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運江古鎮 看那千年斑駁
日期:2016/12/16 17:47:16   編輯:古代建築
運江古鎮
夏日陽光下的運江古鎮
運江古鎮建制於漢朝,已經2000多歲了。是國內外罕見的江心孤島,面積八萬多平方米,位於柳江的運江、羅秀河段,地處象州縣運江鎮,船舶一年四季可上通柳州,下達廣州、深圳、港澳,曾是歷代商埠重地。
目前尚殘存千年舊街,宋代古碼頭舊地、清代道光年間的粵東會館遺址、民國時期的字號商鋪殘址以及神秘莊嚴的壯族始祖--甘王廟,街間嶺南風格和西洋風格老建築比肩而立。
古鎮的舊街有著千年歷史,蘊藏著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底韻。幾十年前,該地一直是廣西有名的商貿重鎮,因地處水路交通的重要位置而出名,有柳江名埠之稱,名揚華南的“粵東會館”就坐落在鎮中。舊街至今仍保持著清末、民國初期的商埠建設格局,目前尚殘存千年老街,宋代古碼頭、粵東會館、壯族始祖甘王祠,嶺南風格和西洋風格古建築比比皆是,處處昭示著千年古鎮的悠久。
古鎮始建於漢代,包含甘王聖宮、粵東會館、嶺南書院、千年老街、朱家皇橋、護城明牆、儒士竹林、迎福雙亭等。甘王聖宮,始建年代無考,明代重修,是當地百姓為祭祀南朝護國大將軍甘羅應(甘王)而建,內置甘王聖像及諸神神像;粵東會館始建於清代,是貨物貿易、溝通信息、加強聯誼的重要場所,集中展示了當地百姓的建築藝術;千年老街自北向南,寬約4米、長約300米,青石板路面,街兩邊為騎樓。每年農歷七月二十八日甘王誕辰日,當地民間會舉辦大型祭祀活動,開展游神、唱戲、斗牛、搶花炮、賽龍舟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運江古鎮充分吸取了嶺南式建築藝術風格,集中展示了嶺南獨有的古鎮風貌。
石子路
古老
古鎮真的極老了,極安靜,並沒有因城裡陌生人的到來而稍微動容。喂蠶的漢子猶自抱桑喂蠶,吃玉米粥的孩子顧自吸溜稀飯,就連路過的黃狗也沒有多看來人一眼,慢吞吞走在青石板路上,不知道干什麼來,也不知道干什麼去了。
不少老屋多有百歲歷史,有的巍巍,有的危危。
門牌號還在,金屬白牌紅漆小字,明白可見,"運江鎮103號","運江鎮××號"......。
許多家都門不蔽戶,門外探首乍看,屋裡也無長物,不過是簡單得很的家什,或者成排的蠶架。偶爾路過的當地人壓低了聲音說,不要吵了蠶兒,它們正吐絲結繭呢。蠶農一年裡等的就是蠶兒結繭吐絲。我蹑足而行。
一轉身,險些踩著一只灰黑色的貓。它也無聲。它也蹑足。
我們對視了一會。它有一雙高深莫測的眼,陽光下偶爾一睜,精光四射。仿如古龍筆下,隱居市井裡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它贏了。
我先挪開視線的。貓是通靈的動物。我尊敬它。
它是古鎮的。古鎮是它的
斑駁
建築
沿街多為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築,二層騎樓,房屋寬敞深長,一樓為鋪,二樓為居,前為店,後為廚。天井頂面多設明瓦數塊,以取日光照射,木梯扶手、門窗雕刻的粗細花紋無聲地證明它們曾經的風采。看得出當年舊街果然是繁華過的,有飯館,有劇院,有酒肆,有客棧,有百貨,街道排水、布局都很合理,有的街道至今在門前仍有留有水道。
看得出這裡曾經是熱鬧的,人來人往的。
依稀認出斑駁的老牆上殘留的店鋪商號字樣,"運江×商","×隆酒坊","××旅社",是肥碩雄闊的顏體。看著這些舊時的樓房、商號,仿佛走回了一段舊日時光,想象力就好象初夏雨後的牽牛花,枝枝蔓蔓漸漸伸展開來,而,身邊的時間,反而暫時停滯了。
似乎,陽光在瞬間被老街吸淨。
恍惚了。
那樓上如今已空無一人的木窗,原來曾為誰而敞呢?有什麼樣的面孔伫立在窗旁呢?窗簾又是什麼花色的呢?
