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的建築藝術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的建築藝術

日期:2016/12/14 17:29:0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唐代是中國歷史中佛教發展的興盛時期,也是五台山發展的極盛時期。在五台山現存的佛教寺廟中,唐建南禅寺和佛光寺最早,堪稱文物中的瑰寶。1937年6月,佛光寺被梁思成、林徽因發現,這無疑成為了中國建築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南禅寺發現之前,佛光寺是我國僅存的已經被發掘過的唐代建築。而在20世紀5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工作管理委員會在古建築普查中發現了比佛光寺更早的唐代建築南禅寺,這是繼佛光寺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南禅寺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唐代建築,也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禅寺位於五台縣西部陽白鄉李家村,坐落在村西一個頂部平坦開闊的土崗上。南禅寺創建年代不詳,寺廟規模較小,由觀音殿、菩薩殿、十王殿和大佛殿組成,其中大佛殿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建築。大佛殿規模雖小,但制作精煉,手法古樸,飽含唐代大氣簡約的藝術風格。

    走進南禅寺,仿佛回歸到了唐代,感受到了曾經佛教藝術的興盛與輝煌。而今,南禅寺靜靜地坐落在那裡,仿佛等待著世人們去發掘他背後的故事。在歷史的演變中,經歷了1200多年依然安然無恙,這無疑顯示了唐朝建築技術的傑出成就。大殿內西縫平梁下保存有唐代墨題記:“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葵末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此則題記是大殿重修年代的確切證據。 


    南禅寺大殿在我國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幾千年古代建築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大殿重修63年之後的公元845年“會昌法難”席卷全國,諸多寺廟被毀,南禅寺幸免於難。1200余年中,有記載可考的五級以上地震有8次,但大殿從未從根本上損毀。此外,盡管宋、元、明、清各代對此寺都有過維修、壯繪,部分構件略有損傷,但唐風依舊,無論建築的規格還是結構以及塑像神韻都仍保持,甚是難得。

    南禅寺大殿中的17尊唐代佛像神態自若,面部豐滿,各像比例適度,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相教如出一轍,頭上發髻和陝西乾縣唐墓壁畫中的人物極為相似。經考察,南禅寺塑像由來於民間,因此較多地吸納了生活中人物的動態、風貌。其中主像為釋迦,盤腿坐在束腰須彌座上,兩側文殊、普賢則分別駕坐獅、象。緊依主像的是阿難、迦葉二弟子和二脅侍菩薩。這些菩薩肌膚勻淨而細膩,靈動而灑脫,豐腴而充滿了活力。尤其是文殊之前的脅侍菩薩,面龐豐盈,溫文爾雅,展現出了唐代藝術的大氣風格,也開啟了人們心中對智慧的菩薩形象,具有古典美的神韻。此外,寺中泥塑動中有靜,把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含蓄刻畫得恰到好處。

    南禅寺整體建築風格莊重樸實,將唐朝寺廟藝術的精髓展現給世人,而更加難得的是,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南禅寺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那裡供後人學習欣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