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建考察系列之一: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五

古建考察系列之一: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五

日期:2016/12/14 20:39:3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前言:

  很久以來我們就有一個想法,就是沿著梁思成、劉敦桢先生的足跡重走他們的路線,體會一代建築大師的心路歷程,也讓自己對我們的古建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於是從2003年的十一長假開始,利用長假,周末,借助現代交通工具,我們開始重走梁思成的古建之路。幾年下來,也去了山西河北的不少地方,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趙縣的趙州橋、柏林寺、正定隆興寺、開元寺、清東陵、清西陵、薊縣獨樂寺、定州開元寺、文廟、古城門、滿城漢墓、保定直隸總督署、定興慈雲閣、義慈惠石柱等等。

通過考察這些古跡,體會頗多,感慨萬千。   首先,對梁思成,劉敦桢等老一輩建築大家嚴謹的治學精神欽佩不已,被他們對自己文化的執著熱愛之情深深打動。我們去這些地方都是自己開車,走高速公路或國道,偶爾會走鄉間土路,即使這樣,有時2-3天下來也覺得疲憊。而當時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是在動蕩的年代靠著驢車跋涉在鄉間的土路上,十幾天,個把月的行程是司空見慣的,如果不是對這些散落在華夏大地上的古建珍寶的熱愛,就不會付出這麼多艱辛。

  其次,通過考察,對我們國家的古建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並通過古建這個載體,擴展學習了一些其它的知識,比如佛教的起源和在中國的傳播等等,從而對偉大的中華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

  還有一個體會,就是我們的古建寶貝真是太多了,有時不經意間走到一條街上,就發現一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它們就象一顆顆的寶石鑲嵌的遼闊的大地上。但有時看到它們時又是那樣的痛心,這麼好的寶貝怎麼成了這個樣子?!有的屋檐上長滿了草,有的屋角坍塌,有的孤零零立在荒野裡,無遮無攔。難道因為太多了就不珍惜,難道因為不是政績工程就無人問津?難道非要等到消失了才會意識到它們的珍貴嗎?

  好了,還是讓我們先去看一看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大殿吧。

佛光寺

  2003年的十一長假,我們開車7個半小時到了五台山,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看久仰大名的佛光寺、南禅寺大殿。十一的五台山已經很冷了。早晨5點起床,6點從台懷鎮南邊的旅館出來,車玻璃上結滿了霜。一路下山到了豆村,打聽好了方向就沿著鄉間土路前行,慢慢穿過村莊,涉過水坑,最後沖上一個高坡,佛光寺出現在了眼前。看著“大佛光寺”的匾額,心情真是激動。更沒想到的是寺門緊閉,我們居然是第一批客人。上前敲門,買票,護院人熱情地把我們迎進了寺裡。我們就帶著朝聖的心情開始欣賞這座美麗的寺廟。   佛光寺坐落於南台豆村東北約5公裡的佛光山中,其東、南、北三面被山峰環抱,唯獨西面開敞,因而整座寺廟坐東朝西,依山勢而建。從西至東依山勢分為不斷升高的三個平台,在最高處的平台上,也就是在整個空間序列的終點是著名的佛光寺大殿。
  (圖1:從入口處仰視佛光寺大殿,)進了廟門,站在第一層台地上,左側(北側)是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的文殊殿
  (圖2:金代文殊殿);右側(南側)和它對稱的位置,相傳是觀音殿,如今早已不復存在。第二層平台與第一層平台高差不大,上面建有一些次要建築。第三層平台與第二層平台高差很大,以高峻的擋土牆拔地而起
原文地址:[轉載]古建考察系列之一: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