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全國惟一一座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
日期:2016/12/13 23:10: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已有371年歷史的永安橋是全國惟一一座用龍頭和龍尾裝飾的石橋,清朝四代皇帝從橋上經過並留下詩句,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巨大。
10月18日上午,記者在於洪區馬三家子鄉永安村的永安橋上走了幾個來回,不由得被這座精美的古石橋深深吸引。在橋東頭,立著一塊石碑,其正面刻寫著:“寬溫仁聖皇帝敕建永安石橋”幾個大字。據載,永安石橋建於清太宗崇德六年(1641年),是沈陽現存較完整的一座石拱橋。令人驚奇的是,在全國著名的43座名橋中,用龍頭和龍尾裝飾大橋的至今也僅有沈陽永安橋這一座,頗為罕見。
著名民俗學、文史學專家劉振超對記者說:“永安橋可稱為沈陽第一橋,清朝四代皇帝從此橋上經過,並留了詩句,永安橋在歷史上就是盛京著名的景區,還保留下來了不少美麗的神話傳說。可以說,它是沈陽的一個文化寶貝,很有挖掘價值。”
清朝入關的重要通道
劉振超介紹說,永安橋在清朝歷史上留有濃重的一筆。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後,戰略目標直指明朝政權。於是在沈陽以西,“命旗丁修除疊道,兩側挖成壕溝以浚水,挖出的土即迭於道路之上以墊平,另在路面之外植樹以護路。疊道寬可三丈,長一百二十裡。”從此,這條大道便可從沈陽直達遼河。當途經蒲河時,因那時蒲河汛期水流湍急,於是臨時搭建了可供兵馬行走的便橋。
永利閘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建在蒲河上的一座水閘。據《奉天通志》載,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極下令,在永利閘的原址,利用該閘的石材,修建一座大石橋,即永安橋。
劉振超表示,永安橋在清初是一座很重要的橋梁,也是清朝各代帝王東巡的必經之路。清朝入關後,先後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路經了永安橋。而雍正皇帝在他登上寶座的前一年,即康熙六十年(1721),以雍親王的身份來到盛京。歷代皇帝東巡過此橋時,多賦詩抒懷。其中,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曾在永安橋題詩一首:“夾路風法宿雨消,十年曾此駐龍镳。春風城阙知非遠,幾處輕寒變柳條。”
造型藝術的特別之處
記者在現場看到,永安橋做工很精致,它全長37米,寬14.5米,橋兩側各立19根欄柱,上有獅子等石雕,柱間石欄板也都是精美的石雕藝術品。整個石橋建築結構堅固,造型壯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橋梁建築風格。
專家們認為,永安橋最獨特的地方,是在橋身拱券兩側外沿雕有“二龍戲珠”浮雕,橋北面雕有“二龍探首”,橋南面雕有“雙龍翹尾”。這對石龍頭朝北迎著水流,而尾部則朝南順著水,不管水流多麼湍急,它都會將水分開,使水均勻地分成三股從券洞中流出,像兩條活生生的白龍,在翻騰的水中游動,呈現“二龍馱橋”的宏偉氣勢。這種設計科學、造型創意獨特的橋梁,在中國古代橋梁建造史上獨一無二。
永安橋是一處文化新亮點
劉振超對永安橋的歷史很有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因為永安橋在清代康熙年間的“留都十六景”中,就是其中的“永安秋水”一景,此後的“盛京八景”中又有“御路神橋”一景。還有,清代錫伯族勇士奉诏西遷新疆戍邊,也是經過這裡出發的。除了皇帝,還有許多的文人墨客為永安橋留下不少詩篇,再加上流傳民間的大量神話故事等文化元素,因此,完全可以在永安橋前建設一個詩廊,或是一個綜合文化景區,將這些文化元素都充分展示出來。
記者從於洪區文體局了解到,該區已在論證,將在永安橋東一直通往蒲河的“大御道”上建清文化旅游一條街,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關注沈陽的這處文化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