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一座座古鎮 一縷縷脈動

一座座古鎮 一縷縷脈動

日期:2016/12/16 18:17:47      編輯:古代建築
    江蘇的昆山周莊、蘇州同裡和甪直鎮,浙江的嘉善西塘、桐鄉烏鎮和湖州南浔,江浙一帶這6個古鎮已久享盛譽,但1997年中國首個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鎮卻是雲南的麗江。麗江雖是縣的建制,卻有1.5平方公裡面積,基本上是鎮的規模。隨著2001年安徽黟縣的宏村和西遞村作為古村落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古鎮游”在全國熱了起來。

    今天的古鎮原本都是要鎮,又都是現代化城鎮建設總體布局中被邊緣化了的角落。如果不是古代的要鎮,古鎮內就不會有如此精美的建築和深厚的人文內涵。如果不是被現代建設邊緣化,可能早就被改造掉了。江浙6鎮都在長三角經濟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鐘靈毓秀之地,種稻、養魚、育蠶、紡織多種經營並舉,民
殷物阜,富甲天下,尤其明清以後一直是國家的“糧倉”“錢倉”,素稱“江浙熟,天下足”。

    經濟帶動了文化,“江南讀書人”就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明清以後,江浙兩省在歷屆科舉應試和入朝出仕上也始終在全國位列前茅。這一切,都是江浙人士引以自傲的資本。那裡早就是靠知識和經濟發達起來的地區,那裡的古鎮遠不止這6個,只是不少因現代化建設而變樣了。如柳亞子的故鄉,緊挨著318國道的蘇州黎裡就變樣了,而與黎裡風貌規模相當的同裡,則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持原貌,成了現在的旅游名鎮。

    雲南麗江曾是忽必烈駐軍的地方,一度是西南重鎮,當地納西族歷代木氏首領大都治理有方,被尊稱為“木天王”。徐霞客見過木府後贊曰:“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安徽黟縣是隨著徽商發跡後衣錦還鄉、葉落歸根而逐步建設起來的。江西婺源地處皖、贛、浙三省交界,古時商貿繁榮,盛產茶葉,原產於婺源龍尾山的“歙硯”和“徽墨”都是文房精品。從唐至清,這裡出過文武進士654人,被稱為“東南鄒魯”,朱熹和詹天佑都是婺源人。即使知名度較小的古鎮,也都曾是要鎮、重鎮,如浙江二十八都古鎮緊鄰仙霞古道,曾是贛浙交通要沖,但近代建了鐵路和320國道,從江西鷹潭、上饒可直接經江山、衢州、金華而至杭州,二十八都就被邊緣化了。

    貴州花溪青巖鎮曾是古老的驿道和重兵駐守的西南要塞。河南淅川荊紫關曾是王莽篡權、追殺劉秀時劉秀出逃過關之處,是陝鄂豫三省要沖,素有“雞鳴三省”之稱。

    人類生存離不開水,所以古鎮都依水而建。民居往往都在河的兩旁發展,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古鎮,往往有一條河縱貫村鎮中間。古鎮和古村落又往往很分散,遠遠望去就像遠離世間的桃花源,有的即使不依傍河道,也總是有支流入湖泊,居民是不會缺水的,如浙江蘭溪長樂諸葛村,還有的如黟縣宏村,在村內人工挖出溝渠,將山泉水或河水引到家家戶戶。

    凡古鎮必有老街。老街都很窄,商業集中的街道略略寬些,民間居住的老街都很逼仄,因為幾百年前沒有汽車,民間也沒有大型車輛,只要能容兩匹馬迎面而過就可。現在這些窄小的老街恰恰成了游人饒有興味的觀賞之處。有些老街的石板鋪得不平,因人腳起落而發出響聲,也有因下面有空洞而人走其上即出聲的,就起名“響板弄”,又成一景。由於街道逼仄,房屋自然就很密集,這從貴州黎平侗寨和雲南麗江兩張從高處俯瞰全鎮屋頂的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由於很多古鎮在古代都是要鎮,經濟富庶,讀書風氣很盛,因此往往有大戶人家的廳堂。這些廳堂都很寬敞精致,一般有門樓、護院、花台、假山、池塘、花窗、回廊、正廳、後廳、臥室、小姐樓、庭院等,常有木雕、石雕、磚雕、竹雕等裝飾,門前常有石獅子、石鼓等建築,在當時來說,都只有大戶人家才有,絕不是一般鄉民的居所。

    這些深宅大院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就因為自身的價值所在。這些廳堂裡的對聯很能反映戶主們的思想情趣、生活哲理和治家理念。如周莊沈廳裡的對聯是“橋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反映了自家豪宅的特色;宏村承志堂的對聯是“淡泊明志,清白傳家”“敦孝悌此樂何極,嚼詩書其味無窮”等。中國的文化不只在高等學府裡,不只在名家的經典著作中,它還在老百姓中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