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是歷史上徽州人生產生活的聚居地,是古徽州人留給後代的一筆財富。它以建築景觀的形式融合了徽州燦爛的文化。作為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載體,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眾多高大的祠堂、牌坊涵蓋了徽州古建的文化內涵,極大地渲染了古時徽州的宗法觀念和宗法制度。文風猶存的書香村落擁有大量的書院、私塾等文化建築,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築大多飾以典雅工麗、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聯,體現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園林化村落擁有的水口園林、書院園林和宅院園林等多種園林了徽州古村落的園林情調。村落的整體布局及選址又體現了徽州的獨特風水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學思想。黟縣西遞、宏村作為徽州古村落的代表,2000 年11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唯一的古村落,這充分說明了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 關鍵字:徽州古村落,徽州文化,山水文化,風水文化,美學思想建築是凝固的音符,民居建築則是地域環境的鏡子。通過對一個地區民居的分析解剖可以得出當地的民俗民風,人文理念,人生追求及審美情趣等。坐落在安徽南部的徽州古民居就是當地人民思想的形象寫照。古徽州地區指的是包括歙縣、休寧、黟縣、婺源(現歸江西)、祁門和績溪六縣在內的歷史文化圈。新安理學、徽派經學、徽州教育、徽派建築、徽州園林、徽州三雕、徽州戲劇、新安畫派、徽州版畫、徽州刻書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古徽州宗法觀念、文化氛圍和園林情調等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現形式,其獨特的審美視角使得徽州古村落在全國古村落中獨樹一幟。
一、村落整體布局美學思想
(一)村落山水文化之美
徽州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形成了自然山水與人文村落的完美融合。無論是遠眺還是近觀,各村落都宛如一幅靈動的山水畫,村處山水中,人在圖畫裡,極富有自然山水的意境美。可以說山水有了村莊而富有靈氣,村莊有了山水而富有秀氣。正是這種相互輝映,而造就了徽州村落山水文化的五大審美特征。
1、叢林深處的村落隱蔽之美
徽州有不少古村落隱藏在山谷叢林深處,頗有“白雲生出有人家”的意境。據有此審美特征的村落首數木坑村。此村名為木坑實為竹坑,因其建在半山腰的竹海之中。木坑村地勢高,竹海中正騰出來的霧氣常常結成乳白色的雲彩在竹海中漂浮,將村捨緊緊纏裹,待山風趕來吹散才將村落現於雲海。
2、山環水繞的村落明秀之美
背依青山,面臨綠水是徽州人理想的定居環境。南村北靠鳳行山,南臨豐樂水,山、村、水依次而下,構成了“南山翠屏”、“梅溪書屋”、“清溪涵月”、“竹林鳳鳴”等八大景觀。
3、溪水穿村的小橋人家之美
徽州有不少古村落是沿著溪河的兩岸而建的,這樣,溪水穿村而過,形成了獨特風景,富有深厚的風景,富有深厚的山水文化內涵。最為典型的就是屏山村,村莊背靠南屏山,吉陽溪河自北向南流,民居沿溪水建造,溪水上建造了八座石橋,有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美。
4、引水入村的家有清泉之美
徽州有些村莊為了改善居民生活用水的條件,在河流上游築壩引水入村,創造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契機,宏村的牛型水系工程可謂是一典型代表。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一條400余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
5、山川形勝的村落命名之美
徽州古村落的很多村落名字都源於山水。有的以山命名,如南屏山前的南屏村,碧山腳下的碧山村,屏風山旁的屏山村等;有的以水命名,如西遞原名西川,因流經西川的兩條小溪由東向西流,“東水西遞”,西川也就被稱為“西遞”了。此外,績溪的上莊原名上川,雄村村前有一條雄溪等;有的是因自然植被特征命名的,如木坑村;有的以山水名城與氣象特征命名,如清華村,以“清溪萦繞,華照增輝”而得名,“清溪”是環繞村莊的溪水名稱,“華照”指普照的陽光,說明村莊既有清澈溪水之美,又有燦爛的陽光之麗。
(二)、村落風水文化之美
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中華文化中倍受推崇的“水”在古老的徽州大地具有深刻的體現。在中國的傳統建築中,“風水”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尊重生態的心態以及心中期盼能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在徽州古村落中,特別講究“風水”,人們通過種種途徑來改善風水.“人身之穴以氣而行,山水之氣以水而運”於是就出現了以引水為主要方式的改善風水的方法。西遞、宏村的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開南湖作為“中陽之水”辟邪,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而像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村,則是通過改變地形,植樹等方法來達到“順天”的途徑,績溪的逍遙村,高揚村,村落的水口都有一棵大樹.除了上面提到的植樹,引水.還可以通過改變村落的形狀達到“順天”的目的,如以八卦形式建造的呈坎村,還有很多徽州村落都是船形,例如龍川,逍遙,西遞.徽州古村落在風水的影響下,在村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維護和改造上影響甚大,起到了良好的生態和景觀效應,也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中主觀和客觀合一的思想,西遞,龍川,上莊,唐模等等,都為後來建築設計留下了很好的啟迪。
