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浪潮下中國直面古城保護的難題
日期:2016/12/13 19:05:02   編輯:古建築紀錄石家莊1月4日電(記者婁琛 白林)“推進城鎮化絕不是要把古鎮都變成城市、把古村都變成集鎮,把古民居變成高樓群。要正確處理古城保護與城鎮化建設的關系,把古城保護、文化傳承作為城鎮化發展中的‘軟實力’和‘助推器’。”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25日在河北正定參加古城保護現場會時說。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一句“記得住鄉愁”讓不少國人唏噓。為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樹立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宣傳推廣正定古城保護經驗,國家文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河北省人民政府25日在河北正定聯合召開了古城保護現場會。全國29個古城政府代表和專家學者與會,通過了《古城保護正定宣言》。
勵小捷表示,古城保護要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整體保護,突出特色,遵循客觀規律,體現城鄉一體化,著力保護古城歷史文化價值。
國家文物局在一些古村落開展了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就是要在保留村莊傳統文化和原始風貌的同時,盡可能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再現“小橋流水人家”、“雞犬之聲相聞”的田園風光。
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國古城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規劃編制與實施日益完善,社會保護意識普遍提升,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據悉,目前中國古城中價值較高的文化遺存都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先後公布了百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各地陸續公布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歷史建築;麗江、平遙等古城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應對人口變遷、環境變化、經濟調整等問題時,中國的古城保護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存在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壞空間格局、過度商業開發、過多外遷居民等錯誤傾向;另一方面是缺乏對古城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入研究,古城保護意識淡薄、保護理念不正確,造成古城保護和利用的隨意和無序,出現保護簡單化、趨同化等傾向。
勵小捷對此表示,一是要重點保護好古城的歷史文物,在此基礎上妥善、慎重地做好古城開發利用工作;二是要加大古城歷史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與整治資金投入,同時積極探索多元投資渠道,探索建立古城保護的補償機制;三是重視保護規劃的制訂和落實,合理規劃好古城與新城的關系;四是要重視發揮文物部門在古城保護中的作用,多部門進行協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指出,一拆一建這些做法貌似在突顯重點文物的地位,但實際上大量具有歷史價值的記憶和信息消失了,文物賴以存在的歷史空間被破壞了。“我們需要把更多的心思用在維護和改善那片寄托著鄉愁的老物舊景上,而不要去枉費心機地再造一片掛著歷史之名的新天地。”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司長孫安軍表示,中國計劃進一步強化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措施,加大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投入,加強監督檢查,運用包括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違法及破壞行為。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傑建議,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需要豐富各類遺產類別,建立更完善的保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