樓下那喧鬧的叫賣聲、市聲該一直到夜間才消散去吧?人散後,一拂江風涼如水。而白天,那市聲該猶如美女一般坐在大腿上揮之不去的吧?經歷過熱鬧的人,該有一份從容與淡定,該有一份尋常市聲尋常聽的心情吧?
曾經的繁華
老旅社的門,也大開著。空無一物。
並無任何線索可尋找最後居住者的行蹤去向。他們是什麼時候離開的?離島的時候,可有回頭垂淚?
許多許多年前,許多許多來往的客商、船夫們就住在這裡麼?我站在門外,估摸著店的大小,估摸著櫃台擺放的最佳地方和角度,甚至已經想好了要在桌子上擺上一壺茶,壺是運江宋窯燒制的凹弦紋的茶壺,茶是山楂茶。好象自己就是當年的老板娘,挽著發髻,在櫃台後面嘩啦著算盤,嗑著瓜子,吆喝著小二。而這裡是不是嶺南小鎮裡的龍門客棧呢?那黑乎乎的樓梯上面,曾經開設了幾間上房呢?有幾間客房可以望江呢?這裡發生過什麼故事呢?南來北往的客人,鼓囔囔的褡裢、滿當當的包袱、疲憊的腳、暗喜的面......
那只灰黑色的貓,仍然跟著。
好象無聲的啞巴向導。
我看它的時候,它只把右耳朵癟了一下。
我笑,好象我們倆之間有了秘密。
舊的老理發店
再走幾步,竟看見一家破舊的老理發店。天啊,寬大昏暗的店裡,竟還保留著6張極有古董味道的老式理發椅,座墊上的海綿已經破舊,而椅旁用以搖控升降的花式轉手竟還靈活如初,一搖,沉重的椅子應聲吱嘎而起,嚇人一跳。水銀斑駁的老鏡子,殘留小半的綠色香皂上遺留的胡須刷,油膩的擦剃刀的幫布,缺齒的破梳子,地板上骯髒的發屑,鏡子前搖搖欲墜的工具箱......簡直是絕佳的黑白片或者恐怖片的道景!這裡曾經是舊街男人們消遣聊天的地方吧?饒舌的理發師傅,貧嘴的客人,島上的人事人話......,都在這裡集散吧?
同去的人很興奮,擺了無數的姿勢拍了無數的相片,要拍出黑白老片的花樣年華的懷舊味道。
這些理發椅是不是還經常有島上的居民坐在上面?那個給人剃胡須的人呢?他去哪裡了?牆上掛著的邋遢的工作服和椅背上耷拉的毛巾告訴我,這裡還是有人來的。可是,這個人呢?
很多詞一下子湧來,我看見的,有支離,驚悚,流失......。也有靜谧。
甘王廟
描紅繪綠的甘王廟面江而建,旁有觀音廟,前有土地廟。土地廟裡的社公社婆塑像與別地迥異,竟不是一對慈祥福相的老夫婦,而是一雙笑容甜美的小夫妻。
甘王據說是壯族的始祖。甘王其實應該是象州地區流傳最廣的神化人物,民間尊稱他為"甘 王爺",並為他立廟塑身,廣為崇拜,形成了象州地區壯族民間一種獨特的麽教信仰---甘王廟會。廟牆上紅紙書寫著每項關於廟會活動的支出,明細到分角、個人,可見組織者參加者何其地認真與虔誠。
江風習習,翠山環抱,廟旁有野花無數,有石榴掛果,居高可見江面停泊船舶若干,可見宋代古碼頭遺址依舊。
運江自遠遠地方流來,又向遠遠地方流去。
逝者如斯。
逝者並不如斯。
回看運江古鎮,新鮮的火辣的夏日陽光下,古鎮並未喪失了活力。它在等。據說有關部門已經在開發運江古鎮的旅游項目及其他,對此象州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大到交通改善、古屋修葺、全盤規劃,小到宣傳策劃等等。運江在等,它還將煥發,還將盎然。
還將會有更多的人,來到運江,回到運江。
運江在夏日陽光下,閃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