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西安今年實現百座博物館建設目標

西安今年實現百座博物館建設目標

日期:2016/12/14 20:35:09      編輯:古建築紀錄
西安博物院市文物局供圖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聞名於世的古都,是華夏文明的根系所在。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文物古跡資源,是西安這座城市最為鮮明的特色。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護和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共建大西安,全面保護好西安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博物館之城,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全市文物系統責無旁貸。”
    全力推進絲路申遺工作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橫跨歐亞大陸、舉世聞名的國際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遺跡眾多,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交流線路之一。
    自2006年8月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以來,我市開始實施絲路申遺籌備工作。2012年7月底,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的通知》,最終確定了我國首批申遺的絲綢之路遺產點名單,我市共計5個遺產點入選: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
    根據國家文物局《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要求》,我市完成了基礎資料整理工作,組織專家對我市的申遺點進行了全面考查,邀請國際專家檢查我市主要申遺點,聽取技術指導。重點推進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工作,推動《未央宮區域詳規》的編制,指導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區申遺工作的開展。加強申遺“四有”檔案的補充完善工作。組織召開了國際“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與起始段”遺產點監測系統研討會,“雲上絲綢之路”數字平台建設方案專家評審會,積極發揮西安國際古跡遺址保護中心的國際平台優勢,進一步推動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目前,我市絲路申遺各項基礎工作已基本准備就緒,目標任務已經明確,下一步將根據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相關要求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重點做好各申遺點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工作、申遺檔案建立完善工作、開展好絲路申遺宣傳工作、做好迎檢方案,准備迎接國際專家組的考察驗收。
    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新模式
  西安地區是中國歷史上13個王朝建都之地,其中周、秦、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王朝。悠久的歷史,賦予了西安豐厚的文化積澱和各種各樣的文物遺存。其中,大遺址是西安文物遺存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西安地區登記在冊的文物點達3246處,其中遺址類文物點有900多處;各個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360處,古遺址80多處,約占四分之一。
    在以往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已將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列為合作共建項目,成立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領導小組”,共同負責合作共建國家級西安大遺址保護特區。為加快漢長安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我市組織編制《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積極推進漢長安城遺址的全面考古工作,為遺址公園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今後,我市將抓緊落實省文物局《關於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共建大西安加快推進西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實施意見》精神,在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中,進一步加強探索研究,創新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機制,走出一條符合大西安實際、具有陝西乃至中國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新路子。同時,做好阿房宮遺址公園建設,半坡遺址公園和漢昆明池、豐鎬、楊官寨、栎陽城遺址、秦東陵、漢杜陵、霸陵的保護利用工作。積極做好大遺址的考古調查與保護工作,編制大遺址保護規劃,積極推動霸陵、楊官寨、豐鎬等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層面考古部門的技術、人員優勢,聯合西安市考古部門對大西安區域內的重要大遺址,如漢長安城、阿房宮、昆明池、豐鎬、楊官寨、杜陵、霸陵等大遺址,進一步加強考古勘探、發掘等方面的工作,為保護規劃、保護展示方案編制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積極探索新的保護、展示方式,在工作機制、項目立項、審批程序、資金籌措等方面,積極爭取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的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通過省市共建,促進大西安文物事業的發展,將西安的大遺址區域最終建設成為文化深厚、生態優美、生活舒適、產業有活力,人人向往的區域。
    加快建設西安“博物館之城”
  “十一五”以來,西安市提出了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戰略目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西安市“十二五” 規劃綱要》提出再建設50—80座博物館,力爭博物館總量突破100個,將西安打造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之城。市委市政府頒布的《關於大力發展博物館事業實施意見》,對促進博物館事業的長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歷時6個月的西安地區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試點工作中,組織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89家,共普查國有企事業單位1590家,登記可移動文物689666件/套。
    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建成各類博物館94座,包括國有博物館 29 座、行業博物館32 座、民辦博物館33 座,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7座,已基本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導、行業博物館為骨干、民營博物館為補充,各種所有制並舉、門類新穎齊全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
    “今年,我市將實現一百座博物館的建設目標。”鄭育林說,市文物局將整合大西安的文物資源,積極推動正在籌建的陝西考古博物館選址定點在西安民間博物館城區內的工作,以帶動民間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同時,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大西安博物館體系,建設如紡織城工業博物館、各類社區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新類型博物館。做好現有博物館的提檔升級工作,加大對現有博物館陳列改造、環境整治、講解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積極籌備成立西安博物館協會,提高博物館行業管理能力,提升民辦博物館管理水平,將質量建設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博物館工作的重點。
    加大文物安全技防設施投入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線。近年來,省、市政府相繼建立了文物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文物安全工作的重大問題,促進部門間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目前全市館(庫)藏可移動文物20.8萬余件(組)。為確保館藏文物安全,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館藏文物安全工作,層層簽訂文物安全責任書,實行安全工作行政問責制、一崗雙責,加強博物館場館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物保管單位的庫房建設,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建立健全各文博機構的各項應急預案,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針對西安田野文物點多、面廣、等級高,歷來都是盜掘文物案件的高發區域的特點,我市主要通過公布級別文物保護單位、科學規劃、實施保護工程、加強日常監控巡查、擴大宣傳等手段,從預防、發現、保護、科研、宣傳等各個階段對田野文物和大遺址進行全程保護。目前,依據《文物保護法》賦予的執法權限,西安市形成以市、(區)縣兩級文物行政執法主體為主,各文保管理機構委托執法為輔的執法模式。
    “十二五”期間,市文物局將促進和完善大西安區域各個文物保護單位在文物安全方面的調研、評估、應對措施等具體方案,並逐步建立完備的文物安全評估與保障機制。充分發揮省市打擊文物違法犯罪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作用,加強大西安區域間各個片區的聯合執法,逐步建立並完善文物安全信息平台,有效防范、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在文物安全方面的設施設備建設,加大對重點單位和博物館的技防設施投入。目前,半坡博物館、秦東陵遺址、漢杜陵、興教寺、華清池和水陸庵等六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技防系統已經國家文物局審批。其中,秦東陵項目資金1150萬元、漢杜陵項目資金1600萬元到位,這些技防項目的實施,必將大大提升我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范能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