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山寺大悲正殿
誠如專家所言,寺廟建築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元素,積澱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據多種文獻記載:平頂山香山寺作為漢化觀音祖庭,經歷代朝廷敕封,鼎盛時期面積達50多平方公裡,田地兩萬多畝,山林1萬多畝。擁有完整的佛寺建築群,殿堂樓閣20余座,齋寮僧捨數百間。還有16所下院、5處莊園,僧侶1200多人。之後屢經戰亂,到上世紀50年代尚有部分明清殿堂殘存,文革期間盡數拆毀,僅留下觀音大士塔和十多通古碑。
樓閣式的觀音大士塔八角九層,高33米。其前身是東漢末期與寺同建的四方形木構樓閣式塔。現存的磚石結構寺塔為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敕建,比開封繁塔晚94年。由於世傳大悲菩薩靈骨葬於塔下,為歷代僧侶頂禮膜拜,奉為聖塔。十幾通古碑中,被譽為“三絕碑”的大悲菩薩傳碑,高2.22米,寬1.46米。碑文記載道宣所言,闡述妙莊王之女妙善一心向佛,捨身救父,終成正果的典籍,是漢化觀音的證道范本。由宋代大書法家蔡京書丹,彌足珍貴。1976年,應英國牛津大學特邀,拓片在英國展出。1986年,碑及塔一起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寺廟,作為一種文化存在,歷來都不是單一的宗教活動場所。除接待掛單的行腳僧之外,還為過往的商旅、游子提供食宿。凡名剎古寺都有名人題詠,這是一種文化活動,也是一種商業行為。而今以經典的寺院建築和佛教文化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對這種傳統的繼承與發揚。
推薦閱讀:
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
中國四大古剎之濟南靈巖寺
山西霍州千佛崖
京西鐵瓦寺
2012年8月6日,筆者在市民族宗教局了解到,“為利用香山寺‘中華觀音第一祖庭’的品牌效應、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香山寺景區的保護、開發建設工作於2005年著手進行。”規劃總面積為526.2公頃,劃分為香山寺院區、塔林區、西龍山游覽區、東龍山游覽區、紅石寨遺址區、綜合服務區和風景林地等。工程分兩期,到2020年完成。除了上述景區之外,東龍山南麓規劃用地416畝的大香山國學文化園,也已經於2011年12月30日奠基開工。園內設計有百佛園、觀音博物院、國學大講堂等。據介紹:整個景區以香山中華觀音祖庭、佛教文化體驗為基礎,結合尋古思源、法事觀摩、觀音文化展覽、佛學研究、生態體驗、登高涉險、佛教特色餐飲、民俗節會、武術研習等功能為一體,將會成為一處神秘、浪漫而又充滿自然情趣的旅游勝地。建成後,對於提升平頂山市的美譽度和地域文化品位,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和輻射力。
1986年中秋節,我第一次訪香山寺。寂然古塔,獨立山丘,陰坡稀稀拉拉幾群橡樹。陽坡長短不等打了三個折,大大小小的采石坑之間,有幾片不相連的紅薯和花生,大部分山坡被白草和茅草覆蓋。秋陽照下來,只有風在上面打滾兒,讓山丘貧瘠的肌理凸顯。後來山上陸續有了民間自發建造的廟捨、佛殿,看上去簡陋、潦草。
2012年9月8日,我再次造訪香山寺,大龍山、小龍山,山林蔥郁。宮殿式的主體建築群迢遞而起,直達清空流雲的山巅。天穹襯著高塔,溫蘊,寧和,引人思緒上碧霄。跟隨游人的腳蹤,進山門,過天王殿,再上數十級台階,就是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的大悲正殿。據介紹,大悲正殿高33.9米、寬71.9米、進深46.9米,面闊11間,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觀音殿堂。風格仿明清建築,融南方的秀雅和北方的渾厚於一體。斗拱、抱頭梁所用木材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防腐柳桉。殿外的花崗巖廊柱,是產自四川省雅安市荥經縣的中國紅。這種花崗巖在海拔3500米以上、4500米以下的地帶才有,硬度最大,顏色最正。
