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關於古建築修繕中油飾彩畫貼金質量問題的分析
在中國的古代建築中,油飾彩畫是保護及裝飾建築構件的一種獨特方法,其等級嚴格,工藝完整、合理,做法變化多樣,色彩豐富絢麗,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聰明才智。而貼金作為油飾彩畫中一道重要的工藝,更是以它所用材料的價值及顯著的裝飾效果,襯托出建築的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因此在對古建築進行修繕的過程當中,貼金質量的好壞極為關鍵,一旦出現問題便難於補救,不僅使裝飾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對材料及人力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作為專業從事文物建築修繕工程質量監督的文物工程監督站,在近幾年來的工程質量監督工作中,對油飾彩畫中的貼金質量一直予以高度重視並實施控制,通過調查研究,在不斷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對當前工程中貼金質量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貼金工藝在油飾彩畫中的應用及其作用 在古建築油飾彩畫中,貼金主要應用於彩畫的圖案之間,使之紋飾、線條及造型突出,增強了平面彩畫的層次感及立體感,進而烘襯出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同時貼金還多應用於下架油飾中裝修構件的外輪廓線及內部裝飾部位,以突出其輪廓,使各部位界限分明。除此之外,貼金對建築彩畫等級的劃分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各類彩畫均以貼金量及貼金部位的多少來確定其等級,往往是貼金越多的彩畫等級越高,例如旋子彩畫就可分為金琢墨石碾玉彩畫、煙琢墨石碾玉彩畫、金線大點金彩畫、墨線大點金彩畫、金線小點金彩畫、墨線小點金彩畫、雅伍墨彩畫及雄黃玉彩畫等。 顯而易見,貼金對古建築油飾彩畫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但是在目前古建築修繕工程中,對於貼金的作用及其應用卻存在著一些不太合理的認識和做法,如對某些建築中破損彩畫進行修補處理時,過分強調對殘存彩畫的保留,即使所剩無幾也仍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彩繪及貼金的補做,造成經修補後的彩畫圖案新舊對比鮮明,破壞了原彩畫構圖的整體性,即便是考慮到這一問題而進行的作舊處理,也僅是將補做部位顏色按舊有顏色進行調暗,而貼金部位由於其工藝要求及金本身的裝飾效果,無法在施工中進行作舊處理,只能在貼金完成後再在其表面進行罩油使之失去金屬的光澤,以浪費貼金的工藝及損失貼金的裝飾效果為代價來滿足作舊的要求,不但未能充分表現出所修繕建築油飾彩畫的價值,反而產生了畫蛇添足、得不償失的結果。貼金主要材料--金箔的質量 作為貼金的主要材料,金箔的質量是關系其成敗的首要因索。在古建築油飾彩畫中所用金箔通常可分為庫金及赤金兩種,其中庫金含金量為98%,又稱九八金,其余2%為銀及其他稀有材料,由於含金量高,色澤表現為純金色,黃中透紅,光彩奪目而又不失沉穩,化學成分穩定、耐氧化,不易受自然環 境變化的影響,色澤經久不變;赤金含金量為74%,其余26%為銀等材料,又稱為七四金,由於金含量相對於庫金較小,故色澤黃中帶白,對比庫金色淺,但仍很光亮,化學成分較為穩定,延年程度比庫金稍差,易受環境影響而光澤褪減,表面逐漸變暗。在90年代中期以前,由於我國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黃金受國家專項控制,那時古建修繕中所使用的金箔均需通過申請用金指標後才能從中國銀行中購買得到,價格相對較高但波動不大,並且由於生產加工廠家較少,工藝穩定且不存在競爭,因此金箔的質量較為穩定、可靠。