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水鄉”1500萬元投向古鎮保護
日期:2016/12/13 18:54:42   編輯:古建築紀錄昆山3月30日電(黃瑩) 绛紫色的木質結構、細膩的雕花門窗……當記者今天走進位於周莊古鎮區北市街張廳附近的朱家屋內,生機煥發的古宅與過去的破敗已很難聯系在一起,去年周莊投入古鎮保護經費超1500萬元,已先後對馮元堂、章宅、北市街、蔣宅等一批文保單位進行了維修。
歷經九百多年滄桑周莊,是江南水鄉古鎮的傑出代表,因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水鄉古鎮風貌和格局而馳名中外。鎮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為明清建築,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在游人眼中古色古香,富有傳奇色彩。然而每年300多萬人次的游客量也令周莊的古鎮保護變成嚴峻而刻不容緩的課題。
“古鎮區保護的面積比較大,大多數民居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幾乎每年,我們都要專門列出很多的清單維護和維修。上級政府部門對古鎮保護下撥的資金是有限的,我們只能通過旅游開發發展以後帶來的收入,反哺古鎮保護,所以周莊的旅游開發出發點是古鎮保護,最終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古鎮保護。”江蘇水鄉周莊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永東表示。
“整治前,朱家屋因為年代久遠,部分牆體明顯傾斜,梁柱、木樓板、桁條等木構件不同程度磨損、開裂,一些梁柱接點處變形嚴重。不少地方的木柱子因為屋面漏水受潮、生霉甚至腐爛。”維修工程負責人說,“為了還原它的原貌,我們首先做好勘察測繪、調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學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並廣泛征求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才進行施工。”
“古建原材料及可替代材料的難覓,加之歷史文化的斷層、古建築工藝的缺失、保護環節措施薄弱等,令古建築面臨著相當艱巨的維修、保護任務。”該負責人感歎。
古建築保護專家阮儀三曾表示,一件畫、一件古董不能把民族的文化內涵表達出來,而一座城市,一群建築,一幢老房子,就可以很好的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精粹。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庫門、安徽的四水歸堂就是不同人文地理的產物,如今保存不錯的古建築都是寶貝,千篇一律的新城鎮是不是中國式的?值得我們思考。
據悉,周莊在古建整治和維修時,還會特別注意加強平面布局和組合形式與街區的傳統肌理相協調,建築的形式、高度、進深、色彩保持與傳統建築的協調,以求還原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
除了古建修護,周莊的古鎮保護還涉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水質提升等,這些與在古鎮居住的800多戶原住民居的生活起居密切相關。任永東認為,原住民造就周莊成為一個社區型的古鎮,具有自己靈魂,而非一座“死城”,這也令周莊與其他水鄉古鎮避免了同質化,所以周莊也一直在摸索,嘗試“盤活”閒置的古建,做一些類似於文化交流和休閒的藝棧、沙龍、酒吧、民宿、咖吧、書吧等,既滿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也增進了原住民與游客的互動,深化游客的體驗。
對古鎮的保護周莊不遺余力,目前周莊正聯合10座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這也意味著周莊進入更為規范嚴格的古鎮保護和發展期。生於周莊長於周莊工作在周莊的任永東望著0.26平方公裡的古鎮區說,“傍河而居的這些民居的古建築,像童話裡的小房子一樣,歪歪扭扭、參差不齊,但有一種移步幻景的感覺,我想這正是大家和我一樣都非常喜歡周莊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