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寺塔
日期:2016/12/14 17:31: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蘇州北寺塔又名蘇州報恩寺塔,位於蘇州平門內。其所在地北寺(後稱報恩寺),最初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238-251)孫權為報母恩所建。在進門入口處的北塔勝跡牌坊正面便有知恩報恩四個大字。厚重的石牌坊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和孝子孫權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孫權的母親即吳國太,大家對她應該很熟悉,因為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在鎮江北固山甘露寺招親的精彩故事。
蘇州是孫吳早期的政治中心。孫權還在今盤門內建造過普濟禅寺。今殿宇俱廢,尚存一北宋瑞光塔,見證了當時該地亦為佛法興盛之地。佛教於東漢時傳入中國,江蘇第一次大量修建寺廟則是在東晉南朝時期,蘇州三國時期所建的報恩寺和普濟禅寺是屬於較早的了。後來隨者孫權領土的不斷擴大,偏居東南的蘇州對於江淮一帶的軍事行動難以作出快速反應,已不再適合作為孫吳的政治中心。於是孫權開始了西遷,從蘇州(吳郡)到鎮江的鐵甕城,然後到南京的石頭城、再到湖北鄂州的吳王城。最終定鼎南京,揭開了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序幕。
現在的北寺塔是經過金兵南下破壞之後於南宋紹興年間重建的。她以獨一無二的高度,脫穎於姑蘇諸多寶塔之中,與虎丘塔雙雙成為蘇州的象征。蘇州是全國保存宋代古塔最多的城市,僅市區就有5座宋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宋以前的寶塔則少有存世,這是因為宋代的造塔技術相比之前代有很大的提高。於是一大批寶塔經歷了千年的雨打風吹,奇跡般地保存到了現代。
走進孫權所建的報恩寺,迎面而來的是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而他身後站的則是韋駝菩薩。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是這樣的格局,所不同的是其它寺廟的彌勒佛和韋駝菩薩都是供奉在天王殿裡的,兩邊還有四大天王。但在這裡他們卻是在露天的。我不知道原來的格局就是如此,還是寺廟曾破壞後由於空間小而沒有重修天王殿。只是這樣一來兩位佛家就要面對日曬雨淋了。但他們既是佛陀,想必也不會和凡人一樣的吧,說不定他們沒了天王殿的桎梏活得更加自由飄逸了呢?
穿過“天王殿”之後我便直奔主題,開始登塔了。向上仰望只見寶塔九級八面,高不可測。一般古塔都是七級浮屠,而北寺塔為九級,聽到旁邊的導游說這是象征著孫權作為帝王的九五之尊。但我想這可能是附會之說,因為原來該塔曾是十一層的。
跨上石級,進入塔內,開始和古塔近距離接觸了。踏著木結構的樓梯一步步地向高處邁進,登上了一層又一層。也沒刻意去數,自己都不知道在第幾層了。古塔內部出奇的大,雖然早知這是蘇州最大的佛塔。但是登臨之後尤覺壯觀,因為一般的塔的內部都是很窄和緊湊的。想當年和同學登金山慈壽塔,我同學走在前面,撞了三次頭。但北塔中是很寬敞的,你幾乎不用擔心頭會撞到塔內的建築物。雖然她是一座塔,寬敞程度卻已接近了高大的閣樓。正在感歎中,忽聽前面一位游人說上面就是最高層了。於是顧不得汗流浃背,進行最後的攀登。
登上塔頂,整個蘇城盡收眼底。大體上保存了老城的風貌,與其它城市市中心大造高樓而言,蘇州實屬難得。塔附近的建築物是不能超過該塔三層的,以防破壞古塔的風水和古城的天際線。北寺塔高75米,三層大約為25米,和現在的古城區限高24米,大致相同。
北寺塔著名的古跡除了寶塔之外還有建於明代的楠木觀音殿,為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枋柱間數十幅彩繪畫工精細、風格獨特、連綿成片。氣勢超過了忠王府內的天平天國壁畫,堪稱震撼。院內還有張士誠記功碑,為沈萬三所立。可見當時做生意和現在一樣,想要做大,都要和官府搞好關系。塔院北側的山水園則山石突靈、池水回流、亭台曲徑、別有情趣。
北塔報恩寺雖然沒有其它寺廟一般宏大。但裡面國保、省保單位處處,又有後園靜幽的亭台曲徑,人文底蘊著實豐厚。
推薦閱讀:
相親時不可不知的風水小常識
李應升與《茶亭後閣記》
大明山自然山水
曲體龍文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