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步走上了市場經濟的模式,國家對黃金尤其是作為古建等少數特有行業專用材料的金箔減少了限制,使之進入了市場流通,放開了價格和對生產企業的控制,金箔的購銷環節相對寬松,可是帶之卻產生了一些問題,經過我們在工程質量監督過程中的發現及對施工人員的調查,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某些金箔的成色有所降低,依外觀色澤判斷含金量不足,銀或其它材料所占比例偏高。 2、金箔的厚度似乎有所減小,因無具體的檢測數據,僅是以部分金箔極易發生斷裂、破碎等現象做出的初步結論。 3、市場上有些老牌金箔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其平均價格,經對部分金箔產地的反饋信息進行了解後得知,當地的一批非法企業正在仿冒某些名牌金箔產品的包裝進行制假、販假的活動。 4、赤金的品質下降尤其明顯,迫使在現今工程中往往不得不對貼飾赤金部位的表面進行封護處理,否則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出現氧化變色,甚至發黑的現象。
2、貼金輔助材料及工具
對於貼金工藝簡單地說,就是使用專用工具把金箔通過輔助的粘結材料貼於構件表面,因此對粘結材料的調配及使用也是保證貼金質量的重要環節。目前工程中所使用的粘結材料為傳統的金膠油,其特點為:1、油的稠度及粘度較大,油膜飽滿並具有一定的厚度,塗刷後不易流墜,能在滿足粘結的前提下使貼金部位金色光亮。 2、具有適當的干燥時間,即在一定的時間內結成的油膜均有粘度,以便金箔能夠從容地粘貼到油畫部位之上。金膠油是采用上好的光油配制而成的,為延長油的干燥時間多加入少量半干性油如豆油,豆油加入量的多少要根據氣候及工藝所要求的干燥速度而定,可使油的成膜時間控制在幾小時或十幾小時之內, 由於其時間長短不同,貼金需在當日完成,也可於次日進行,所以又有“暴打暴貼”金膠及“隔夜”金膠兩種叫法,其中前者多使用在氣候惡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而後者多適用於正常的氣候條件中。可是近期通過對古建修繕工程質量監督過程中所發現貼金質量問題的分析,我們感覺到從過去至當今,對這兩類金膠油的使用及配制一直存在著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暴打暴貼”的質量不如“隔夜”的好,甚至機械地強調了“隔夜”的字面含義,無論什麼情況下的貼金都首選“隔夜”金膠,並且在施工中刻意安排必須要經過前一天下午塗抹金膠油,於第二天上午方可進行貼金的過程,以符合所謂“隔夜”的要求,於是在這一觀念的主導下,施工人員想方設法使金膠油的干燥時間加以延長,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改變傳統金膠油的調配材料,加入了化學漆料如酚醛漆及醇酸漆等,改變了金膠油的性狀,使油質變稀,粘度下降,貼金後其表面光澤度減弱,粘結的牢固程度及耐久性降低,易產生貼金部位的開裂、脫落,嚴重地影響著油飾彩畫的貼金質量及外觀裝飾效果。另外,伴隨著貼金輔助材料--金膠油出現的上述變化,以前專用的金膠油塗抹工具也在日漸改變,傳統的打金膠工具為各種規格的小刷子,其鬃毛短、有彈性,細密堅挺且易
於含油,多以人的頭發制成,稱作“頭發栓”或“頭發捻子”,這些工具在如今的施工操作中已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在任何一家美術用品商店都能買到的油畫筆,俗稱“筷子筆”,稍做加工便可使用,雖然滿足了現在施工中所用金膠油的塗抹要求,可是在遵循文物建築修繕的原則,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作法的要求下進行施工時,此類工具是很難達到並符合施工工藝及操作要求的。
