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台北孔廟

台北孔廟

日期:2016/12/14 17:34: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孔廟位於大龍洞、哈密街一帶,采用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色彩缤紛的瓷磚耀眼奪目。為全台寺廟建築一大特色,是仿泉州孔廟建成的“正統南中國式孔廟”。孔廟又稱孔子廟、文廟、夫子廟,位於台北市大龍街,占地面積17公頃。建築形式借鑒於曲阜本廟,而以漳州、泉州文廟為藍本,宏偉壯觀,莊嚴幽靜,是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以及歷代賢儒的殿堂。廟內設有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廂、東西庑、儀門、棂星門、義路、禮門、泮宮、黉門、泮池、明倫堂、萬仞宮牆。這裡沒有偶像,系自明世宗嘉靖九年更正孔廟祀典時起,相沿迄今。這和其它寺廟是大異其趣,但是大成殿內供奉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為9只神龍所蟠護,此神主位是用黃金鑲嵌的,因孔子於唐開元中被谥為“文宜王”,且其品德與學問,更堪為“帝王之師”,實已享盡了萬代世人的尊敬。

    現奉祀在孔廟的神位,計有186位。即主殿大成殿,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思子、亞聖孟子)與十二哲(先顯闵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孫子思、朱子熹)等17位。後殿崇聖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孔子之兄、四配之父、理學家鼻祖先賢周敦頤之父、先賢二程子之父、先賢朱熹之父、先賢張載之父及理學先儒蔡沈之父等15位。位於大成殿前左右兩側的東、西庑,奉祀孔子的傑出弟子及歷代賢明學者與儒家神位,即東庑先賢40位,先儒37位,西庑先賢39位,先儒38位,共計154位。

    台北市孔廟正門隔以萬仞宮牆,入廟須從黉門(西門)或泮宮(東門)進禮門或義路,再過棂星門與儀門的側門,方能到達正殿大成殿。孔廟正門不開,是因為當年的台北地區(包括現在的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沒有出過狀元。根據舊俗,必須有狀元及第者,當地的孔廟才能建造正門--狀元門。狀元可由正門進,經過中門(孔廟的棂星門及儀門各有5個門)入廟祭孔。因欲考狀元,惟有發奮圖強,所以萬仞宮牆實具有鼓勵後進力圖自強的含意。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孔廟都舉行祭孔大典,古器雅樂和肅穆的八佾舞,總吸引無數中外觀光客。

    觀孔廟,得先著眼於其建築藝術。以整座孔廟的布局來看,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依序為萬仞宮牆、泮池、棂星門、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東西兩側各置東庑、東廂及西庑、西廂;右畔空地為明倫堂,作為集會之用。孔廟的門(西邊門)與泮宮(東邊門)皆為重詹式牌樓,屋脊作燕尾起翹,中辟拱門,兩側為圓窗,是孔廟主要的入口,分列左右;酒泉街上一座高大的照牆,即萬仞宮牆,牆的典故出自《論語》,為孔廟所必備,照牆內壁彩繪麒麟則象徵吉祥之意。走進去,經過禮門,即可通往棂星門及泮池。棂星門也是孔廟的必備建築,列在孔廟之前,中央的蟠龍石柱,用的石材是來自泉州的青斗石與泉州白石。過棂星門,第二座殿為儀門,儀門又稱大成門,是進入大成殿的主門,其中門兩旁的蟠龍圍爐窗,線條流暢,造型一氣呵成,為木雕傑作。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正中神龛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的牌位,上懸“有教無類”黑底金字匾額,左右牆供奉四配:顏子、曾子、思子、孟子與十二哲;大成殿為歇山重詹式屋頂,面寬五開間,進深六開間,共用42根巨柱,四周設走馬廊,型制宏偉,結構謹嚴。

    台北孔廟最早建於1665年(明永歷十九年),日軍侵台後被毀。1925年,台北愛國人士200余人集會決定重建孔廟,於1939年建成。後經修葺擴充,孔廟現已恢復昔日巍峨的面貌。

    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台北孔廟都會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場面肅穆莊嚴,令人歎為觀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