佛樂清音繞梁,大殿裡盈滿香樟木的氣息。據住持釋宏法介紹,千手觀音塑像高17.8米,寬12.6米,總重40噸,為整棵香樟木雕刻而成,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千手觀音塑像。大殿兩側安放的32尊觀音應身和佛龛,寬3.2米、高5.3米,也是香樟木雕刻。由北京興宇中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朝陽捐資千余萬元,工藝美術大師吳文忠與50多名工藝美術師歷時1年時間,精心制作而成。
拾級而上,登上更高處的平台,回望氣勢恢宏的建築群,典雅莊嚴,安詳而沉靜。牌樓殿堂廊檐高挑,美妙的點與線流暢在金色的陽光裡,與藍天白雲相呼應,自然形成一種輕揚靈動之勢,果然是一曲和諧的建築樂章,就這樣坐落在山色秋光裡。打量牆外山林中的烏桕、黃楝、老柿樹,盡被秋風泡透,禁不住瑩紫亮紅。遠處溝壑間不起眼的茅草、黃背草,也因為飽飲秋風變褐變紅,連綿不絕,是紅塵人世的溫暖。
在釋宏法的禅房兼辦公室裡,掛有2012年6月9日參加香山寺開光法會的當代高僧的留影。就在星雲大師的題詞下面,一幅斗方潑墨寫意:“報佛深恩須拼命,寧灑熱血不回頭。”署名香山沙門,問起來才知道,這是宏法住持題來自勉的墨寶。正施工中的圖紙攤開在袅袅焚香籠罩的幾案上。宏法住持笑說,這套圖紙設計費是300萬元,好說歹說降到200萬元。本來該出100張,人家只給出了50張,我買了一本《營造法式》,施工過程中有2000多處細節問題都是自己解決的。辦成一件事不容易,能省的就省,好鋼用在刀刃上。古代留下來的都是好東西,香山寺如果不是塔和碑,今天咋能圍繞這個做文章?少林寺有個北庵,庵裡有4根石柱,直徑35厘米,長3米左右,有個日本人見了,說:“只要給我一根破的,我願意再建一個少林寺。”文化遺產的寶貴就體現在這裡。市委書記趙頃霖在景區建設辦公會議上說過多次:漢化觀音祖庭全國獨此一家,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裡優秀的歷史文化發掘出來,弘揚光大,傳承下去。我們要對現代人負責,更要對後人負責。一個城市的精神支點是文化,能源終有一日會耗盡,源遠流長的文化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既然做,就得做好,要建成國寶級的文化精品。建成平頂山最重要的文化名片。
香山寺既是宗教的,又是凡間的。喜氣盈盈趕廟會一樣的祈福鄉親,節假日前來消閒的市民,隨意在廊下殿前一站,舉目就望見了紅塵煙火。這裡是觀音的故裡,荊钗布裙的三皇姑汲水澆菜的身影從傳說走進記憶,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與印度妙相莊嚴的菩薩不同,三皇姑化身的千手千眼觀音,依舊帶有鄰家女的親切溫婉,更多的屬於平民百姓。少男少女的婚姻事來問她,阿婆阿翁想要孫子也來問她。有病有災來求她,諸事平順來謝她。也不見得樁樁都要坐實了,只是心理上有個指靠。到年節,香火與社火相映,童顏與白發共樂,別有一番人間煙火的熱鬧。平日裡,三五好友結伴,閒步於石階殿廊,看天光雲影徘徊,聽鈴铎搖風,神會的是寺院的疏朗軒暢。再打量街市高樓、平疇遠野,皆與我有親。若有閒情,流連到皎月東升,靜待那清輝流瓦,木魚聲洞開了無邊遙夜,那才是物我兩忘的大自在。香山寺,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推薦閱讀:
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
中國四大古剎之濟南靈巖寺
山西霍州千佛崖
京西鐵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