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銹不倒的南诏鐵柱
日期:2016/12/14 17:31:3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光祿古鎮位於姚安縣城北部,地處北上大姚、攀枝花進入四川和南下溝通滇西滇中之要沖,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驿站,2004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被列為“重點開發建設型的特色旅游小鎮”。
“光祿”原為官職名稱,宋代大理國國相高泰明還國於段氏,被封為“晉秩銀青光祿大夫”。後裔高泰以討平沙定洲、吾必奎之亂有功,又輔佐南明永歷帝,任“光祿少卿”。後人將高氏“光祿”之官職稱謂與地名相通,光祿遂成地名。
有3000多年歷史的光祿古鎮,是古代姚安乃至滇中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這一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名鎮,素有“七朝古衙”和“邊陲名郡”之譽。漢唐時期,光祿稱為舊城。西漢於公元前109年設弄棟縣,城址就在今光祿舊城村。唐代設姚州都督府,管轄今滇西、川南、黔西大部地區,為治滇重鎮,史稱“三川之門戶,南诏之中樞,滇中之鎖鑰”。唐代天寶戰爭後,光祿成為南诏的弄棟節度。宋代為大理國的統矢府,是大理國的八大名府之一,大理國後期又稱白塔街。元朝升為姚安路,設置姚安路軍民總管府。明朝改設姚安軍民府總管府,光祿成為路、府治所。清初沿襲明代建置,至雍正七年(1729年)實行“改土歸流”,裁府歸州,隸屬楚雄府。
光祿古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湧現了高奣映、趙子骧、馬驷良、趙鶴清等名人學士。高奣映是我國著名學者,學識淵博,一生著書80余部;趙子骧文武雙全,才智過人;趙鶴清書畫精湛;馬驷良書畫、音樂造詣精深。繁盛700多年的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富貴繁華。
光祿古鎮文物古跡眾多,有始建於唐代天祐年間的龍華寺、元代的姚安路軍民總管府、清代的文昌宮、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建築高雪君祠……。古鎮的傳統民居布局獨特,龍華寺-文昌宮-軍民總管府-東關城門,形成一條建築主軸線,貫穿在“坤”字形的民居街道上,東、南、西、北4關連接四方,形成了呈“坤”字“回”形建築布局,“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的大戶民居深藏其中。
始建於唐天祐年間的龍華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最古老的名剎之一。據史料記載,明初最盛時,名僧雲集,僧眾達700多人,是影響廣泛的佛教叢林。元朝興起的“龍華會”至今不衰,已成為當地盛大的民族傳統文化節日。2006年,龍華古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科學合理有序地開發光祿古鎮文化旅游產業,姚安縣圍繞“依山造勢、一帶兩點”的城鎮發展格局,先後完成了《光祿小集鎮總體規劃》修編、《光祿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整治規劃》和《姚安縣光祿古鎮旅游規劃》,確定了光祿古鎮開發建設“中國福地·福祿之城”的基本定位,以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和府衙文化為主線,以古府衙、古街區、古寺院和民俗文化為主體,以全方位體驗、互動型消費為特色,延續地方歷史文化和傳統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獨特文化形象與旅游內容的精品旅游地和歷史文化古鎮,通過深度開發建設使光祿古鎮成為展示姚安乃至彝州特色的一張名片。
現在,光祿古鎮已經融入了楚雄旅游黃金線“彝人古鎮-咪依噜風情谷-姚安光祿古鎮-大姚石羊古鎮、三潭-永仁方山-攀枝花”歷史文化旅游線。
推薦閱讀:
四川盜墓賊挖人祖墳被刑拘 4件文物被重歸古墓
湖北發現西周曾侯谏古墓 出土青銅器
重慶唐代摩巖造像驚現 或為千佛壁
劉老根會館將恢復老館原狀 已開拆水池山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