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保聖寺

保聖寺

日期:2016/12/14 17:32:45      編輯:古建築紀錄

    保聖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古物館裡的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聖楊惠之的作品。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始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聖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聖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范圍幾達半個鎮。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

    現在的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但見天王殿氣宇軒昂,單檐歇山式屋頂,戗角起翹采用立腳飛檐式,顯示江南佛殿式風格。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斗拱結構。據古建長專家陳從周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來的。梁式為前後三步梁,上加駝峰。柱礎為覆盆式石礎,刻有“壓地隱出神童牡丹花”圖案,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遺物。殿內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剛)泥塑,抗戰期間毀於侵華日軍之手。現殿內展覽當地出土文物。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內有兩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經幢,二是鐵鐘。青石經幢立於西側,它的全稱叫“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經幢是唐代創始的一種佛教石刻,由蓋、柱、座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經咒。保聖寺原有唐宋經幢各一,現只存下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塊八角形刻經石了。保聖寺的經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羅尼經咒,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字跡已無法辨認。細看起來,這座經幢是由多塊石柱堆建而成,每塊石柱上面都有盤蓋,盤蓋大於柱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有遮雨和裝飾作用。這座經幢共分為七層。這座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無論其年代還是藝術價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鐵鐘,既是佛寺的鎮山之寶,也是佛寺的歷史見證。保聖寺的這座寺鐘,鑄於明末清初,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鐘上銘文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吉言。佛經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的說法,鼓鐘也是行善的一種壯舉。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寶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內有世界聞名的“塑壁羅漢”。據《吳郡甫裡志》記載,原來的大雄寶殿建於公元1013年,殿內供奉釋加牟尼佛像,旁列羅漢十八尊,為聖手楊惠之所摹。楊惠之(713-741年),吳縣人氏,唐開元年間,他與吳道子一起學蘇州畫家張僧繇的筆法,後專功泥塑,當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的美談。楊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制作過許多塑像,但由於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銅雕那樣經久,因此其真跡很難保存下來。1918年夏天,史學家顧颉剛應葉聖陶等人之邀來游保聖寺,在大雄寶殿裡見到這出自唐代聖手的作品時,不禁為之驚愕傾倒,興奮之情難於言表,但當時大雄寶殿已由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羅漢塑像隨時有被毀的危險,於是就在報刊上將這堂久不為人注意的羅漢公布於眾,呼吁搶救,但當時的政府未能立即采取措施。

    1928年,大殿半邊墜塌,半數羅漢被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過後,經蔡元培、馬敘倫、葉楚伧、顧颉剛等先生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資倡修,1932年,由建築專家范文照設計,建造了這座中西合璧式的羅漢堂,並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等把這幸存的九尊羅漢塑像放在這個位置,現館內羅漢塑像雖僅存一半,且還有殘缺,但仍不失為古典藝術上的瑰寶。1961年,保聖寺羅漢塑像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於角直鎮西市,寺內有九尊羅漢塑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羅漢塑像相傳是唐楊惠之所塑,但根據造像風格判斷,為北宋遺物。

    保聖寺是江蘇古老的寺院。據《吳郡甫裡志》載,寺創建於梁天監二年(503),歷代重修。寺內原有羅漢塑像十八尊,1928年羅漢殿半壁倒塌,僅存九尊。嗣後,由蔡元培、馬敘倫、顧颉剛、葉楚倫、陳萬裡等先生多方奔走呼吁,募集資金,並組織了角直唐塑委員會,督辦工程,由范文照設計,建古物館。並由江小鹣、滑田友復原了塑壁,九尊羅漢塑像得以保存至今。

    古物館為現存的九尊羅漢,與塑壁置於館內後壁。塑壁面闊9.5米,通高5.7米,進深1.45米。下置須彌座,高2米。塑壁以雲山、海水、洞窟構成九尊羅漢塑像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塑像均為坐相,比例適中,神態各異,具有極高的塑造技巧。

    古物館前有天王殿。據陳從周考證,系明崇祯二年(1629)至四年(1631)在宋代殿址上重建的。清鹹豐、同治年間均有修葺。天王殿,單檐歇山式,澈上明造。正脊飾鸱尾吻獸,兩山收進一步架。翼角起翹,檐柱有“側腳”。柱礎覆盆形,上刻“壓地隱出神童牡丹花”,系宋代舊物。明間梁架施中柱,中柱上置圓形栌斗。前後作三步梁,二步梁卜承雀替,上施駝峰,置栌斗、令拱。斗拱用“四鋪作插昂造”,昂下施“華頭子”,廂拱上托挑檐方直接承椽。明次間各置斗拱。角科尚存“下昂”做法,頗具特點。

    寺內經幢系唐大中八年(854)建,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重立,青石質,通高5.15米。經幢下為基石,其上為束腰式須彌座,束腰八面镌壺門,壺門內刻佛像,神態自若。幢身八邊柱形,刻尊勝陀羅尼經。幢身共十級,有華蓋、聯珠、蓮瓣、束腰、腰檐、八角攢尖蓋等,以飛天、雲頭紋圓蓋結頂。幢身分級比例適度、造型端莊秀美,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