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百度一下,銅羅

百度一下,銅羅

日期:2016/12/14 20:39:3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銅羅    銅鑼楓橋        吳江市銅羅鎮地處太湖之濱,杭嘉湖平原,江浙交界,318國道和京杭運 是這裡繁榮,富庶的寫照。銅羅,是江南古鎮之一,舊稱嚴墓。相傳西漢初期退職官員嚴忌墓安葬於此遂行名。歷來商業素稱發達。銅羅鎮傳統工藝的酒類, 以質量醇香而馳名;源遠流長的絲綢以花色多、 門類全為特色;豐采多姿的苗木花卉魁力非凡。素有"釀酒之鄉"、"絲綢之鄉"、"花木之鄉"的美稱。銅羅主要工業有冶金、 缫絲、印染、服裝、釀酒、化工 、探傷、 建材等。這裡的中外合資企業和聯營企業富有生機。
  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銅羅工業開發園,第一期規劃面積800畝,第二期規 劃800畝。銅羅鎮人民真誠歡迎國內外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各界朋友,前 來觀光、考察、合作投資。共謀發展大計,共展宏圖大業,共走輝煌的明天!
  嚴墓又稱銅羅,位於市境西南部,距市府37.5公裡。
  元朝以前稱名為銅羅村。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張士誠豎旗反元,後被朱元璋俘獲自缢,其方姓部將避居銅羅以釀酒為生。在釀酒取土封壇中,取土處發現一地下墓穴,有石碑,墓葬者原是西漢辭賦家嚴忌。為紀念這位原漢時辭賦家,便將銅羅改名為嚴墓。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瀾溪巡檢司署設於此,自成市井。嘉靖年間(1522-1566年),嚴墓稱市,貨物貿易興盛。民國18年(1929)嚴墓設區稱鎮。1957年,吳江全縣撤區並鄉,復原名建銅羅鄉。至此,嚴墓地名延續六百余年。歷史上的嚴墓,商業繁華,800米老街,街面寬闊,楓橋河兩岸廊棚連貫,民居宅房貼水而建,明代詩人王叔承故宅、古建民居、嘉樂堂、汾陽王殿、市級文保單位“汪宅”等文物古跡遍及鎮區。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日軍入侵中國,吳江淪陷,嚴墓成為吳江縣政府、縣黨部的所在地,中共浙西特委、吳興縣委等地下黨組織相繼遷至嚴墓,開展黨的地下抗日活動,嚴墓一度成為浙北抗日根據地。
  銅羅汪宅
  酒都十裡香飄溢,
  碧港迎春垂柳稠。
  三座危樓臨院立,
  兩泓清水貼基流。
  闾街接踵人挨擠,
  河埠臥波魚嬉游。
  名士重回鄉梓宅,
  萬千感慨淚盈眸。
  注釋:
  1.汪宅: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現桃源鎮銅羅社區人民街上。該宅建於民國初期,共有六進。
  2.酒都:銅羅是著名的酒都,盛產各種黃酒,現在古鎮區內建有一座頗有特色的酒文化館。
  3.碧港迎春:指銅羅老鎮區內的迎春河,河上躺臥著一座梁式古石橋,名叫迎春橋,汪宅就依河傍橋而坐落著。
  4.三座危樓:“危”,高的意思;汪宅第二、三、四進後面均置有古色古香的磚雕門樓和石板天井。
  5.兩泓清水:汪宅的東、南兩側均貼水。
  6.闾街:指汪宅第一、二進之間的小街。
  7.河埠:汪宅第一進前和宅東側都建有河埠。
  8.名士: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汪集旸為銅羅人,汪宅即是他居住過的地方。汪集旸作為世界第一人將地質與地球物理緊密結合,將我國大陸巖石圈熱結構劃分出五種類型;作為我國地熱學的領頭人,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關中低溫深循環、對流型水熱系統問題的專著《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2000年春節,汪集旸回到了闊別50年的銅羅汪宅,重又看到了迎春河裡碧綠的流水,看到了迎春橋上斑駁的石級,看到了老宅中精美的門樓,頗多感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