貼金施工工藝的控制
由於金箔自身材料價格的昂貴,加之貼金在古建築油飾彩畫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施工中對貼金工藝的控制要求更是極為嚴格的。傳統的貼金工藝流程可分為打金膠、貼金、走金、齊金(扣油)等幾個主要步驟,在施工時需按順序逐一進行,環環相扣,先期完成的每一步均是為下一步操作所打下的基礎,相互之間關聯緊密,不管哪裡出現問題都將導致對貼金整體質量的影響,不僅補救處理起來十分困難,而且會使工程造成較大的損失。以下將根據近兩、三年古建修繕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說明:
1、打金膠:即將金膠油塗抹到需貼金的部位之上,因彩畫及油飾部位基底性質不同所以要按兩種情況分別進行,當在彩畫上進行打金膠時,由於彩畫顏料多為水性膠與粉料合成,容易造成金膠油的滲入,使打金膠後油膜的飽滿程度和粘度無法滿足貼金的要求,故傳統的做法均為打兩道金膠油。而在現今的彩畫施工中,大多數是以包黃膠工序取代了一道打金膠操作,從便於施工的角度上看,既能達到標明貼金部位的目的又可節省一道工序,同時假若貼金中出現了一些細微的缺陷還能起到幫襯掩蓋的作用,使人們不易察覺。但是經過認真的思考後,我們發現在目前包黃膠中所使用的材料----醇酸調和漆對金箔與彩畫部位結合的耐久性方面留有隱患,這主要是由於醇酸調和等化學類制漆所形成的漆膜較脆,耐老化程度較差,長時間後易造成貼金部位的開裂及與彩畫的脫離;當在油飾部位上進行打金膠時,由於其基底是油皮,不會發生喝油現象,故只打一道即可,但因油皮有吸附金箔的特性,使在貼金當中未打金膠油的部位也易粘上金箔,貼金後的效果既不整齊又不美觀,所以在打金膠油之前需用粉包對油皮表面進行嗆粉處理,以防止其吸附金箔。
雖然打金膠為貼金的第一道工序,可卻是一項費時的細致工作,貼金的整齊與否就決定於它,因此在施工中絕對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嚴格按照工藝要求進行操作,以達到塗抹均勻、飽滿、整齊、無遺漏的質量要求。
2、貼金:在每次貼金之前,首先都要進行一項名為“試金”的准備工作,以確定金膠油的干燥程度,即粘性。方法為:以手輕觸金膠油油膜,感覺發粘但又不粘手,手上不留油跡後,再用金箔進行實貼試驗,如金箔能夠很輕易地粘到油膜上,而護金紙卻很自然的飄離,且在進一步用棉花輕輕擦拭金箔表面後,金色極為光亮、均勻,無漏金膠油之處並不粘棉花,說明金膠油的粘性恰到好處,此時即為貼金的最佳時機:如果用力貼、按,金箔總是粘貼不實,或經棉花擦拭,部分金箔被擦下,則說明金膠油已干燥過度,錯失了貼金的良好時間,俗稱“老”,需要重打金膠;反之如果油膜將護金紙粘上,並且在用棉花擦過後,棉絨也被粘了下來,金箔表面無光澤,顏色不均勻,則說明金膠油尚未完全干燥,不可進行貼金施工,俗稱“嫩”,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後再試,總之金膠油的過“老”與過“嫩”均會對貼金的質量產牛影響,過“老”金色雖亮但不勻,易產生“花”的效果,過嫩則使金箔表面失去光澤,行話稱之為“木”。由此可見,試金是在正式貼金前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可是通過監督人員在日常的監督抽查中發現,施工人員對此項工作往往不夠重視,認真執行的程度較差,普遍存在應付了事的態度,不注意及時觀察季節和天氣的變化,
留有僥幸心理,而即使出了問題也只是忙於應付遮掩,不作認真的整改及處理。
