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於明清的馬頭古鎮
日期:2016/12/13 21:11:55   編輯:古建築紀錄“餓死不離馬頭街,凍死不離沂河崖”,是不同信仰的回漢族人對馬頭這方水土的共同眷戀。
馬頭,地處魯南蘇北一隅,緊靠沂河岸邊,唐朝時這裡便已形成適宜人居的村落,因此有“古鎮”之稱。到了明清時代,此地水旱交通便利,是商賈雲集的貿易碼頭,素有“小上海”之美譽。方志上這樣記述:“馬頭鎮,始興於唐,盛於明清。傍依沂川,舟楫入運,上至京衛,下抵蘇杭,素為魯南蘇北之重鎮,物資交流之商埠。”鼎盛之時,晉商、浙商紛至沓來興建商會,鎮上聚集商鋪和手工業作坊300余家。據考,鎮上的文氏回民於康熙年間由濟寧遷來,哈氏回民於清朝初年由上海松江府遷來,淄博、青州、沂水等地的眾多穆斯林鄉親很早以前陸續遷居此地。明永樂三年建造而成的清真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印證著馬頭古鎮不愧是聞名至今的回民集聚之鄉。回漢鄉親喝著同一條沂河水,在同一片沙土地上繁衍生息,毗鄰而居,世代共融。“餓死不離馬頭街,凍死不離沂河崖”,是不同信仰的回漢族人對馬頭這方水土的共同眷戀。
歷史上馬頭不只是商業重鎮。早在1929年10月,前輩鄉人劉之言在濟南求學期間接受先進思想,返鄉創建了史稱“魯南第一支部”的馬頭三小黨支部,後來演變成為早期的臨郯縣委並指揮了著名的“蒼山暴動”。馬頭鎮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魯南地區的發祥地之一。
南來北往的商客和一輩輩勤勞樸實的馬頭人,為古鎮積澱了厚重的人文歷史。傳承至今,馬頭的特色飲食依然聲名遠播。馬頭鄉民擅長做牛羊肉和各種面食,馬頭糁、馬頭朝牌(即烤牌)、馬頭燒雞以及千層鍋餅、高莊饅頭等都是鎮上招牌式的地方名吃。
冬季寒冷的早晨,鎮中心的糁鋪是馬頭最熱鬧的去處,許多人忙碌的一天是從走進糁鋪開始的。天剛蒙蒙亮,鋪子裡已經人聲鼎沸,微暗的光影裡賣糁人只穿一件薄衫站在高出地面的鍋台上,伴著翻騰的熱氣趴在齊腰高的糁桶邊,左手拿著白瓷碗,右手握著大頭長勺,彎腰抬手順勢把糁湯舀入碗中,動作娴熟地再往碗裡加半勺醋,淋上幾滴香油。叮叮當當的伴奏聲中,一碗香氣誘人的糁湯就這樣出鍋了。食客們排著隊雙手舉過頭頂小心翼翼地接過碗,人挨人在桌邊站定。為著一天的生計,啃著熱乎的高莊饅頭喝上一碗糁,渾身上下寒氣頓失,平添了使不完的力氣。講究一點的,在糁中加上雞蛋或者切一盤牛頭肉,還有的習慣喝上一杯早酒。不一會兒,被寒風凍僵的面孔已經在糁湯的溫暖下開始紅潤起來。
糁其實就是一種“肉粥”,相傳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食,唐朝傳入內地,制作起來頗費工夫。必須是頭一天晚上將白條雞、牛羊肉洗淨,濾去血水放入套在鍋上的木筒內,將水燒開,然後放入大麥麥仁、蔥、姜、大料等,煮到半夜改文火慢煮。一個晚上焖緊蓋嚴,不能跑氣。在魯、豫、蘇、皖四省交界的一些地方甚為流行,如今成為馬頭古鎮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特色名吃。至今仍有慕名而來的過客,趕早喝上一碗糁,算是真正到過了馬頭。
回顧歷史,沂河曾經為馬頭古鎮創造了輝煌的商貿繁榮,卻在近代戰爭中幾度淪陷後結束了它的漕運使命。
記憶中豐水期的沂河,碧波蕩漾,浩淼如海。小時候放學後,經常和伙伴們跑到河堤上,站在廢棄的炮樓頂看船家放魚鷹捕魚。父親有時到橋頭上拎回幾條新鮮的沂河鯉魚,鮮美的味道至今難忘。北岸的河灘,是鎮上的男女老幼在每年正月十六過河“撂病”的樂園。與野外踏青不同,這是馬頭鎮獨有的一項節日民俗。沂河水清冽甘甜,鎮上祖祖輩輩的人家都是到沂河或者分水渠裡挑水吃,除非到了枯水季節才吃井水。兒女們孝敬父母的最佳表現,就是一大早到河裡挑水把家中的水缸灌滿。一條幸福渠從古鎮的北水門開閘引水,咆哮著流向支流分布的郯馬大地,盡收眼底的沃野年年成為魚米豐收的糧倉。
熟悉古鎮的人都知道,馬頭一直是遠近聞名的武術之鄉。同時,近些年流行在郯城、馬頭民間的郯馬五大調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滿江紅》、《大寄生草》等這些脫胎於元曲古調的唱曲,以頑強的生命力蟄伏在古鎮民間的沃土上,曲調高雅又充滿鄉村氣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佐證著古鎮人文歷史的源遠流長。
對馬頭古鎮的眷戀,就像千年流淌的沂河水,走得越遠感情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