二、村落建築物美學思想
(一)、建築的結構之美
“徽州古建三絕”——民居、祠堂、牌坊。以民居為例。徽州民居建築,無論是古民居還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種強烈的、優美的韻律感。長長的青石板上,聳立著一座座高牆深宅。一座座古民居,白牆黛瓦,高高的馬頭牆因可防火又叫做“封火牆”,遠遠望去,就像是古城堡。這種高牆深宅的建築格局是廳套廳,天井套天井。天井為特色結構,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般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兩臥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王後的更多斤,結構都是如此。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榄窗,一百多個門庭”。
(二)、建築的裝飾之美
在徽州建築中,除村落的環境、布局、結構外,更突出的是“徽州三雕”——磚雕、石雕、木雕。這是建築的裝飾藝術,經宋代以來民間藝人的精心創造、代代相傳,精益求精,使民居住宅、祠堂、排放等建築形成了以裝飾見長的特色。“胸中小五月,足底大九州”的徽商將美觀和實用、裝飾和結構實現了完美的統一,適度得體,純樸自然。徽派建築之所以三雕聞名遐迩主要還因為其家家有木雕而且家家精彩絕倫。以“第一木雕樓”志誠堂為例, 其廳堂的木雕是全宅的精華所在,簡直稱得上徽派木雕藝術的極品,工藝娴熟、逼真、惟妙惟肖,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尤其是前廳堂,從頂部的樓枋雀替、吊筒、樓閣欄板到廳堂的廂房門窗、天井蓮花門、板壁,幾乎全部由精雕細镂的木雕構件組成。據說建造房子時,主人雇了兩位工匠,花了20年才完成了這精細動人至極的工程。但有些部分被毀壞。 廂房的六扇小蓮花門通板镂空,寶瓶花飾奇研爭艷,各不雷同。腰板上是“百子鬧元宵”圖,群童有在舞龍舞鳳,有的在敲鑼打鼓,有的在喜放花炮,有的在牽羊賣狗,有的在激流劃船;還有麒麟送子圖、孩童習武圖等,人物天真活潑,場面其東融融,物具逼真傳神,真是情景交融。畫面雖然是凝固的,但卻又很有動感。 廂房扇門下的兩幅較大的木雕,一幅是“九老仙鹿圖”,九位仙翁或對奕、或觀畫、或信步,各行其是;群鹿身上梅花點點、毫毛畢露,或嗚、鳴叫、或飲水、或追逐。另一幅是“竹林七賢圖”,七賢在竹林綠野之間聚會,八匹駿馬有的回眸顧盼,有的仰首嘶鳴,有的相互追逐,有的揚蹄漫步。 天井東西兩側各有八扇蓮花門。最高處雕的是二十四孝圖。上半截通幅镂空花飾。絛環板上雕的是風俗民情的圖案。 整幢木雕樓不論是山川樓閣還是童叟人物、飛禽走獸、奇花異木,都雕刻得層次繁復,前、中、後景迭進,欄桿細如絲,樹樹皮如鱗。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卓越,幅面之繁復,題材之廣泛,可冠古黟木雕之最。
(三)、建築的內涵之美
徽州的強宗大族,歷來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後,特別是受了程朱理學思想的重要影響。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州人的重要舉措和宗旨。然在宗族下被稱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的祠堂則是村落的核心。祠堂在徽州古建築中,建築設計、工藝美術、雕刻裝飾等都是高檔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祠堂建築的規模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姓氏宗族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徽州人甚為講究“學而優則仕”或“學而困則商”。他們常年在外,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創造了充裕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的發展條件;成為富豪大賈之後,便投資故裡。除建造住宅、購置山場、田地、造橋、築路、投資辦學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廟宇以樹碑立傳,光宗耀祖,博取聲名。徽州歙縣在明代時期,僅徽商投資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可以說在當時徽商資本和官宦資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築的經濟基礎。
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們就很自然地聯想到高高的碼頭牆,青色的蝴蝶瓦。因此,來徽州看民居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這些觀光旅游者一到徽州,便蜂擁到古民居比較集中的某幾個地方,很是熱鬧。因此,由於人們熙來攘往,把小村本來幽靜典雅的氣氛沖淡了,那些原本應當感受到的東西無法完全感受到了,常常留下遺憾。如果想真正感受徽州民居的文化韻味,那就請沿著古道,沿著河邊,去看看散落在山間河畔那些不起眼的民居吧,讓它們給你真真實實的地道幽靜的鄉村田園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