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文化名片朝天宮
日期:2016/12/14 17:24:2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本月下旬,朝天宮古建築群即將迎來揭頂大修,預計兩個月內完工。等明年新館建成後,大成殿、崇聖殿等古建築展廳將逐漸擺脫展覽功能,成為獨立的古建保護區。
朝天宮
朝天宮是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明清官式古建築群。為把它打造成南京的又一張歷史文化名片,多年來,南京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
溯源:明代重建改名朝天宮
朝天宮位於南京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築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於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1016)間,改名祥符宮,續改天慶觀,元朝元貞(1295-1296)年間,改玄妙觀。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改名為朝天宮。
朝天宮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另有飛霞閣、景陽閣等,內有習儀亭,為文武官員演習朝賀禮儀之所。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皇太後發帑重修,為金陵道觀之最。鹹豐(1851—1861)中被毀,同治四年(1865),於舊址改建孔廟,並遷雞鳴山江寧府學於此。
展示:館藏10萬余件文物
南京市博物館就位於朝天宮內,是一座反映南京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半個多世紀以來,南京市博物館擔負著南京地區的地下考古發掘、零散文物征集、文物展示與保管、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工作。《聖塔佛光——七寶阿育王塔特別展》目前就正在南京市博物館舉辦。
據了解,南京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0萬余件。館藏各類文物是南京各個歷史時期的見證,地方特征明顯,尤以南京直立人化石地點,營盤山、薛城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物獨具特色,六朝、明代和民國文物品類之多、質量之精,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矚目。
館內現有基本陳列《六朝風采》,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展示六朝文物、反映六朝文化的專題陳列,1997年獲全國首屆“十大精品陳列”稱號。《明都南京》陳列,集中展示了南京作為明代立國都城和當時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輝煌成就。《南京六朝建康都城遺跡探尋》展覽,介紹了近年來建康都城考古的工作成果。這些展覽從不同角度凸現南京古都歷史文化特色,可以領略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整治:投資2億元改善環境
據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朝天宮是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市的形象。
2007年6月,市政府召開了現場會,明確了朝天宮西部環境整治與擴容升級的工作目標,將重點解決朝天宮內外環境協調及市博物館今後發展的問題。隨後,我市投資近2億元進行拆遷和環境整治,在朝天宮西側大約10000平方米范圍內建成綠化帶,並將現有的忠孝泉、忠孝牌坊、石碑、卞公祠等文物在綠地中分別展示。同時投入4000多萬元開展了市博物館西側展廳擴建工程,新增展廳及業務用房7600平方米,全面展示南京古城歷史,充分展示館藏文物精品。朝天宮(市博物館)被打造成南京又一張文化名片。
新修:古建築展廳將“退休”
據市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即將進行的大成殿揭頂大修,將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更換大成殿承載屋瓦的椽木,並對房梁結構及牆體、地面進行加固,屋頂的琉璃瓦也將全部更換。為讓大殿整體風貌保持統一,市博物館專門前往宜興琉璃廠定做琉璃瓦,保證和維修前的形制、顏色相同。
此外,朝天宮西側展館擴建工程正在加緊建設中,一座擁有3層展廳、展覽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展覽館有望於明年上半年建成。由於空間所限,大成殿、崇安殿等古代建築一直被作為文物展廳。近年來,文物展覽與古建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文物展覽要求展廳具備通風、恆溫、恆濕等現代化設施,但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古建築本身作為歷史文物又不允許改建。新館投入使用後,大成殿、崇聖殿等古建築將逐漸擺脫展覽功能,成為獨立的古建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