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開年,事先並未進行宣傳,位於市區八詠路192號的黃賓虹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在相關人士努力下,一批與黃賓虹相關的藝術品、書信和書籍等珍貴文物,與公眾見面。
盡管在官方的說法中,這次開放被稱為“試開館”,實際上,對於如何保護這幢老房子,金華的文物部門進行了許多探索。在此前的許多歲月中,不到200平方米的黃賓虹故居,一直處於閉門謝客的狀態。
幾乎每年都有企業或個人來申請,租用房子來開私人會所——在其他地方,這是一種很慣常的做法。
一幢如此有文化底蘊的房子,與其開成會所,還不如向所有的人開放。
“在堅持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利用來促進保護,並惠及更多的人。”金華市古子城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祝希福說。
>>故紙堆
黃賓虹在金華的26年歲月
公元1865年的農歷正月初一,在金華經商的安徽人黃定華家中傳出產子的喜訊。
人近中年終於當上父親,對於這個長子,黃定華分外歡喜。
他為孩子起名懋質,寓意勤奮和美好。
因為家境殷實,黃賓虹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父親對他悉心栽培,請了金華城裡最有名的先生給他講授四書五經。課余時間,黃賓虹和表兄弟們在外婆家附近的酒坊巷玩耍,靠扔石子打發無聊的時光。
他的繪畫天賦,在4歲時就開始展現,課讀之暇,見有圖畫,便效仿塗抹。
用現在的說法,黃定華是一個“儒商”。整天與錢打交道的他,喜歡舞文弄墨、結交文人士子。
每當父親黃定華在書房揮毫潑墨時,黃賓虹總愛站在一邊靜靜觀看,父親見他這麼感興趣,就讓他握著筆學著塗抹。殊不知這一握,直至他92歲去逝,那枝筆就再也沒有放下過。
在父親交往的朋友中,有位叫倪逸甫的畫家,小時候的黃賓虹經常纏著他討教問題。
倪逸甫讓他把白紙掛在牆上,然後凝神默思,等幾天之後,白紙上似乎有了畫的輪廓,才能運筆落墨把胸中丘壑化為具體的印跡。倪逸甫對他說:“當如做字法,筆筆分明,方不致為畫匠也。”
什麼是畫匠?什麼是畫家?年幼的黃賓虹不懂。可是,這種“用心作畫”的方式,倒是影響了他一輩子。
年幼時的黃賓虹更讓人稱道的,是他的聰慧。7歲始讀《說文解字》,識字千余,8歲時隨同同鄉文人黃崇惺游覽八詠樓,對大人們的提問對答如流,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
在黃賓虹17歲那年,他參加了院試,考中了秀才,也正是那一年,父親商業虧損,幾個弟弟不得已辍學在家。家道中落,黃賓虹開始游學,遍尋金華名山,山水畫也更加爐火純青。
臨終前,黃賓虹斷斷續續吟詠過兩句詩:“何物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這兩句詩,正是他早年在金華生活的真實寫照。
26歲時,黃賓虹舉家搬回安徽老家,他與金華的故事告一段落。在他人生最開始的這26年,黃賓虹只是一個才華初露的年輕人,還沒有人能預見到他未來的藝術地位和成就。而他對這些歲月的回憶,也被珍藏在一副《家慶圖》中。
這幅畫的作者是黃賓虹正式拜師學畫的義烏畫家陳春帆,《家慶圖》是陳春帆送給黃賓虹父親黃定華的50歲生日禮物。畫作的內容,是當時黃賓虹在金華的家的真實寫照。畫中人物神態安詳,背景屋宇樓台井然錯陳,家境殷實、母慈子孝、耕讀傳家的特點躍然紙上。
這幅畫,黃賓虹珍藏了一輩子,無論怎樣顛沛流離,都隨身攜帶。每年春節前夕,他都會恭敬虔誠地拿出來供家人觀摩一番,以示不忘金華的那段日子。
>>文物部門的抉擇
開辦私人會所還是繼續閉門謝客?
最終選擇對所有人開放
2013年1月1日,沒有宣傳,沒有告示,只是在門前拉了一條橫幅,黃賓虹故居就這樣低調地向公眾敞開了大門。
知名畫家葛宗輝是黃賓虹故居紀念館館長,也是黃賓虹的第四代學術傳人。故居的開放,與他的努力息息相關。
“我在法國參觀盧浮宮的時候,觸動很大。”盧浮宮內的世界級藝術品,讓同為藝術家的葛宗輝產歎賞之余,也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金華沒有這樣的藝術場所,在金華也開設一個,效果一定不錯。”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黃賓虹故居。
那時候,經過修繕,這幢老房子已閉門謝客多年。如果能讓黃賓虹故居能夠陳列藝術品,並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學習,那才是對一代國畫宗師最好的紀念和尊重。
與此同時,對於如何保護黃賓虹故居,文物部門也要進行著多方的探索。
“每年都有企業、個人申請租用這裡開辦私人會所。”金華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說,“大門一關,幾個人在裡面喝喝茶、聊聊天,好像很高雅的樣子。但是,一幢歷史建築只服務於幾個人,我們是不會同意的。”
但是,向市民開放,難度其實不小。
“故居要開放,起碼得有陳列品。黃賓虹的畫如此珍貴,他的資料我們也缺少渠道尋找,很困難。”一開始,作為直接管理方,古子城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祝希福有些擔憂。
這個難題,最後是葛宗輝出面解決的。他通過自己在圈內的關系,聯系上了李可染藝術基金會、中國美協以及河山畫會,獲得了許多黃賓虹的真跡與生平資料。
>>在故居能看到什麼
幾十幅真跡、一些書信資料
相關書籍、學生後人的作品
現在,在黃賓虹故居,陳列了幾十幅黃賓虹的畫作,黃賓虹與傅雷、老捨、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書信資料,以及雕塑家潘錫柔的代表作《黃賓虹像》也被搬了進來。
葛宗輝說,黃賓虹有一句名言,“藝術的傳承不僅僅是技法和技能的傳承,而是精神和事業的傳承。”因為這種理念,黃賓虹在臨終前把自己畢生1萬多副作品捐給了國家。
葛宗輝說,“我們辦這個故居,就是為了宣傳他的這種精神。”
整個故居建築面積不到200平方米,不過內容很豐富,一共有四個展廳,分別陳列著黃賓虹的代表作、生平資料、相關書籍、學生後人的作品等。
“我們還設計了第二期、第三期規劃,預計投資一千多萬元,不過具體做什麼,我先賣一個關子。”葛宗輝說,黃賓虹故居陳列的藝術品,價值肯定比不上盧浮宮,“但我們希望,這裡能成為金華的盧浮宮,讓來參觀的人都能得到藝術熏陶。”
而祝希福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前來參觀,“除了藝術品展覽館,更希望這裡成為一個旅游景點。每個到金華來的人,都要到這裡逛一逛。”
黃賓虹故居在試開放期間,每周只在周一閉館,其他日子都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具體開放時間是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