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故裡,高工繁榮;環保之鄉,塍田景美
這是一片美麗的土地,“銅嶺如眉,滆湖如面”,江山如畫;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賢臣良將、學者名流、仁人志士代不絕書:前有明清亳村陳氏一門忠烈,幾代文豪領風騷,後有現代蔣南翔、虞兆中“一街雙星”光耀神州,當代“全國十大愛心老人”姜達敖、“台球神童”丁俊晖名揚海內外,書寫著共和國歷史上一個有一個新的傳奇。
高塍,距宜興市市區9公裡,地處滆湖邊的工業重鎮。昔日的狀元故裡,高工繁榮;如今的環保之鄉,塍田景美。
(一)
“江南憶,罨畫最風流。白屋山腰煙內市,紅闌水面雨中樓。樓上漾簾鉤……”(陳維崧《望江南》)
走進高塍,我們首先到的地方是有狀元故裡之稱的江南小村——亳村。
“陽羨之西偏,有亳村者,地則奧區,居多著姓。”(《新建亳村東岳行宮記》明湯兆京)她由相連的吳家邊、尹家邊和陳家邊三個自然村組成,明代中期,陳家邊聚居的陳氏為顯族後,因古陳國建於安徽亳縣而定村名為亳村。村域總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不過一千五六,地理位置獨特,四面環水,似一張荷葉飄於水中。自北宋天聖二年(1024)至清末廢止科舉,亳村計出有進士51名(中有一狀元),舉人80名(中有解元一人)。一個小村出了那麼多的進士和舉人,即使在蘇浙如蘇州和紹興這些重鎮也極為少見。陳於泰高中狀元,“一朝聞名天下知”,陳維崧雖七試省闱而不舉,但他的詞及其領導的陽羨詞派則名動天下,為常州、為宜興、為高塍獲得了享譽神州的美名。
沿著寬敞筆直的遠東大道向西,經過鱗次栉比的國際環保城,左拐進鄉村水泥村道,不5分鐘就到了。可惜“崇仁宅”、“善和坊”、“文杏齋”、“遠閣”這些深宅大院的名字,我們只能在前人留下來的一些詩詞文章中依稀能夠找到一些當年的影子,但這裡,特別是明末清初風雲變幻之際,亳村俨然成了革命的“大本營”:狀元陳於泰赤膽忠心,清兵陷江南後,回鄉棲身於復壁之中,早夜呼號,眼鼻流血,“孤忠”令人動容;陳貞慧重樹復社反清復明旗幟,“聚太學之清流”,與吳應箕、侯方域等一幫人,沖進逆賊阮大铖的宅邸,將阮揪出痛打並示眾,旋以陳貞慧於亳村家中書房文杏齋定稿的《南都防亂揭帖》於一夜之間,散遍南京的大街小巷,轟動江左。而他與侯方域(其女為貞慧四兒媳)等復社諸公子以及“秦淮八艷”之李香君、董小宛等過從甚密,不但冒辟疆和侯方域等來過亳村,就連董小宛和李香君也曾在亳村駐足,他們在亳村演繹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現實版的《桃花扇》。我想如果不是走馬觀花的話,一定能村中找到他們汲水的“胭脂井”,或許董小宛他們起居所在的“顧影堂”也會留下一些影蹤的吧?
滄海桑田,“捨南捨北,亂飛王謝家燕”(《念奴嬌 遠閣》清 陳維崧)陳維崧當年著書立說的湖海樓,僅就這名字我們都可以想見當年這座樓宇的氣勢和主人心懷天下的胸懷。可如今只剩下幾近頹敗的更樓一座。牆上的無名黃花在風中漫無目的的搖曳著,似乎在像我們訴說著過去這裡曾經有過的輝煌。
開弓沒有回頭箭,自陳維崧21歲時背井離鄉,踏上了人生的征程之後,始終未能抽空返鄉。牆頭上的黃花開了,又謝了,留下的除了朝陽夕岚之外,更多的是陳母望子歸來的孤獨的身影!陳維崧是不幸的,家道中落,窮愁潦倒,游食四方,屢試不中;但中國文學是萬幸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歷史很難說得清。清初歷史上可以少一個難有作為的官員,但中國詞壇上卻不可以少一座與詩聖杜甫相媲美的奇峰!