3、走金:由於貼金是將金箔一張一張地粘貼在構件的表面,所以必然會出現已貼好的金箔在重疊之處銜接不嚴、表面有斷裂、寬度超出圖案線條范圍、邊緣不整齊、個別部位附著不實以及留有大量散落飄掛的金箔碎片等問題,而“走金”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即用棉花輕柔成團,沿貼金部位輕攏、揉擦,其作用是可將飛金攏下,使圖案整齊,同時又可將部分飛金攏在棉花上,在走金的過程中將金重新粘貼在漏貼及斷裂之處,減少了對金箔的浪費。目前在“走金”施工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足,操作人員對金膠油的干燥程度掌握不夠,對金膠油較“嫩”的部位實施貼金後,不是用棉花輕按金箔待其干燥後再行“走金”,而是立即就進行處理,不僅得不到滿意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4、齊金(扣油):此工序為貼金工藝中的最後一道工序,其主要作用是在貼金完成後,對粘在所貼圖案及線條之外的金箔進行遮蓋處理,以使貼金部位邊緣整齊、界線分明。對於油飾部位是使用與金箔周圍品種顏色一致的油科壓掉貼金部位以外的金箔,稱為“扣油”;對於彩畫部位則是以與金箔四周相連部分顏色品種相同的顏料壓掉貼金部位以外的金箔,稱為“齊金”。盡管此項工作為貼金的輔助工序,但卻必不可少,它是關乎貼金質量及效果的最終保障手段,因此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並一絲不苟來地完成。在目前的貼金施工中,這一工序常常被忽略乃至遺漏,使得修繕工程留下了不應有的缺陷。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及施工質量的檢查驗收
在古建修繕行業近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雖然從業人員的數量正在不斷地增加,施工隊伍日益壯大,可經過仔細的觀察後不難發現,真正具有一定技術能力並可滿足工程需要的合格的施工人員仍十分缺少,再加上當前工程中主要是依靠農民工進行施工操作的現實情況,使得企業不願投入資金和精力對施工操作人員的技術進行培訓,因而無法做到及時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及技術能力,致使工程項目現場管理及操作人員素質普遍偏低,質量意識淡薄,對於工程當中各個分項、分部的檢查及驗收工作控制不力,把關不嚴。下面僅以彩畫部位貼金前瀝粉施工中所出現的問題舉例說明,凡從事過油飾彩畫施工的人士都知道,彩畫的貼金大多數是在瀝粉之上完成的,因此瀝粉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貼金的效果,就目前瀝粉中所出現的質量問題,諸如粉條不飽滿,線條不均勻、時斷時續,直線不順直,曲線不流暢,轉折連接部位死板生硬不靈活等,均是由於操作人員技術水平不高、手法生疏及對瀝粉施工工具的使用不得要領所至,不僅如此,即使是在其後的檢查驗收過程中也未能將這些質量問題一一進行處理便開始貼金施工,那麼無論貼金的質量多好也難於獲得預期的裝飾效果。
在對上述幾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之後,如何著手解決便成為了我們當前所要面臨的主要工作內容。今年將是人文奧運項目啟動的第一年,同時也是市政府投資3.3億對市級以上文物建築搶修項目大規模完成的一年,針對這一形勢,我們要繼續加大對古建築修繕中油飾彩畫貼金質量的監督力度,並將從以下幾方面予以控制及要求:
l、要求施工企業嚴格執行對金箔產品的工程物資選樣送審及進場檢驗制度,必要時可采取對金箔的成分及所占比例進行法定檢測的方法以確保其質量。
2、進一步加強對貼金施工中傳統工藝的保留及發揚,堅持對貼金中傳統輔助材料的凋配及工具使用的要求,使古建修繕工程真正體現文物保護的原則。
3、利用監督抽查及核查的工作方式,督促並檢查施工人員對貼金工藝流程中每一工序的嚴格執行情況和對施工質量檢查及驗收的認真控制情況。
4、及時並仔細核查工程項目施工單位現場管理及操作人員的持證上崗情況,發現問題立即處理。同時通過檢查出的施工質量問題,將操作技術水平較低的施工人員清除出現場並取消其上崗資格。
5、繼續做好對貼金工藝、貼金材料及其質量問題的調查研究工作,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適時提出保障其施工質量的措施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