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鎮,就這樣失而復得

古鎮,就這樣失而復得

日期:2016/12/13 18:53: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記者前不久來到宜興市周鐵鎮,只見離8:00上班還有十幾分鐘,許水明已早早趕到廠裡,忙著在巡檢車間、控制室,查看用料、產出、粉塵排放等報表……一旁有人介紹,快6年了,他的每一天幾乎都這樣忙碌。

    老許是江蘇萊頓寶富塑化有限公司聚苯乙烯車間主任。“雖然忙了點,但心裡舒暢,車間沒了污染。”他告訴記者,剛在萊頓集團除銹劑車間工作時,不但氣味刺鼻,還有廢水、粉塵排放。2008年太湖藍藻暴發,公司將太湖邊的油漆、除銹劑等幾個分廠關閉,在歐毛渎村投資12億元,開建新的生產基地,和台灣宏海塑膠股份公司合資,引進德國、美國設備,生產全新產品聚苯乙烯樹脂(PS)塑料粒子。他呢,也隨之成了新公司的員工。

    幾年過去,萊頓寶富已是國內最大的PS生產商。公司做到全流程清潔生產,靠的正是自己發明的11項專利,一年到頭沒有廢水、廢液和廢渣。

    這家企業的前世今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周鐵鎮的變遷。周鐵,城鎮臨湖而築,百姓瀕水而居。這個江南古鎮前幾年廣受海內外關注,不是因為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而是為太湖水危機加分的小化工產業。然而,僅僅五六年過去,這裡洗去蒙塵。昔日“化工之鄉”,如今屢屢摘得“國”字號獎牌,從國家生態鎮到國家衛生鎮,從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到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鎮。今年3月,又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收入囊中。

    鎮領導告訴記者,這幾年當地調整結構、升級產業,關停小化工企業109家,化工產業在鎮級經濟中的占比從2/3降到1/3。騰出的空間,留下的150多億元產出空當,靠引導規模化工企業向節能環保、精細化工轉型,靠著力培育新的裝備制造產業來填補。目前全鎮集聚50多家裝備制造企業,經濟貢獻率超過50%。周鐵因此成為國家機械裝備產業基地。

    宜居環境的失而復得,古鎮百姓感受最深的還是身邊的改變。

    每當夜幕降臨,穿過古鎮的橫塘河兩岸華燈初上,已在周鐵小街生活了70年的沈順榮就會走出家門,沿河散步,欣賞“塘河水韻”美景。

   “橫塘河,多少年來一直是條破河。浜岸塌陷,河兩岸的路坑坑窪窪,碰到下雨根本沒法走。”他說,現在鎮裡不僅把河岸整修一新,還把一批埋沒的歷史文化景點發掘出來。就在離他家不遠處,修葺一新的城隍廟、新綠滿枝的1800年古銀杏樹、楊氏節孝坊等歷史遺存,格外引人注目。

    從2011年起,周鐵鎮實施包括修復文化遺存、保護歷史街區、建設文化工程在內的“文化周鐵”建設。特色歷史街區保護,點、線、面統籌考慮,投資1000多萬元修復竺西書院、古碼頭等歷史遺存,投資2000多萬元貫通“塘河水韻公園”,投資5000多萬元推進古街區保護,將歷史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這裡的原住民幾乎沒有為此而搬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朱光亞[0.00%]教授稱贊周鐵古鎮保護既能“原汁原味”傳承,又能使其“煥發青春”。

    與古鎮建設保護相呼應,周鐵鎮所屬14個行政村,也都變得村村美麗、個個整潔。下邾村的儒芳裡自然村,如今有近百戶人家。看著村頭草綠花紅的休閒廣場,全村錯落有致、白牆黛瓦的房子,一塊塊見縫插針的綠地,還有河裡成群嬉戲的魚兒,50多歲的村民徐大嫂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就這幾年,村裡有的大變樣。你看,我們的村子和公園還有什麼兩樣?”她說,從周鐵鎮走出的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筆下的《故鄉下巷》,畫的就是儒芳裡。本報記者 邵生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