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是中國古建上的一種構件,主要是由於用木結構,在木結構影響下產生的。先民們從觀察大樹杈受到啟發,從樹杈影響到房屋立柱上做“叉手”,做“叉手”又在樹影響下支承橫木,因此在變體結構產生的影響下發展起來,就這樣產生出來的斗拱,越發展越復雜。在許多有名的古代建築、重要的建築上都應用斗拱。
斗拱本身主要起支承力量,在立柱之外,再承擔力量,這是運用了力學的原理。先人做屋頂,要伸出屋檐,以防雨水落下來浸泡牆壁,所以要在檐下用斗拱來承擔,使其伸長。
斗拱由小到大,由簡單到繁瑣,由少到多,由粗糙到細致,由沒有花紋到帶花紋,由一跳到兩跳到三跳,乃至七跳,由伸出的檐子短而到伸出的檐子長來決定大小,由承重功能到裝飾功能,由一般結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題材。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
斗拱達到成熟狀態之後,一般運用在重要的殿宇上。越是規模大,越是豪華的宮殿建築、佛殿建築、神殿建築、園林殿閣建築,越是運用斗拱。一個好的木匠師傅,能做出幾十種斗拱,盡力使之變化,盡力要符合當時主人的要求。
一般平民的房子不用斗拱。第一用不起,沒有那麼多的木料,第二老百姓的房子沒那麼豪華,只有王府大宅可以用斗拱,但是主要的是用在皇家建築、裝飾建築、佛寺建築、神祠建築及其他重要建築上。
斗拱的變化隨著時代的不同,在各時代都有不同的風格,因而,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用斗拱的式樣,用斗拱的做法作為判斷各地古建築年代的標准之一。清代宮式建築,凡是大式建築都用斗拱,小式建築就不用斗拱。
過去皇帝統治者規定,凡是皇宮、宮廷建築才可以用斗拱,一般平民百姓,建築房屋都不能用斗拱。斗拱這一構件是中國古建中特有的,外國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