夕陽西下,一條由南向北的小溪潺潺流向遠方,一座建於明代嘉靖十八年間的永安橋就橫跨在小溪上。落日余輝中,冉冉升起的月光下,如一個巨人般雄視著這一方土地。當年,青年陳維崧應該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在母親的絮絮叨叨的叮咛聲中,揮揮手作別了家鄉,作別了親人,躊躇滿志地走向了遠方,留下的是橋下小溪脈脈的流水和慈母夕陽下佝偻的背影,拉在地上很長很長。
又是一個落英缤紛、油菜花芬芳的夏日,布谷鳥叫了,青草池塘邊蛙跳著,蟲鳴著。時間可以像流水般匆匆溜走,但帶不走的是那個歲月留下的輝煌。
(二)
1992年,高塍鎮在北京召開“環保(產業)之鄉”新聞發布會。會後,《工人日報》、《文匯報》、《新華日報》、《新民晚報》等紛紛刊發“環保(產業)之鄉”的相關報道,高塍聲名遠播。
如今,18年過去了。隨著國際環保城的落成,一個新興的中國環保裝備產業基地赫然矗立在人們面前。敏銳的企業家們在搶抓機遇、占領制高點的同時,又時刻感受到市場的壓力:如何做強做大企業的規模,延伸產業鏈,提高企業的抗擊打能力,很多企業家很有自己的想法。由國內環保企業的龍頭老大之一的鵬鹞環保有限公司投資運作的、坐落在滆湖農業生態園裡的徽派民居園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驕陽似火,驕陽似火也擋不住我們對滆湖徽派民居參觀游覽的渴望。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我們一行10多人冒著酷暑參觀了位於滆湖之濱鵬鹞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內的徽派民居。
一下車,一座白牆黑瓦的徽派民居赫然撲入我們的眼簾。門前兩座民國時期的望柱,雖只有一人多高,也與民居風格不大協調,但多少顯示出民居主人生平的顯赫。一色高大的院牆,顯示著古人深藏不露的個性,也合乎過去防盜的要求。踏進院落,但見合抱的拱木、精美的雕刻、精巧的樓台布局、精致的桌椅台凳,無不張揚著房主的財富。單是側廂一帶,就有無窮生趣:門前石椅石凳上飛鳥走獸栩栩如生,屋後光滑的石井欄,雖經歲月沖蝕,但井水依然可汲,井欄圈上文字依稀可見。屋前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園,姹紫嫣紅。走進側廂,一副“惠風和暢”書法條幅懸掛其中,顯然這是主人舞文弄墨、琴棋書畫之所在。可惜由於主體工程只完成了一小半,還有三進正在施工當中,難以窺其全貌。但這樣一組徽派建築突兀在滆湖之濱以河塘溝渠等養殖水面為主的生態園裡,無疑使地處偏僻的她平添了幾分人文內涵,生態園開發的深度與前景已呼之欲出,觸手可及。
走馬觀花之後,卻不過主人的盛情的我們在酒宴延續了徽派民居開發的話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無論如何,對我們宜興建設來講是一次“吃螃蟹”似的嘗試,可資借鑒。酒酣耳熱之際,事務繁忙的主人在送走了一批尊貴的客人之後匆匆趕來,近30商海的闖蕩沒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任何痕跡,但卻使得他辦事干練,說話直截了當。盛世收藏,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有的瞄准了石材,有的相中了書畫,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業水處理設備生產和環境工程總承包的企業集團之一的王總不願步人後塵,他獨辟蹊徑、高瞻遠矚地選擇起收藏古民居,絕非“玩物喪志”。從最初的50多萬投入,一發而不可收拾般地投入了2000多萬,收購房屋10多套,確實是“大手筆”。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對古民居收藏情有獨鐘的呢?我們從他言簡意赅、擲地有聲地話語終於找到了答案:我們宜興想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我很有想法:宜興的山太秀氣,你再搞得好點不如黃山、泰山;宜興的西氿你再造得好點,總歸不如西湖。就如總有人比西施美,但你的名氣總歸沒有西施響!而且山水可以復制,而宜興獨特的人文歷史是不可復制的,這就是宜興的特色!
離開生態園的時候已是暮色蒼蒼,燈光中依稀還能看到堆在路邊從外地運來的條石、磨盤石等建材,我想再過幾年當古民居工程竣工的時候,我們定會再來為主人的建設家鄉、美化家鄉的熱情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
“春秋看滄桑,青山自在懷”,漫步於小江河畔,蔣南翔同志的故居還在,盡管與周圍的建築極不協調,但人們在這裡感受高塍飛速發展的脈搏,發思古之幽情;徜徉於塍民廣場邊,這裡一群生龍活虎的小伙子們正在球場上你爭我奪,競顯風流。“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勤勞勇敢的高塍人民正在創新爭先,為建設美麗、和諧的新高塍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