、西瓜、黑豆、甜玉米、綠豆、名貴花卉、大棚蔬菜等,其中以鹹鵝、鹹肫爪最為出名,三黃雞、黑鳳雞也遠銷上海、銅陵、蕪湖等地。

    ■交通小貼士

    沿合肥繞城高速公路朝六安/武漢方向行駛,過合肥西樞紐進入滬蓉高速公路,從高劉/官亭出口下高速,駛入X038道路,一路向西即可到達。

    話語中,一幅畫面的浮現

    汽車駛向長鎮的路上,同行的高店鄉黨委委員劉世富向我們介紹著這座古鎮,“長鎮是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回民古鎮,現居住著1300多位回民,因其又窄又長而稱之為長鎮。”

    抗戰時期日本飛機轟炸合肥周邊,和長鎮比鄰的高劉、大柏、官亭等地沒能幸存,飽受戰火之苦,彌漫的硝煙,淹沒了家園吹動的炊煙。但比這些地方繁華的長鎮沒有落下一顆炸彈,日本人把千年古鎮忽略了,侵略者從地圖上看到的僅是一所叫西橋的地方,這樣的戰略目標太小了,鬼子的忽略讓長鎮躲過了一劫,也為我們保留下了這個頗具歷史韻味的地方。

    汽車駛達,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綠色為主色調的小街道,走過這條商業街,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公社禮堂,上面赫然寫著“人民公社好”五個大字,“這座房子是60年代建的,主要用於開大會。”過了這麼多年,禮堂變成了廢舊的公用倉庫,“尖房頂、鐵架子,房子的主體結構還是沒有變的。”劉世富說。

    再向裡走,一口井映入眼簾,“楊大井”作為肥西縣不可移動的文化點,一直深深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水井旁有個小房子,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張小桌子上吃飯。一位王姓的老人為我們打上來一桶清水,“前些年,這口井一直是供老街吃水的,現在大家都用自來水了,基本沒有人用了,只是偶爾打上一桶水來洗洗衣服。”老人一邊提著打上來的水一邊說。

    古長鎮位於江淮分水嶺的脊地,四周環水,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大大小小72口井。

    記憶中,一座古鎮的托起

    起伏的土地,訴說著不盡的記憶。長鎮處於江淮分水嶺的一隅,而正是水,讓長鎮這座在史冊上少有記載的古鎮,牢牢地扎下根來,不管枝葉是否繁茂,一生長就是上千年。

    四水繞動是古長鎮最有厚度的歷史。古長鎮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三國時期,江淮分水嶺既是米糧之倉,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曹操欲開挖江淮運河(曹操河)時,長鎮就是曹軍屯糧之地;此外,長鎮的形成是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分不開的。它處於古廬州府和六安州之間,恰是中間地帶,加上它所具有的特定水系和驿道中轉的方位,自然成了物資集散、人員歇腳的好地方。到清朝末年,方圓不足兩平方公裡的長鎮集市上,僅大大小小的飯店就有四十多家,大車店、販夫走卒不計其數,當然還會有莫名的掮客,追逐於名利場上的中人。

    可以說當時的長鎮,市聲鼎沸,市場繁榮,客流往來源源不斷,各色人等或低低私語或高聲喧嘩。有趣的是,至今的長鎮社區仍然繼承著歷史的遺產,偌大的社區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都從事著商務活動,走在這條小街,商鋪林立、品種齊全,俨然如同漂流在綠海中的軍艦,保留著自己個性的特征。

    談到長鎮,首先說橋。由於水的原因,由於四面八方的來客,由於商賈、官家的往來,古長鎮擁有了記憶中眾多的橋,它們散落在東西南北不同的方位,承載著迎來送往的重托,即便千年的歲月悄然流逝,在人們的記憶乃至現實中仍栩栩如生……雙龍橋、花墩橋、胡嘴橋、東橋、西橋……上十座橋梁,如同一串串項鏈佩戴在水流上,讓千載古鎮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再說井。長鎮多井,多得令人稱奇,散落在民間的井猶如一雙雙眼睛窺探著歷史的寶藏。在長鎮人的記憶中,楊大井、馬大井、鮑大井、黃大井、南大井、沈小井……整整七十二“面”井,張張合合吐納著不盡的故事。

    另外不能不說的便是寺。自古名鎮多寺廟,長鎮如出一轍。白露寺、祯祥寺、南岳廟、華祖廟、白雲庵、清真寺……風傳镝鈴,耳邊猶聞金屬的铮铮之音,而廟宇能告訴我們的,已落在人們的目光之外。

    心中的古鎮,在此時已然用眾多的回憶和傳說描繪得淋漓盡致,生動的、空靈的卻實實在在的可以證實。

    走訪中,一段情懷的延續

    明末清初時,戰亂和瘟疫,動蕩和功利,讓一個國度難以入眠,但卻讓獨居一隅的長鎮顯得平和而淡然。一批批移民開始擁入,其中特別是一支從江西、湖南接壤的地方拖家帶口的移民進入境內,他們是從此要在這裡生生息息的回民兄弟。長鎮人用自己的博大胸懷接納了他們,而回民兄弟的勤勞善良又很快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一雙手握緊了就再也沒有松開。”當地人自豪地告訴我們。

    曾經在元朝叫過長城鎮的地方,經過了多次區域調整和變更,做過蜀西區的所在地,做過公社、鄉的“首府”,如今叫做長鎮回族社區。這裡自古居住著回漢兩族人民,集市繁華,常住人口3889人,社區人口1267人,回民約占37%。就是這個小小的社區,人流量竟日均6000人次。難以置信,這個如今相對閉塞的地方,竟成為當地首集,其間所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確實值得認真地探究。

    我們伫立在社區入口處,大方、氣派地書有千年古鎮“長鎮回族社區”的牌樓聳立,一眼望去整齊的街道,林立的商鋪,和正在建設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民小區,只能用一個“美”字去贊歎。

    樂業是富足和美滿最好的前提。在外出打工成潮的今天,長鎮社區鮮有人外出務工,特別是回族居民,家家經商,且收入良多。我們走進了一個劉姓的商家,夫妻雙方都是回民,他們經營著一家時裝店,夫妻二人笑容可掬,我們是以顧客的身份進入的,他們卻把我們當作尊貴的客人,倒水遞煙讓坐,男主人調侃地說:“真主不讓我吸煙,你們除外。”生意當然沒有做成,送我們出門後,夫妻二人仍站在門口,目送我們走遠,偶爾回過頭來,如沐春風,他們還在遠遠地送著微笑。

    俯拾歷史,更重要的是面對未來,讓一座歷史的古鎮浮出水面,我們想的是承續和發展。在走訪中,許多老人有著自己的熱望,他們懷念過去的分分秒秒,許多時候沉湎於舊事的回憶中。一旦說到未來,他們的信心比我們更足,“如今的日子,比過去好了百倍。”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並樂於其中,養於其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