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吳地古韻 嚴家橋行攝之旅

吳地古韻 嚴家橋行攝之旅

日期:2016/12/13 22:42: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嚴家橋
 

  游遍無錫,說是一種惬意的放松,不如說是豪言放出後的自我壓迫。誠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只要用心去看,總會有美麗的發現。野草在屋頂或者牆壁上肆意生長,牆壁上是脫落的斑駁的灰燼,再就是旁邊的翻新和復古了。

  老段看了我鏡頭下的照片,一副不屑的樣子,似乎這破落之地有何可看之處,暗自為沒有跟我前去而慶幸。還有老程,總想放松地隨處游玩,卻無法真的隨遇而安,做到情之所鐘、心之所至。因了放下的大話,更是對此地風土人情的再認識和重新發現,帶著翠花逛古村嚴家橋,今天是第四站。

  嚴家橋,屬於無錫東鄉羊尖鎮,地處錫、澄、虞三地交界之處,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據之前的資料收集,就知道此地乃工商業興盛的集貿之地,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之一。

  從錫滬路錫山公安局站坐715路,三十分鐘後到達羊尖鎮;再花五元錢轉乘啪啪車,四五分鐘就可看到一座高大的漢白玉似牌坊,赫然寫著嚴家橋幾字,目的地到了。公交車一路,盡是現代化的工廠;啪啪車一路,卻是鄉間風情了,仲冬時節,田裡新種下的農作物已經泛綠,不知是否小麥,或者水稻。本不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人,但於家鄉千裡之外卻已無法辨別。

  老大爺停下車,我們信步走來,不再問路。先是走進嚴家橋農貿市場,還是仿古牌坊和粉牆黛瓦的仿徽派建築,不過古味已失,稍顯拙劣。沒有兩步,就走到盡頭,一望不無垠的田野,在散落的房屋、河汊與樹林間顯現。庭院裡的菜園,籬笆牆圍著,蘿卜、絲瓜、辣椒等等不一而足。心想,這不是古村落啊,也不是工商重鎮啊。

  時近子午,卻看不到幾家像樣的飯館。翠花一直是為小攤販的衛生問題而擔憂的,總想親自下廚洗碗,這是我所不耐煩的。路邊有家飯店,有炒菜、蒸菜、面條等,女老板看我們是外地口音,明顯有敲詐的意思,翠花更是不爽。不過也只能將就,豬腳蒸得很是不錯,不膩,有口感。
 

嚴家橋
 

  踏破鐵鞋,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吃完飯一出門就看到了所謂古村落的入口,一塊橫臥石頭上刻著“吳地古韻”。這村落臨河而居,枕橋而眠,風光绮麗。嚴家橋建在嚴羊河上,連接東西兩岸,多為嚴姓人所搭建,鄉人以嚴姓為橋名,復演為村名,後主要由嚴、顧、湯、周四族組成。不過嚴家橋的興盛,倒不是主要因這四家的力量。清末太平軍時期,唐氏為避難從無錫遷居嚴家橋,在鎮上開“春源布莊”,後興建唐氏倉廳,囤積糧食,開當鋪,建碼頭,嚴家橋材真正興盛起來。唐氏子孫,現多居住外地,遍布世界,聲名遠播。

  這條市河,穿越村鎮,長約四百米,橫跨著四座橋,從南往北,依次為“梓良橋”、“永興橋”、“萬善橋”、“嚴家橋”,其中前三座皆為唐氏捐建。沿河,西邊是一條長長的走廊,有人戲稱“東方廊橋”,其實有些不妥,倒是和西塘的“廊棚”有的一比。鎮上,依河而居,有東、西、南、北、中市、廟前六條街道,古時繁盛,顯而易見。
 

嚴家橋
 

  踩著黃石條鋪就的石板路,咚咚作響,余音不絕於耳。只是房門多緊鎖著,主人像是外出了。一家老理發鋪,兩個人在專注地下著象棋,兩個人在聊著天;看見我,以為是攝影師,就攀談著。我說,就是隨便玩玩,瞎拍著,不算是攝影。一個老伯很是和氣,一個老伯卻有些不相信,說著這那,有些聽不清。
 

嚴家橋
 

  於是閒逛,在小巷裡轉悠。捉食的母雞,彎著腰,埋頭尋找,姿勢很是認真。房邊的石榴樹,還有一些紅紅的石榴。我正拍著,有個老伯走過來,給我說話。還是聽不太清,但已明白他的意思。老伯姓湯,七十出頭,是個退休教師,現在古鎮保護與開發辦公室上班,也掌管著幾處陳列室的鑰匙。老人一邊興奮地熱情講解著,一邊拍著我的肩膀,說一般人我不給開的。先是到了唐家的當鋪,又去了河邊長廊下的“唐氏陳列館”。畢竟是做過老師的,老人很會講,就是一個活博物館。於是,我知道了,這一大片房子,都是唐家的,土改後分給各戶,後來就各自處理了;唐家子孫遍布世界各地,那一年誰回來了,鄉間子孫只要叫一聲“太公”,馬上一個百元紅包拿來,算是見面禮;萬善橋是晚清就修好的,水泥材料還是從美國拉來的;鄉裡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手中短了,都可以到唐家說一聲,支取一些;鄉人都說唐氏好,從沒有說壞話的。

  還是那句話,有錢可以辦教育、做慈善,反過來可以更有錢。如此,就是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為什麼唐家、榮家、錢家這些無錫望族之所以興旺發達的原因。

  想到自己家鄉,歷史不算太長,平頭百姓,只為柴米油鹽發愁,從不知天下之大,可歎可惜。在想到嚴家橋,唐氏一門已經遠離,剩下的也還是平頭百姓,也可作一番思索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