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鎮保護就是呵護“金飯碗”

古鎮保護就是呵護“金飯碗”

日期:2016/12/13 18:52:4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安慶地區歷史文化遺存豐厚。特別是散布在山區各地的老鎮古村,由於避禍於歷代戰火和人為破壞,至今依然保留著獨有的歷史風貌,彰顯著古鎮文化的傳統符號。老鎮古村不僅本身具有難以估量和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它還通過旅游休閒開發,以綠色低碳的最佳投入產出比,為當地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帶動當地“農家樂”項目和土特產銷售,是貧困山區致富的理想選擇。“文化”不僅值錢,而且還值大錢。這就是“金飯碗”意義所在。

10月20日,《安慶日報》6版《岳西響腸鎮籌資千萬元保護古村落》報道,以發現豐富寶藏一般的興奮感告訴我們:祖宗早就在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了一只“金飯碗”,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捧好這只“金飯碗”?一是別再無知地毀了這只“金飯碗”;二是,別再“捧著金飯碗討飯”。

安慶地處大別山東部山區與丘陵分布地帶,從古皖國一路走來,歷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厚。特別是散布在山區各地的老鎮古村,由於避禍於歷代戰火和人為破壞,至今依然保留著獨有的歷史風貌:那沉靜的古塘、蒼郁的老樹、蔥茏的山林,還有一處處家族的祠堂、傳統的徽派民居和戲樓街鋪等,一一彰顯著古鎮文化的傳統符號。在今天,作為一地古鎮歷史人文遺存乃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為此,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只能保護,不能湮沒。所有的話題也也只有一個:如何保護?

《岳西響腸鎮籌資千萬元保護古村落》報道,讓我們讀到了這裡“擁有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的人文遺存信息,如“響腸、請水寨兩個古村落建築兼具皖西南徽派、江西圍屋、北方大院特征,是皖南建築代表作。其古城牆、古橋、請水寨暴動舊址,以及成於明清時期的響腸老街、大夫第、方氏宗祠、萬家樓大屋、胡氏宗祠等”,這是多麼豐厚的人文資源,相信在安慶,尚有未發現和得到重視保護的這些地方。所以,響腸鎮對古鎮文化保護信息的最大價值也就在這裡:它給了我們一個提醒,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

無疑,老鎮古村不僅本身具有難以估量和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它還將通過旅游休閒開發,以綠色低碳的最佳投入產出比,為當地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帶動當地“農家樂”項目和土特產銷售,是貧困山區致富的理想選擇。這裡,“文化”不僅值錢,而且還值大錢。這就是“金飯碗”意義所在。

此番岳西響腸鎮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指導方針,保護修復與適度開發相結合,傳承老鎮古村有形與無形的文化底蘊。如該鎮建立傳統建築工匠隊伍,對古建築進行專業修繕,是真正認識到了古鎮文化對於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就安慶各地而言,古鎮名居、禅宗名寺、老街舊鋪、傳統特產,以及與之相媲美的皖西南特有的田園與山場風光,構成了一幅絢麗奪目的地方文化精彩畫卷。在一段時間裡,“厚今薄古”與急功近利,讓我們怠慢了祖宗遺留的豐厚人文資源,甚至在一些地方,以片面的發展破壞了許多寶貴的人文環境,等到我們醒悟過來為之已晚,這樣的局面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筆者曾在省外一些老鎮古村看到,那裡的人文資源與我市一些特色鄉鎮庶幾相似,但人家注重將祖宗的遺產發揚光大,不但保住了本錢,還賺到了豐厚的利潤。這裡的關鍵是保護與開發這一步邁得早、邁的准、邁出了文化的視野。老鎮古村的保護與開發的確需要大量資金,但如果在當下美好鄉村建設中,只圖一時風光和面子上的好看,忽視對原有人文遺存的保護與開發,也就是失去了一地文化的傳承之根,這錢難說花到了點子上。而如果再借美好鄉村建設之由,毀壞僅有的歷史文化遺存,就是更大的悲哀,用現在文化界觀念說,是抹去了最後一縷鄉愁的載體。再直觀地說,近年來,隨著安慶文化建設的深入,安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明確的方向,“游古村落、吃農家飯,聽黃梅戲”就是一句響亮實在的口號,將老鎮古村保護融入到了安慶歷史文化整體之中,又兼顧了當下人們品質生活對文化休閒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老鎮古村的保護與開發,極具戰略發展眼光,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筆者注意到,金秋時節,安慶近郊余灣橘子一如往年有著品牌效應,蓋因余灣那片小氣候環境猶在,橘林猶在。其實,古鎮保護的道理也是一樣,保護是硬道理,只有保護才有永遠的“金飯碗”。我市歷史文化名鎮星光散布,如羅嶺鎮、孔城鎮、寺前鎮、石牌鎮等,無一不體現著文化和經濟多重價值。我們能否學學響腸鎮,給予大氣力投資保護,讓這一縷經典的文化炊煙永遠延續下去,澤被來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