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古鎮“較量”投資之道
日期:2016/12/13 18:52:07   編輯:古建築紀錄濟南1月3日電(記者 李兆輝)日前,2014山東文化旅游項目投融資高端對話會在濟南開幕,現場4場高規格的沙龍對話,匯聚了多位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和實戰派行政官員。中國兩大古鎮現場“較量”投資之道,“比拼”古鎮保護與開發之道。作為浙江烏鎮的開發投資者,中青旅談如何研究長三角消費者“胃口”,吸引馬雲、馬化騰等互聯大咖齊聚;台兒莊副區長談如何利用政府引導資金,撬動30億元社會資金共同為古城開發“效力”。
烏鎮景區是1999年起步,當時是一個完全政府主導的國有景區,一年只有3萬人,游客收入可能只有幾百萬。2006年底中青旅介入開發投資,一直到2011年,每年烏鎮旅游收入幾乎都是翻倍增長,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互聯大咖也因此齊聚烏鎮。“烏鎮因‘中青旅’的投資開發而成功、“中青旅”也因烏鎮的名氣而成功。他們都已成為中國古村鎮發展的成功品牌。”沙龍對話的主持人山東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王晨光這樣評價。
作為文化旅游項目投融資的成功案例,烏鎮的投資和運營之道究竟是什麼呢?中青旅戰略投資部副總經理連子豐作為沙龍對話的嘉賓講出了其中的秘密。中青旅的第一投資標准就是市場需求,依托中國消費能力最強的長三角地區,摸清消費者的“口味”。依托一個會講故事的團隊,對外講出烏鎮獨特的故事。同時,“拒絕”租來的地產,而是要真正的把它拿到自己手裡,形成自己的資產,並不遺余力的投資打造、整體規劃,防止與老百姓利益出現摩擦。借此,烏鎮不斷轉型升級,2004年從“觀光烏鎮”升級到“度假烏鎮”,再到2011年升級到“文化烏鎮”,逐漸將一個旅游產業賦予更多的文化元素和金融元素。
與烏鎮將文化、旅游和金融跨界融合相比,台兒莊也在產業融合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但投資開發方式卻另辟蹊徑。
重建後的台兒莊古城,是一個集八大建築風格於一體,72座廟宇於一城,能夠兼具齊魯豪情和江南韻味於一體的古城。2010年對外開放,2012年便拿下了國家5A景區。與烏鎮開發路子不同的是,台兒莊古城走出了一個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和路徑,
台兒莊區政府副區長李曉紅介紹,政府主導體現在引導投資方面。六年前,台兒莊古城建設預估需要投資20億左右,不僅投資規模大、周期長,而且投資方積極性不高。但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啟動5家國有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投入4億元的資本金,成立了古城投資有限公司,然後對進行投資開發,並以此引導社會資金17億元。借助這種模式,台兒莊古城最終投資50億元,相當於借用17億元的引導資金,撬動了30億元的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建設古城。
對於中國兩大古鎮兩種不同的投資之道,山東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助理、旅游高級工程師孫曉靜認為,烏鎮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旅游+商業+金融”古鎮開發模式。台兒莊則是政府引導、市場參與下的古城開發成功典型。但無論如何投資開發,都應該在保護中發展,應尊重當地農民、農業、農村的利益,使他們在將來的開發中得到利益最大化。
王晨光最後總結說,烏鎮和台兒莊的成功,都是先把市場的力量做足,實現景區良性發展,進而吸引資本進入。兩者都很重視文化的保護,烏鎮模式通過借助市場化手段,保護和提升傳統文化,比如小戲劇項目的引入。而台兒莊模式則是不僅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追求社會效益、追求多元發展。正是因為台兒莊有豐富的文化元素,所以才有了對市場的吸引力,有了投資的獲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