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我國數字考古達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數字考古達世界先進水平

日期:2016/12/14 20:40: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突破技術和考古的專業壁壘限制是一個重要問題,國內的現狀是考古學家不懂技術,技術人才不懂考古。融入到信息化潮流中,不能固守現有的以發掘為主的考古學。     4月15日,歷時4天的第39屆數字考古國際會議(CAA2011)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本屆數字考古國際會議上,國際學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數字考古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交流,受到世界多個國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會專家指出,數字考古意義重大,對文物的保護、整理、開發和利用等各個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國內外數字考古成果豐碩     數字考古內涵十分廣泛,既指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考古發掘,如應用探測技術進行考古,又包括將考古發現數字化的工作,如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將考古遺址進行空間數字化等,以及運用數字技術對考古發現進行管理等。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者提出,在傳統的考古發掘現場中,考古學家都是用手寫記錄,在辛辛那提大學的龐貝古城發掘項目中,研究人員嘗試使用ipad進行電子信息記錄,從而使考古發掘的信息能夠立即進入數據庫並對其進行編輯管理,同時在發掘過程中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指出電子記錄將深刻改變考古學家的工作方式。 我國的數字考古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敦煌研究院在國內運用數字技術方面起步較早,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嘗試運用科技來輔助文物保護。目前“數字敦煌”項目正在穩步進行,建設洞窟壁畫的數字檔案。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隨著技術的發展,檔案的精確度和清晰度已經越來越高了。     學科壁壘阻礙數字考古發展     對於數字考古未來在國內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周明全認為,突破技術和考古的專業壁壘限制是一個重要問題,國內的現狀是考古學家不懂技術,技術人才不懂考古。周明全認為,國內目前的文物保護還缺乏高科技的概念,考古學家應具備更加開放的眼光,融入到信息化潮流中,不能固守現有的以發掘為主的考古學。在學科設置上,美國卡羅萊納海岸大學等面向本科生開設考古和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專業。據周明全介紹,國內至今未設數字考古專業,學科壁壘給數字考古的發展帶來很大阻礙。     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     在全球范圍內,數字考古已經越來越被學者所重視,數字考古的意義不僅局限於學術體系內,也應用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的普及中。     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張穎岚認為,數字考古的首要意義在於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管采取怎樣的技術手段來延緩文化遺產本體的留存時間,文化遺產本體的消失是絕對的,其保存是相對的,一旦文化遺產本體因自然衰變等原因不復存在,那麼通過各種技術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信息就尤顯彌足珍貴。周明全說,文物保護的觀念在我國還不夠深入。文化遺產保護不應該成為形象工程,仿古建築熱不是文物保護應走的方向,要重視已有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的建設。我國大量的實體文物已經流失在海外,而海外的學者已經開始對中國文物進行數字化,如果我們數字考古的工作停滯不前,今後我國的虛擬文物也有被其他國家占先的危險。 但是數字化的文物和藝術作品並不能替代真品,伯納德·弗裡希說,研究者若要進行嚴肅的研究,仍然需要對原作的觀摩,數字博物館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研究者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去觀摩。     將數字技術應用在考古和文物保護中,周明全提出,既繼承了祖先的文化遺產,又為子孫後代造福,同時更是為世界人民保存了屬於全人類的文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