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莫讓“棒殺”抹殺了開封復興古城的文化價值

莫讓“棒殺”抹殺了開封復興古城的文化價值

日期:2016/12/13 23:10:5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最近10年間,因為觸及文化根脈的關系,國內幾乎每一座歷史古城的拆與建,都備受關注,褒貶不一。褒之者以為,古城要用大手筆推動大變樣,才能實現大發展。貶之者以為,古城改造多是地方政府在GDP沖動下的城市大躍進,往往毀了真文物修了假古董,是自毀其城。
    在這一輿論背景下,開封市近期提出的復興東京汴梁城的古城再造戰略,廣遭爭議也便不足為奇。而在眾多評論中,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開封以區區50億元地方財政啟動單拆遷便需千億元的古城復興計劃,已不只是大膽之想,而是蚍蜉撼大樹式的天方夜譚言語間不乏冷嘲熱諷。從目前報道來看,開封的主政者已背負沉重壓力,“棒殺”之下的古城復興戰略正面臨中道夭折的危機。
  輿論的嘲諷、“棒殺”自然不無道理。近30年來,城市化運動狂飙突進,多少文化遺址、名人故居、歷史街區,被主政者打著發展經濟的名義一拆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毫無特色、面目可憎的速成建築;近10年來,文化產業風頭日勁,多少項目包裹著文化產業園區的外衣,拆掉真文物大建假古董,不過是完成了開發商、圈地者一次次完美的銷售而已。
  但,細細咂摸、研究,與此前西安復興長安城一樣,開封的古城復興戰略,自有其文化價值存焉。
  淺言之,開封復興古城,堪稱是一次城市的“找魂”之舉。近30年間的城市化運動,各大城市熱衷於大興土木,粗放式的城市發展方式,讓城市在“狂奔”中逐漸迷失了個性,以致千城一面,缺乏文化靈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喻之為“失魂落魄”。而作為七朝古都的開封,沒有繼續一味“狂奔”,而是停下來,細細爬梳自己的文化資源,最終將一千年多年前宋代的東京汴梁城作為自己的文化底色、個性之源,以此打造“全城一景、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可以說,以千年前世界文化制高點的宋都文化,打造現代化的開封,無疑讓一度沒落的開封,擁有了足以重新對話世界的國際都市的文化高度。
    再言之,開封復興古城,呈現出的是經濟與文化二者地位的微妙轉換。縱觀中國城市近30年間的變革,前20年力主於產業經濟本身的崛起,後10年間更多則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文化往往只是經濟崛起動力下一抹美麗的口紅。而隨著外貿出口減少,消費以及圍繞消費拉開的城市固定資產投資行動成為當下城市發展的新動力,但已逐步富裕起來的城市中人,對文化內涵的消費遠遠超過物質本身。當此之時,文化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心骨”。開封的古城復興戰略,將宋都文化統領整個城區的改造,所有的文化產業園、地產項目、古街區營造,均在這一文化框架下進行,“經濟搭台、文化唱戲”,堪稱是中國城市文化主角意識崛起的先聲。
  深言之,開封復興古城,更可視為中國文化復興的一次具體行動。當前,中國經濟復興戰略基本實現,而文化復興戰略才剛剛起程。中華文化素來博大精深,唯有找到一系列載體、打造一系列文化高峰,方能尋回失落百年的文化家園。正是基於這種文化自身的復興動力,2011年,西安在多年古城改造的基礎上,高調提出復興長安文化,以此打造出能夠代表中國與對話世界的國際化新西安的目標。開封復興東京汴梁城,正是基於千年前開封作為世界最大都市、宋文化在中華文明體系中“遠逾漢唐,直追三代”的巅峰地位,而做出的文化決斷。試想,中國的城市若能都像西安、開封一樣,在開發自身文化的同時,注入現代元素,該是怎樣一種文化圖景?而以文化之城,影響出文風馥郁之人,中國的文化復興其功可成矣!
  開封古城復興戰略,展現的是轉型期裡,中國的城市與文化、文化與經濟間共生共融、聚力謀變的一種努力。它目光長遠、充滿文化的張力,卻又難免眼高手低,甚至可能被某些經濟利益所裹挾。但從目前已公開的古城復興規劃和行動正在表明,一座具有中國氣派、文化個性的國際化開封城,正在不知不覺中承載著中華文化復興使命,整裝待發。
  那麼,面對如此具有文化價值的開封古城復興戰略,我們是不是應該少些“棒殺”和嘲諷,而多去想想實現它的方法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