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葬發掘記:此情此景 不可想象

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葬發掘記:此情此景 不可想象

日期:2016/12/13 23:10:3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青銅國寶不出便罷,一出就令天下矚目。 2012年6月22日上午9時左右,一座保存完整、陪葬有大量珍貴文物的西周早期貴族墓葬,帶著3000年前的古老氣息,又在市區石鼓山露出了神秘的一角。

    然而,如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般,與過去國寶面世相同的是,文物保護工作依然做得耐心細致;不同的是,墓內文物之奇、宣傳力度之大,這在過去不可想象。

    現場保護之好這在外地不可想象

    張建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站在石鼓山西周貴族墓葬現場,望著保存完好的墓葬現場和當地村民熱情好客的身影,感慨萬千的他只說了一句話:“這在外地不可想象!”《用挖掘機盜挖漢墓  上林驚現廣西最大盜墓案》《瘋狂洗劫  湖南發生建國來最大連環盜墓案》《廬江“一號盜墓大案”盜賊系內外勾結作案》……多年來,這些屢屢見諸報端的消息,為張建林研究員的感慨做了注解。

    北大客座教授、寶雞文物旅游局局長任周方介紹說,他曾去過外省某地的秦始皇先祖陵墓區,整個墓區滿目狼藉,遍布密如魚鱗、深淺不一、大

    小不等的盜洞,當地人曾拉著架子車,開著拖拉機哄搶文物,面對這樣的場面,考古人員的心情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戰栗。

    同樣是面對價值連城的寶貝,同樣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為什麼做人的差距如此之大呢?考古現場,市考古隊隊長劉軍社向市領導的一段匯報,也許能解開這個謎。

    周王把商纣滅亡的原因歸結為沉迷酒色,因此頒發戒酒令。此次發掘出土的一件長約1米的禁酒器——青銅“禁”,意為提醒飲酒者不要酗酒。新中國成立前,據說全國共發現4件“禁”,而且均出土自寶雞。現存世的只有兩件,一件保存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件保存在天津博物館。這說明什麼?說明在西周時期,寶雞古人就有著遵紀守法、崇禮敬規的道德規范。如今,“崇德尚禮  和諧包容  聞雞起舞  開放創新”的城市精神,正是這種道德規范的延伸和生動體現,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果。

    據市文物局原局長張潤棠介紹,自2003年至今,寶雞先後湧現出的近 20批群眾自覺保護文物的典型事例,可謂“賴有農家護,才無珍寶淪”。正如市領導詳細查看了考古發掘現場後評價的那樣,群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典型事件,是寶雞群眾誠信明禮、愛國守法的高尚品德的最好诠釋。

    墓內文物之奇這在內心不可想象

    十墓九空,這是全國考古發掘情況的真實寫照。

    然而,石鼓山西周貴族墓葬歷經3000多年風雨侵蝕,墓室型制完好如初,陪葬文物擺放如初,這對於見多識廣的考古人員來說,絕對是不可想象的。“過去發掘的西周墓葬,青銅器一般是放置在其墓主頭箱或墓圹二層台上,而這次發現的陪葬物品,卻是在二層台之上數十厘米的土龛內,讓人頓有別開生面之感。”市考古隊員老李說。“石鼓山頭現國寶,陳倉又出青銅‘禁’。寶雞山城多錦繡,周秦青銅透文明。”寶雞一位市民和考古隊員一樣,用詩表達他“不可想象”的喜悅。“這是近幾十年國內發現青銅器數目最多、規格最高、保存最完美、發現大器皿最多的一座墓葬。”央視新聞這樣評價。“數量多、品種繁、體量大、造型美、鑄造精、紋飾細。”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劉宏斌則對這次出土的青銅器給予了這樣的總結。

    除了墓內一字擺開的青銅重器讓人震撼外,出土的玉器、兵器、車馬器、陶器以及至今不明的紅、白顏色,更讓人在不可想象中感到了種種神秘。

    宣傳力度之大這在過去不可想象

    北京老山漢墓發掘電視直播,讓神秘的考古工作走近百姓;雲南撫仙湖“水下古城”考古電視直播,使撫仙湖一夜之間名聲大振;埃及金字塔考古電視直播,更是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

    寶雞,華夏故裡,周秦文明發祥之地,多年來,無數考古發現新聞價值之大、意義之重要,絲毫不亞於上述保護發掘。然而,由於受傳統思維和客觀條件所限,我們的組織工作、宣傳報道一直不能勇立潮頭,實現超越。

    此次石鼓山西周墓葬發掘工作,省市領導紛紛深入現場視察指導,要求全力搶救發掘,確保文物絕對安全,並做好宣傳報道等相關工作。

    省、市、區文物工作者面對新形勢,克服氣候多變等不利因素,分工不分家,精心發掘。在各級相關部門以及公安干警、當地村委會的密切配合和精心組織下,整個發掘工作秩序井然,有條有理。

    黨報記者當仁不讓,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寶雞電視台近水樓台先得月,第一家將電視直播車開上了石鼓山。

    隨後,央視、省視的直播車在並不寬闊的山道上一字排開,爭相把最新的考古發現呈現在觀眾面前。

    市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說,此次石鼓山西周墓葬的發掘工作吸引了中央電視台、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及省市各大媒體聚焦,13天內,僅央視直播就多達 30余次,時長達150分鐘左右,其中, 7月 5日當天,直播更是史無前例地達到 8次之多,持續、密集的現場報道,在中國考古史上也是少有的,開創了寶雞考古宣傳報道的新篇章,讓寶雞“青銅之鄉”的文化魅力活生生地展現於世人眼前。“這在過去,是絕對不可想象的。”一位曾采訪報道過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和岐山西周大墓的資深記者如此感慨。

    寶雞有識之士早在5年前就曾呼吁,文物考古宣傳應面向社會大眾。今天,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這是寶雞‘開放創新’城市精神的又一體現。”我市一名老文物保護工作者評價說,其意義不僅在於深入推動了《文物保護法》的貫徹落實,進一步提高寶雞的知名度,同時也將日益彰顯文物在促進寶雞文物旅游業實現大發展、新突破方面的獨特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